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往sci瘋狂灌水?

當sci成為研究生畢業、老師評職稱、團隊拉項目的硬性標準,自然就會灌水。

一個領域的頂刊,也有著派系之爭。從主編到一眾副主編,都希望是自己的人。己方的團隊自然要扶持,灌水的文章也不在少數。

分數是學生們的命根,而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每年的SCI分數,可能比命根還要重要。

影響因子的漲跌變化,也影響接下一年的命運。

也正因為與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我國作者在SCI期刊上發佈的論文數量越來越多。

2016年世界最大學術出版商數據庫顯示,其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首次超越美國,國際上第一次正式承認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論文產出國。

然而,數量多,並不代表質量高。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中國自1996-2017年發表的所有文章的篇均引用次數只有7.64次,在世界239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排在198位。

而這個數據,在美國是24.25次(排名15),英國的21.84次(排名23),日本15.38次(排名76)。

文章數量和質量並重的指標H指數,我國也僅為712,排在世界第13位。

作為世界第一科技論文產出國我們的這些指標都有點尷尬。

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們發表了世界上最多的論文,平均質量卻排在世界後四分之一。

其實,SCI本身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檢索工具,另一個功能是是期刊評價。

把影響因子評價期刊的基本思路用來評價論文和作者的科研能力,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能成為唯一的評價指標。

所以國外用SCI的論文數和被引數來作為評價指標的時候,大多數用來評價一個國家或一個機構的情況,不會用來評價某個人或某篇論文。

而我們國內現在把這個評價變為唯一指標,這不免讓人在對SCI越來越排斥的時候,還是要刻苦鑽研怎樣才能多發幾篇灌水的SCI論文。

那些IF<0.50的刊物尷尬了誰?

“熱門股”的刊物雜誌,大家當然都想發,然而沒有真功夫是不可能投稿命中的。

因此,大家都都想擠破腦袋去發那些IF<0.50的刊物,這些期刊大多是新刊物、或者常年低端徘徊的刊物,競爭力差,投稿命中率高。大量的國內學者在此類刊物灌水,並且命中率會格外的高。

還有,就是開源刊物。

開源刊物是近年來新事物,容易投稿成功,這也是這幾年大家形成的共識。同樣是IF=4.0上下的刊物,開源刊物與非開源傳統刊物,投稿難度相差甚大。

這兩類刊物,是那些急於畢業或者晉升職稱的首選雜誌。久而久之,科研圈間就多了一茬又一茬個心照不宣的“灌水”雜誌。

為了畢業,有些碩博學生也是費盡心思想找“灌水SCI”期刊,以求趕緊發表一篇SCI,讓自己順利畢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說,這條追求真理的道路是遙遠的。想獲得充足的數據來發表論文常常要熬個數年。這對於一些科研工作者來說,安心做科研實在是枯燥而難熬,為了畢業或者職稱,難免會忍不住想要走捷徑。

但是,國家每年都會在考研項目上投入大筆的科研資金,每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審慎的思考自己的學術生涯,給自己一個客觀、可行的定位。

易美雲學術專注SSCI論文寫作、社科基金申請、matlab編程培訓等,海量SSCI指導課程、學術網站資源、科研工具、SSCI發表經驗貼,免費在線諮詢。歡迎關注我們,公眾:易美雲學術。

我們為什麼往sci瘋狂灌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