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都会选择自杀?

清风飞花


这里要纠正一下楼主的提问,中国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文人名仕有很多,选择自杀的只占少数人。既然是少数人,那就只能算是个别案例啊😊



海子

曾轰动一时的文坛才子“海子”,他的精神世界高雅而纯洁,如同其笔下的诗词所描述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拥有如此细腻情感的诗人,怎堪忍受世俗的纷扰,就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的雪域青莲,宁愿折枝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让周围的淤泥侵染了灵魂。海子有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的离开虽然另人惋惜,但真正爱海子的人都知道,他已经如愿而去~~



三毛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才认识了三毛,从此,才知道有一种生活叫做“仗剑走天涯”。看过世间的繁华,品尝过人生的悲欢离合,能站上万人的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能躲进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的她,本应该心胸豁达,却仍然被情所困。有人说,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生命写成的乐章,三毛就是如此,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三毛本人,但透过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勇敢与脆弱。她的离去好像太不真实,因为她太过真实的存在过~~



老舍

老舍先生的逝去是文学领域的重大损失,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平生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为世界当代文学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济南人,我们非常感谢老先生创作的那篇家喻户晓的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让这座千年古城有机会再次被国人关注。老舍先生的离去是无奈中透漏着些许悲怆,他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绝不像生活妥协的勇气。就像在他笔下诞生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生在一个文学鼎盛的时代,却凋谢在那个时代下的特殊时期~~


随心而记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梦幻,当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严重脱节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个问题,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锐的,思维是活跃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愈发封闭,直达无法解脱。

作家自杀,和普通人自杀一样,都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病根,不要说得那么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称之为“形而上死”,他的确有为文学殉道的意味,但海子当时的确也有很多现实的无奈。比如,情感的创伤,现实的困窘,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们要关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杀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海子自杀前留下过几封遗书,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确有一些现实纠葛,作家自杀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伟大,也没必要从什么更高的高度来解读这种平凡事里的悲剧。

还有一点,作家虽在精神世界里有很高尊严,但在现实里往往困窘。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诗人乞讨”“饿死诗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说明,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家们感到了太多现实不如意,对自身的地位有很强的危机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里混的如鱼得水的作家,名利双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伪文人,我们也要看到作家在现实面前,并不总是低能和木讷的,这点也没什么可避讳的。


黄帅


书呆子,学知识学多了学傻了呗。

我妹妹的那个成年人大学就有一位书呆子跳楼自杀了。死人生前说:学完博士后没的学了,所以就跳楼自杀了。

老学习都学傻了,只知道钻进书本里,不懂得真正的生活。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还有很太差距,老学习,不出来见见阳光,现实生活和书呆子的心里世界不相融了,在他们的心里钻进了死胡同,走不出来了,认死理,解不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用户和言悦色


先来看一组数据: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邻近卧轨自杀,时年25岁。1991年1月4日,台湾闻名作家三毛用一条丝袜自缢身亡,时年48岁。
1993年10月8日 ,顾城用斧头砍死其妻子后,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时年37岁。



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文人,还有很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海默、徐迟、李广田等等,他们都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他们会自杀呢?

往往文人对世界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强,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他们内心细腻,情绪也更为敏感。



他们太有思想,往往人格独立还有着精神上的追求,一旦现实世界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觉得精神空虚或者没有灵感,或者人格受到侮辱,或者找不到活下去的寄托,他们就会选择走向死亡,此刻死亡,于他们而言就是解脱!

大多数文人见解独到,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更偏激,所以当有事与他们内心不符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剑走偏锋,觉得世人都不懂我,唯有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很客观,事实上文人很多,仅有小部分人选择自杀,只是因为他们是文人,甚至有的是死亡之后才更出名,所以会给人造成“文人多自杀”的假象。

不过文人真的更容易看不开,我现在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为我们讲诗人时,开玩笑说,“未来你们可以从事各种职业,唯独不要当诗人!”

