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

“五四”这个名词是上世纪初的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十分熟悉的一个名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理解都存在诸多误区,笔者以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误区是将“五四”狭隘化,一提到“五四”,就想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并且火烧了赵家楼那一幕。第二个误区是将“五四”单一化,或者说做“一元化”的理解,即把“五四”理解为全盘“反传统”、“反儒家”的运动,仅仅是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反对旧文化运动,甚至有很激进的一种看法是要废除中国的汉字。第三个误区是把“五四”政治化,即把“五四”与后来所发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片面地捆绑在一起。

那么,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呢?值得商榷。我以为,真正的“五四”,首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她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1925年落幕,前后大约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

我们知道,现今讲“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讲“发展民营经济”,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从1914年到1921年,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持续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民营企业”、“民营银行”都是在这个时代蹿升起来的。因此,“五四”不仅是政治的“五四”,也是经济的“五四”。“五四”还是社会的“五四”。从那时起,“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等话题在公开在报刊上都能广泛的讨论。所以,我想説,“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化的、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无论是独立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还是国家主义等等,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五四”更主要的不是反传统,而是引入新思潮、引入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

曾记得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讲过:中国的书虽多,不过基本的只有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这几十本书基本上都是先秦时代的创造,包括《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这些著作都出现在中国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社会思想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所以创造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那个时代是乱世,乱世的好处是没有“天下定于一尊”的标准,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文化基本上被归结到了儒家这一宗上,而且长期以来,对儒家进行不断的一元化的、政治化的解释,这使得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从那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几乎都是在儒家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充其量的有一点“儒道互补”,“儒”是主体,“道”是补充。此种格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大约两千年,实际上,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已停滞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因俄国国历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上海的“申报”和长沙《大公报》先后报道了这次革命消息。“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的希望,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就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俄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同年10月,他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整个世界上形成的一股新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培育了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上也发表了不少有初步马克思主义观点文章。《新青年》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

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周恩来在日本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夕,他回到祖国,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出版了《觉悟》,积极宣传新思潮。

瞿秋白、邓中夏、李达、恽代英、王烬美等,也在各地出版刊物,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在这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了。

1919年,经过“五四”运动之后,同年7月,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开展了宣传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活动,《新青年》出版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丛书。

1920年,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译成中文出版。同年,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了元慕义斋图书馆。这是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图书馆。

南陈(独秀)北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广泛的传播,培养教育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什么在“五四”这个时代会再一次地出现“百家争鸣”?这是有历史大背景的。这个大背景就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中国这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那么,我们找到的第一条出路是什么呢?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这条路叫“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学习人家的技术---坚船利炮,你有枪,我也有;你又炮,我也有;你有军舰,我也有。这一步,我们学的是人家的技术层面,产生了洋务运动,包括建立了北洋舰队。但是,我们虽有了相同的舰队,相同的炮,在甲午战争中却惨败于一个蕞尔小国、一个从未被放在眼里的岛国日本。在此情况下,中国有识之士、朝野上下,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开始在技术之外寻找新的资源,这就产生了“戊戌变法”。这个“戊戌变法”真正的高潮只有103天,所以亦称“百日维新”这条路还是没走通。接着又蒙受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样的民族耻辱。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连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都仓皇出逃,颠沛流离到了西安,一路上饱经风霜之苦。这种苦是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她没有经历过的。吃了这样一番苦头,到了1900年,她决心接过光绪帝在1898年变法的衣钵,开始了“晚晴新政”。在教育方面,她推行了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一些新政。这些新式学堂奠定了近代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模式,奠定了基本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她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特别是1906年搞了一个“预备立宪”。

当时,她搞宪政当然是有各种原因,比如迫于压力、为了挽救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命运,可能带有欺骗性,但无论她有什么样的动机,从客观上,她实施的新政推动了中国从一个古老的专制国家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当时,中国外有民族危机,内部更是矛盾丛生,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慈禧死后不到三年,即1911年,武昌一声枪响,一场小规模的革命就把大清王朝颠覆了,而且把得绵延了两千年的帝王一统江山的模式一夜之间翻了个底朝天。从此以后,任何人,不论是袁世凯还是张勋,无论是什么人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称王称帝,不可能得逞了。我们知道袁世凯称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只有12天,也就是说帝王一统江山的模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行不通了,“五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那么,“五四”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有一个标志,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主义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后来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精英,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他们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进入到新民主主义时期。

自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几十年间,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失败了。历史证明,农民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和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同年3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联系,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也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或称共产党支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开幕,与会的12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这次代表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虽然未出席这次大会,由于他是党的创建人之一,以及他在“五四”时期的影响,大会推举他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工人罢工达100多次,参加的人数达30万人以上。

“五四”的主题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新起点。从根本上说,“五四”就是重新寻找方向、重新为中华民族定位。这个起点对于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我们的前辈先贤不但没有废除汉字,而今汉字已走红世界,这就是从极度的不自信走向文化自信的体现。把古老、封建的中国带入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