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奪大摩華鑫第一大股東 外資加速控股公募基金

摩根士丹利國際控股公司(以下簡稱“摩根士丹利”)以最高價拍得了深圳市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中技實業”)轉讓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以下簡稱“大摩華鑫基金”)5.495%股權。

若該股權轉讓事宜獲得批覆,摩根士丹利對大摩華鑫基金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42.858%,並晉升為第一大股東。大摩華鑫也成為國內首家外資控股的基金公司。

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推進,一批由外資方控股的基金公司或次第湧現。

此前,摩根大通和瑞銀集團也先後釋放出將分別控股其參股合資基金公司的消息。

天相投顧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資希望控股國內基金公司,更多的是出於對中國市場的看好,希望更多地參與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不過,他判斷,短時間內,外資控股(國內基金公司)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119輪加價勝出

日前,阿里拍賣網站上掛出了大摩華鑫基金5.495%股權,該拍賣已於2019年3月30日成交,起拍價為10089636元,成交價為25039636元。在公開競價中,摩根士丹利在119輪加價後,最終以最高價勝出。

此次被拍賣的大摩華鑫基金5.495%股權原本屬於深圳中技實業。

從大摩華鑫基金公司的股權結構來看,在此次拍賣之前,第一大股東為華鑫證券,出資佔比為39.56%,第二大股東就是摩根士丹利,出資佔比為37.36%。如若上述5.495%的股權轉讓事宜獲得監管批覆,前者將成為大摩華鑫基金的第一大股東。

上述天相投顧研究員分析稱,摩根士丹利已經持有大摩華鑫基金股份很長時間,對該公司有較深瞭解,其意欲控股大摩華鑫基金,是對該公司歷史表現的認可,也是對中國市場的認可。

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4月4日,基金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的審批進度表上,大摩華鑫基金於2018年4月13日提交了申請材料,並於去年12月20日獲得第一次反饋意見。

不過,短時間內,外資控股(國內基金公司)不會成為一種趨勢。天相投顧研究員分析,首先,外資想要參與國內市場,不一定是通過控股來實現,也可能是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來實現。其次,合資基金公司的原股東不一定願意出讓基金公司的股份。“外資控股國內基金公司意味著國內基金行業的進一步開放,會給國內公募行業帶來不一樣的理念、技術以及管理模式,並與國內現存的理念、技術、管理模式發生碰撞,加快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他強調。

大摩華鑫基金成立於2003年,作為一家合資基金公司,其在行業裡的發展並不突出。

從管理規模這一維度來看,該公司淨資產規模在同期成立的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後。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大摩華鑫基金的管理規模為175.7億元。產品業績方面,該公司固收類產品的業績普遍良好,大部分權益類基金也取得了自成立以來的正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立之初,大摩華鑫基金原本是一家內資基金公司。2008年6月,華鑫證券、摩根士丹利和深圳中技實業新晉成為大摩華鑫基金的股東,該公司由此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現用名稱也是由巨田基金更名而來。彼時,深圳中技實業的持股比例為5%。

4月10日,大摩華鑫基金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公司股權變更情況,暫時沒有可披露的信息。

合資基金兩極分化

自2017年11月,財政部宣佈國內基金公司控股權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3年之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以來,包括摩根大通、瑞銀集團在內的多家外資機構都在2018年表明意欲控股一家合資基金公司。當然,摩根大通和瑞銀集團都屬於已在國內合資基金公司持有股份的情況。

在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看來,外資對國內基金公司的持股上限從49%變為51%,這2%的變化雖然不多,但意義重大。她認為,後期,外資控股基金公司的數量肯定越來越多,中國資本市場對國際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控股之後能更好地開展業務。“尤其是之前外資持股比例較大,並且發展還不錯的基金公司,外資繼續增持的意願會較大,後續一旦全部放開持股比例,有些外資也可能會通過控股中小基金公司,實現目的。”她認為,隨著外資控股的增多,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也會加劇。

作為投資機構,無論股東結構如何,能夠長期為投資者賺取超額收益的基金公司才能在市場中立足。如果參照合資基金公司來看,一個客觀現實是,近年來,部分合資基金公司的發展現狀並非順風順水。自2002年國內首家合資基金公司成立以來,合資基金公司的發展速度呈現出兩極分化。

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4月,外資參股基金公司的數量為44家。除去基於CEPA成立的恆生前海基金(恆生銀行控股比例達到70%),其他合資基金公司中,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的有15家,外資持股比例在30%及以上的基金公司有13家。

粗略計算,同一時間段成立的合資基金公司,也存在著較大的管理規模差異。還有少數合資基金公司在成立後,頻繁變更股權,導致公司發展緩慢。

張婷表示,目前外資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發展分化加劇,有的勢頭很好,有的則較弱。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外資的實力以及控股比例的差異;二是外資的本土化適應是否成功也較為關鍵。

上述天相投顧研究員則指出,部分合資公司發展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內資股東和外資股東經營理念存在分歧:中資股東通常更重視產品收益,外資股東通常更重視風險控制。此外,外資股東對國內法規的理解,可能和內資股東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別,以及國內證券市場發展階段和國外證券市場發展階段的不匹配,導致外資股東無所適從等原因,都會造成部分合資基金公司發展不佳。

如此背景下,外資控股國內基金公司後,能否破除原本合資基金公司所面臨的困境,也需要時間的檢驗。

上述天相投顧研究員認為,外資控股國內的基金公司既面臨挑戰,也面臨機遇。挑戰主要包括投資理念、管理方式是否能適應國內市場,避免發生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時,與國內股東的磨合是否順利等等。“不過,外資公司往往具有成熟的投資經驗,還有在國外激烈競爭中磨鍊出的技術,都可以使外資控股的基金公司的產品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可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業績。”

張婷則談到,外資控股基金公司之後,需要面臨我國本土化的適應以及調整,我國資本市場所處的階段以及理念和海外有差異,如何很好地平衡這種差異化,並且更好地發展,是外資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