希望每个人都有面对生活的能力,无论发生什么,我自安然!


灯塔中的阿木


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后来自杀的文人。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上过山,放过牛,一生写诗无数。1980年,开始过无拘无束的漂流生活,后来隐居激流岛。顾城为什么自杀呢?在一个诗会上,他与粉丝英儿相识,后来发生了婚外情。


顾城的妻子十分隐忍,顾城终被打动,回心转意。但是,他发现已经晚了。因为他的妻子此时已经喜欢上了一个德国人,顾城十分伤心。于是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了书里,并向书中主人公一样自杀,这本书叫《英儿》。他想以此获得大卖,给妻子谢烨留点钱。

但是,等书写完,顾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转意,最终,顾城还是选择了自杀。


海子,一个原本贫穷的人,后来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后成了一位老师。在那个年代,海子本是可以为家长光宗耀祖了,但是现实的对比,让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有的人生下来就大富大贵,而有的人就必须努力奔跑。

于是,海子就越来越疯狂,一时间,吃喝玩乐,女学生,这些关键词都围绕着他。但是,长期以来的压抑和抑郁,终于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回到家乡买了一块地基,建了房子,写上“海子故居”,选择了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历史密探


敏感的思维,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但文学需要敏感思维。 冲动的特质,做事特别容易极端,但文学需要有激情才能创作。 联想的特长,简单事情常被他们复杂化,但文学就是联想。 诗人除外。精神不正常的人才能写出不正常的语言。尤其是所谓“朦胧诗人”,实际上有些就是精神病患者。

有些文人确实大才,但有些却是因为体会不到生活的本源,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呵护,导致心理上排斥物质上的刺激,从而去追求那些精神层面上的快感。但缺失的却从没有找回来而已。年少时看过顾城的书,想不明白,人到中年之后,许多事才有一些体会,出身和家庭是每个人都摆脱不了的。思想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了固定的价值观,就很难改变,天才尤其固守自己的认知,一旦有了冲突,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越不过的坎,只好自己了断,很多偏执狂的天才就是这样,不能以普通的人眼光去看。


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是人最初感知这个世界的阶段,吃喝拉撒睡,就是他们的全部。如果这个阶段,并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组织和家庭的满足,人渐渐的就会排斥这些,所有你会发现很多艺术家,诗人,之类的艺术人群,有些很邋遢或者童年不太幸福。其实是有确切的原因的。 生活的本源,也不是什么高大上,人生的不同阶段,满足不同需求,否则,定会有一个定时炸弹留在潜意识中,可大可小!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个世界死人永远比活人多,那些在文学方面造诣极深的人更容易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身体上的病痛。

写作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长期伏案工作非常劳累,比如路遥写作过于勤奋,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又加上不注重保养,喜欢喝咖啡,抽烟,这两大爱好都损害了他的健康,最终死于肝病。

不得提到喝咖啡的爱好,很多作家都喜欢在夜间工作,夜深人静之时,写作的灵感仿佛也更容易被唤起,喝咖啡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

同样有喝咖啡嗜好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每晚要喝上五十杯的咖啡,他曾给自己留下了很得意的预言: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此话虽有夸张却不幸言中,在他50岁时患上了慢性咖啡中毒,咖啡至少是结束巴尔扎克生命的杀手之一。

如果说路遥和巴尔扎克属于太过勤奋和不良嗜好导致的慢性自杀,而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的海明威的自杀方式更加决绝和惨烈:1961年7月2日,他将双筒猎枪伸进口腔,扣动扳机,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对海明威的死亡原因推测主要归结于,疾病缠身摧毁了他的意志,就如他自己所云:自杀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逃避。

第二,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在20世纪提出了“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影响了现代人对死亡的理解。

哲学和文学是一母所生的孪兄弟,哲学负责解释世界,文学负责描述世界,文学最后的深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探索,所以它无限接近哲学,有着自觉意识的文人无时无刻不在做这样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写出这样温情诗句的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视诗为生命,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毁灭与终结的见证。当诗歌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摒弃,他的灵魂无所皈依,便选择“殉死”的方式为自己的“殉诗”做了最好的注脚。

