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7年如一日、西峽32戶村民幾代接力照顧“老山爺”至去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吳曼迪 通訊員 楊文甫 封德

4月5日,清明節,位於大山深處的西峽縣太平鎮樺樹盤村,村民們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處山坳裡,祭奠他們共同的“老山爺”——去年底去世的田長有老人。大家像祭奠自己的親人一樣,清理完墳頭上的雜草,輪流添上新土,擺上果盤等供品。

“幾十年了,他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現在他走了,大家都很想他。”村民王大轉大娘說著,眼圈禁不住有些紅了。

在只有32戶人家的樺樹盤村,村民們幾代人接力,輪流照顧、先後送走了8位孤寡老人,他們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來到樺樹盤,大家就是一家人。

自排“值日表”輪流照顧“老山爺”

“老山爺”叫田長有,幼年時跟隨父母逃荒至樺樹盤,在這裡生活了90多年。抗日戰爭時,他參加過國民黨的地方隊伍,曾在戰鬥中打死過兩個日本鬼子。抗戰勝利後,田長有又回到樺樹盤務農。上世紀70年代,他妻子病逝,老人沒有子嗣,獨自一人生活,村裡人開始輪流照顧他,直到老人去年99歲時病逝。

“五里灣,抬頭不見天;樺樹盤,一百零八彎。”這句順口溜說的就是樺樹盤村,它是西峽縣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從縣城開車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到山腳下。下車後,要再步行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田長有老人的家。

跟著王大轉,記者翻山越嶺去田長有的家看看。這裡山路崎嶇,滿目蒼翠,野花盛開,但寂寥的山林裡已經很少見到人。“一個人上來不害怕嗎?”記者問。“剛開始會怕,每次都要俺當家的陪著一起來,後來習慣了。就是年齡大,上山下山得兩個小時,膝蓋疼得受不了。”今年已年過六旬的王大轉,走上一會兒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

十多年前,樺樹盤村發展起鄉村旅遊,周圍的村民都遷到了山外,在新修通的公路兩旁蓋起房子,搞起了農家樂、民居旅館,村裡也為“老山爺”蓋了新房,但老人離不開他養的蜜蜂、親手開闢的小菜園,就成了方圓幾里地內唯一的住戶。

“值班”7年如一日、西峽32戶村民幾代接力照顧“老山爺”至去世

“‘老山爺’不願意走,我們就每月排個值班表,一家一天輪流來伺候他。”王大轉說,無論颳風下雨,寒冬酷暑,樺樹盤的村民沒有任何怨言,輪流為老人做飯、送飯,陪老人聊天,幫他洗頭、洗衣服、剪指甲、收拾家務,還定期請理髮師傅來給老人理髮。

說話間,到了“老山爺”的家。這是山林中一處平坦的地方,幾棵大樹下三間瓦房。雖然老人已經不在,然而整齊的小菜園、乾淨整潔的房前屋後、房間內沒有用完的米和油,依然留下了村民們照顧老人生活的痕跡。

幾代人接力 尊老撫孤蔚成風

“老山爺”是樺樹盤村最後一個離世的孤寡老人,在他之前還有不少和他相同命運的人,在樺樹盤村民的濃濃愛意中離開這個世界。

由於這裡“山高皇帝遠”,所以戰爭年代有不少人在這裡落腳,最多時有8個孤寡老人。

村民江玉春告訴記者,在她的記憶裡,從父輩開始,就時常帶著他們去孤寡老人的家裡。“那時候日子都窮,每家每戶能給老人的就是一捧面,一碗山野菜,家裡有一口吃的,就沒落下過村裡的老人。”她說,老梅婆、劉青山、王大章、王小章等孤寡老人,都是由村裡人送走的。

“他們都是無兒無女的人,我們大家就是他們的兒女,這是人道。”江玉春說,山裡人實在,父輩們從來沒講過大道理,這些事兒就自然而然地傳了下來。從一開始通過抓鬮,一家輪上一個月,到排起值班表,每戶值班一天,幾十年來樺樹盤村的村民們精心照顧孤寡老人從未間斷。

在“老山爺”生活不能自理之前,村民們照顧的“重點”是王小章老漢。“大概是2000年冬天,我有事回山裡的老屋,順便去看看小章大爺,一摸額頭髮現他燒得厲害,我就趕緊找人幫忙把他抬到了鎮上的醫院。”王大轉回憶說。

在醫院,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村民們像照顧自家老人一樣為他擦屎擦尿,換洗衣物、擦拭身體。沒有衣服,東一家西一家送來,一日三餐,村民們做好了,準時送到醫院裡。出院後,王小章執意回到山上,但老人生活已經無法自理,村民們就開始將看望老人的頻率從每週改為每天,開始不間斷地“值班”。先後7年的時間裡,村民們一天一天“值班”照顧,直到他去世。

“值班”7年如一日、西峽32戶村民幾代接力照顧“老山爺”至去世

在照顧王小章老人期間,村民蔡金付的母親也因病癱瘓在床,村裡考慮他的處境艱難,就決定不再讓他“值班”,卻被他執意拒絕了。“只要能顧得上,沒理由不管他。”蔡金付告訴記者,那幾年,每到照顧王小章的日子,他就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自己照顧母親,妻子照顧王小章,像伺候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伺候這個命運多舛的老人。

就這樣,在20多年的時間裡,樺樹盤的村民們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持照顧村裡的孤寡老人到最後一刻,前前後後送走了8位孤寡老人,平均年齡85歲左右。每位孤寡老人臨終時,村民們都會自覺地前去為老人穿衣、磕頭、抬棺,送他們最後一程。

“來到樺樹盤,大家就是一家人,我們常跟孩子們說,以後村裡有了這樣的老人,你們也要這樣照顧他們。”記者在採訪中,聽到村民們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

樺樹盤的32戶村民用他們最質樸的行動詮釋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義。他們沒有華麗的語言,但他們的精神,又像那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春天開著最鮮豔的花,秋天,就長出了遍體通紅的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