在哲学家看来,现世生活是虚无的、无聊的,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民国时期的王国维找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为精神的引领者,发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叹息,最终“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第三,阁楼上的疯子。

在书中洞悉世情的作家或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却是住在阁楼上的疯子。

据权威研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作家这类富有创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创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这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童话诗人顾城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与妻子居住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却陷入家庭纠纷,杀妻后选择自杀,有证据显示,在事故发生前顾城已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伍尔夫因发表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闻名一世,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宣称,女人必须有经济能力和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来写作。

这样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却遭到了精神重创。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她精神崩溃,两年后弟弟的去世给她造成了同样的打击。

伍尔夫的病是周期性的,用她自己的话是,“神志清醒的精神病人”,如果依据今天的医学诊断,她得的可是躁狂抑郁症或躁郁症。

家园受到战争的轰炸,成了压在她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在外套口袋装满了石头,走进了欧塞河……

几千年前,孔夫子告诫季路,“未知生,焉知死”!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打破死亡禁忌,聊聊与世界告别的种种。




痴心娃娃看天下


不是文人选择了自杀,而是世界推着文人走向了自杀。

文人的心大多都是极其敏感的,敏感表现在很多方面,在生活上,在情感上,在艺术创作上,敏感成就文学,也成就他们的死亡。

很多人不能理解文人的想法,为什么他们有钱、有名气、有美满的家庭、还有一大帮追捧者,有什么好像不开的?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说最知名的的几个人物。

顾城

生在文革时期,见过人性扭曲,见过暴行泛滥。成名后又挣扎在妻子和情人之间,后与妻子发生矛盾,刺伤妻子,于树上上吊自杀身亡。卒年37岁。


海子
农村出身,北京求学,毕业后分配在体制内,六年后卧轨自杀。卒年25岁。



三毛

少时受老师阴影,出现心理障碍,后有自杀行为,受过感情打击,丈夫荷西早逝,于医院浴室用丝袜上吊自杀。卒年48岁。

这里很多事在百度上都搜不到,你能看到的都是浮于表面的流光溢彩,而被美好虚掩的罪恶将埋在已故的人的心中,与他们一同深藏地底。

所以为什么很多文学成就很高的人都走上自杀这一条路?这不是巧合。因为真正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自杀的人其实很少,真正追究起来都是有迹可循的,表面越阳光可能内心就越痛苦。

顾城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海子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毛说: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这些名言都无一例外的乐观阳光,可其实很多文人的内心都有极强的孤独感,当你真正的了解了他们,再看他们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豁达,你会觉得这种孤独感是深入骨髓的。顾城在幼时所见到的文革中人性的扭曲,海子从农村到城市的无助压力,三毛小时候被误解和没有得到的善意。他们在文学上的敏感不是没有道理的,世人将一身荣光赐予他们,又以荣光推他们入万丈深渊。


很多文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读的书多,但读书是这样的:

书读的越多,会越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越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这个过程的挣扎很痛苦,又很少有人能看到极致的阳光。

就像我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说钱是很脏的。他说这句话并不是因为他自命清高,而他清楚这金钱之上沾了多少鲜血,多少亲人反目,多少欲望名利,多少人性泯灭。而痛苦就在于此,很多人明白这红尘世俗不过虚妄,但仍不得不在这红尘中挣扎翻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钱,我知道钱脏,但我活着是真的需要钱。

顾城向往世外桃源,海子向往田园生活,三毛也只不过想爱人平安,可这世上哪有这么简单?最痛苦的莫过于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生存。

因为文人更清楚,更通透,就会更失望。

世人赐我以荣光,又以荣光推我入深渊万丈。


ps:本来三毛的话我想用《如果有来生》这首诗,但我在查阅之后,发现这首诗是网传三毛《写给自己》中收录的,所以用了另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万水千山走遍》。

这篇文章写的有些丧,看后不适可以私信我,我尽量解决,😂😂总之,大家加油!


十四的故事1999


看到这个问题是有些痛心的。

早些年我有幸拜读了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高分佳作——《人间失格》。此书的作者是一名叫太治宰的日本人。为什么回答问题要用一本书和一个作者来引入呢?因为此书的作者生平令人唏嘘。太治宰多次求死而未得,生前渴望死亡,渴望结束自己的生命,多次自杀而未遂,最后通过投湖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间失格》一直被后人称之为太治宰的自传式小说,仔细阅读《人间失格》会发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做出传世之作,与作家本身对生活乃至万物的敏锐度息息相关。

在一部作品中,能够产生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流传广度,而作家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作家,其对事物的敏锐度一定远远超乎常人。作家比常人更容易被情绪所感染所左右,这也导致了作家更易自杀的缘故。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很孤傲很孤独的,在取得一定成就后,由于外界带来的各种压力,也会打破作家原本安逸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作家的创作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以上。


一碗浮生


文坛的天空,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倏然坠落,令人叹息。


总不免让人想起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最让人耿耿于怀的台词:“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发疯,要么像唐涤生一样早死。"

片中《紫钗记》戏文有语:飘零空负盖世才华,问何日文章有价?诗文光鲜背后,十个文人九个穷,怀才不遇,穷愁潦倒一生的何其多,对现实的绝望,穷途未路,徐渭九次寻死,梵高生前只卖掉一幅画。倘若功成名就,大约不会早殇。

日本的文化有一种,对樱花凋零之美的终极追求,因之川端康成认为死即生,松门左卫门写过15部有关自杀的书,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说道: 也许是天性懦弱的关系,我对所有的喜悦都掺杂着不祥的预感…
△川端康成

亡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死亡是上苍赋予我们的最终关怀。是拒绝一切理解的。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川端康成

虽川端康成说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即生,并加以践行,作死的毕竟不可理解。他口含煤气管自杀,其实有性压抑爱情挫折因素,也有从小失去亲人孤僻人格,追求完美不得的失落。太宰治多次为女人投水殉情,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都是性情忧郁而敏感,


顾城:这些花开得灿烂,有谁看见背后森森的树枝?

为什么文学上成就非凡的人,更容易自杀,其实跟天才病分不开。天才大约都是不完美的:要么有病,要么有残,或无子嗣,人生大缺。刚刚去世的天才霍金,大半生瘫痪,梵高精神分裂,顾城人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是谓"慧极必伤”。

△霍金

非凡的天分如同一件华美而带刺的衣衫,才美外现,内心饱受折磨。他们想象力丰富,感情敏感细腻,创作时这些是天赋,促其成功,可是也容易陷入感怀悲秋,虚无的情绪中去。

"太阳,别人看见你觉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顾城)


△三毛

文人的感受与众不同,文字流光溢彩,内心无比脆弱纠结。创作时常常进入角色,难以自拔,消极应事,所谓"情深不寿”。张纯如,海子,川端康成,三毛,等大抵如此。

同时自杀的他们,往往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不合俗流,内敛而自律追求完美,可叹三岛由纪夫连剖腹自杀,都要搞个完美的十字切,却终未如愿。


△王国维

他们往往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面对挫折打击,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无力应付,又不愿向外人倾吐心声,以致走上不归路。诗人屈原投江,因政治上失意,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大抵如此。诗仙李白醉揽江月而之,也可能勘破了红尘俗世而投水。

而特定历史时期,老舍,杨朔,傅雷等,弄人的命运不能容下,污浊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颗无瑕的心,只叹人世沧桑。而海明威吞枪据说是家族魔咒。


△海明威

但愿更多的星光闪闪的才子们能唱着:黑色的眼给我黑色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作自己最好的骑士,追逐梦想的胜利。

我们也许应该庆幸我们的平庸,承认我们的虚弱。

元元感谢您的阅读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