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鳶飛九天2018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為什麼始終沒有立事實嫡長子趙德昭為皇太子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建隆時期。建隆元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正式開元建國,建立了大宋王朝。雖然宋王朝後來成為了正統王朝,但是彼時它的性質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王朝並沒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扯上一面黃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稱皇帝!周太祖郭威這麼幹過,宋太祖自己也是這麼幹的,周恭帝郭宗訓不就是這麼讓宋太祖趕下臺的嗎?而主少國疑,正是後周政權倒臺的一個重要原因,稱帝之後的宋太祖面臨著和周世宗郭榮同樣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著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沒活過四十歲,而彼時宋太祖已經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將面臨周恭帝同樣的局面。雖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那麼,該怎麼辦?四個字,找個備胎!那麼誰最適合當這個備胎?很顯然,自己的胞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原名匡義,為避宋太祖帝諱更名光義)最合適。於是,當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頭被安在了宋太宗頭上,晉王兼開封府尹,這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無冕儲君。可見,起初宋太祖的確是將宋太宗置於了儲君的地位。但是,為什麼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政局動盪。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謂無冕儲君,我願意認、你就是,我不願意認、你就不是!



第二個階段是乾德時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時間。這個時期內,宋太祖的兒子們在漸漸長大,到乾德六年時,趙德昭已經十八歲上下,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已經成年了。而就在這九年的時間裡,因為宋太宗一直頂著儲君的光環,而宋太祖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封爵,朝中勢力已經紛紛開始站隊,宋太宗藉機大肆發展自身勢力,而這也成了後來宋太祖用兒子替換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礙!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並沒有急於易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盪,並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後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心很可能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第三個階段是開寶時期,這個時候宋太祖內心實際上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如果擱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許就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個不喜歡用刀子解決問題的人,這一點從他接連上演兩出杯酒釋兵權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並沒有選擇極端方式,而是採取了溫水煮青蛙的處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勢力,以達到易儲的目的。從現有史料來看,這段時期也是趙氏兄弟矛盾較多的一個時期,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時的心態。不過,畢竟宋太祖才四十多歲,來日方長,他並不著急,當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為了避免政局動盪而沒有操之過急。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太祖的身體卻慢慢等不起了。開寶晚期,宋太祖病了,還病得不輕。畢竟年近五旬,從畫像來看,宋太祖比較肥胖,加之這個年齡正是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宋太祖身體變差也是正常的。到這個時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從宋太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很可能還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如果動刀子解決問題,他早就應該動手了,可是並沒有。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場、未能達到目的的杯酒釋兵權。趙氏兄弟為了這個問題發生了激烈爭吵,畢竟讓宋太宗主動交出即將到手的皇位,很難。或許有人會覺得臣下和皇帝激烈爭吵不太正常,不過別忘了,二趙曾經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爭吵並不是沒有可能。或許正是因為激烈爭吵、情緒激動,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終導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暴亡。從醫學方面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本人向來不認同宋太宗弒兄說:一來弒君這種事根本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歷朝歷代弒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沒有是誰自己親自動手的!二來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膀大腰圓,宋太宗相對要文弱許多,宋太宗想殺了宋太祖、還要全身而退,很難。三來第二天宋太祖被發現亡故後,開寶宋皇后的反應不是追究宋太宗弒君,而且想迎立趙德芳製造既成事實,這不符合常理。至於不少人所謂的下毒說,就更加說不通了。給現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後來給李煜下毒,彼時的宋太宗恐怕還沒這個能力,更何況二人是在一起飲宴,宋太宗給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現意外、毒死自己?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這個能力、也能保證不會誤傷自己,古代的毒藥無非砒霜、鴆毒之類,中毒症狀明顯。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發現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開寶宋皇后既然有心讓趙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為藉口,先將宋太宗弒君的事情公開,如此一來自己便佔據了主動地位和道德制高點,完全沒有必要先派人迎趙德芳入宮、企圖製造既成事實,不是嗎?因此,下毒說根本站不住腳!



不管宋太祖怎麼死的,總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豐滿的宋太宗的對手,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宋太祖當夜沒有暴亡,個人認為,事後或許他就沒這麼客氣對待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會用刀子解決問題。畢竟彼時的宋太祖可是實權皇帝,宋太宗羽翼再豐滿,恐怕也鬥不過宋太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光義最終成了趙炅,成了宋太宗。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是與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齊名的皇帝,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態,維護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推動了社會發展。其共在位十六年,最後卻離奇去世,並且終其一生都沒有立太子,導致駕崩后皇位被弟弟趙光義奪取。宋太祖本來是有四個兒子的,除了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二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在宋太祖駕崩時都已成年,而宋太祖不僅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甚至都沒有給兒子封王,這是為什麼?難道他本意就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趙德昭作為宋太祖在世的嫡長子,本應該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他在太祖一朝最高只做到了使相,雖與宰相併稱,但卻沒有實權,更別說被封王了。反觀趙光義,在宋朝建立沒多久就被太祖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並且還被授予開封府尹一職。開封作為北宋首都,交由晉王管理,這不就是五代十國當中典型的“親王尹京”嘛。五代時期有慣例,治理京城的親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像後周的世宗柴榮就是以晉王及開封尹的身份繼承後周太祖郭威的皇位的。而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又封弟弟為晉王加開封府尹,可能原本就是想傳位於他。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也在幫助趙光義建立名望,甚至趙光義“陰養死士”他都不管不問,還讓高瓊、葛霸等武士盡心輔佐晉王。晉王生病時宋太祖親自為他艾灸,還多次表示“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宋太祖對晉王這麼好,又如此誇讚他,似乎已經決定將來要傳位給晉王了。

可是宋太祖的兒子已經成年了,為何他還不培養兒子呢?這還得聯繫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背景,當時之所以會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戰亂,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皇帝無法制約武將,導致武將專權,宋太祖本人也是這麼起家的。那麼為了防止宋朝像其餘五代一樣早亡,立長君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宋太祖培養弟弟很久了,如果再改立兒子將來就算趙德昭能登上帝位,也難保趙光義不與他叔侄相殘。所以在兒子已經成年,弟弟勢力又壯大的情況下,要麼選擇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保全兒子,要麼選擇除掉弟弟趙光義傳位給兒子,宋太祖似乎是選擇了前者。

確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宋太祖剛建國時想傳位給弟弟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隨著國家的穩定,宋太祖肯定還是希望傳位給兒子的,可惜他沒有活到那一天,如果沒有發生“斧聲燭影”,宋太祖可能還能活十年,那時國家穩定了宋太祖一定會削弱弟弟的權勢,順勢立兒子為太子,但他沒有想到死亡會來的這麼快。而且趙光義繼位後也沒有善待他的兩個兒子,真可謂辜負了宋太祖的一片良苦用心。


風塵講歷史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至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

趙匡胤長子早亡,次子德昭在趙匡胤駕崩時,年已二十五歲。但德昭並沒有被趙匡胤立為太子。976年,宋太祖駕崩後,其弟趙光義登基為帝。

趙匡胤為什麼不早立德昭為太子,培養接班人?駕崩不傳位於子德昭,而傳位於弟光義呢?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那就是“實力不允許呀!”。

不要認為是皇帝就權力無限。“陳橋兵變”應該是趙匡胤和趙光義、趙普等人共同謀劃的。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做了皇帝,但趙光義等人也分享了很大的權力。

趙匡胤需要顧及和平衡各種勢力。如果,趙匡胤早立德昭為太子的話,可能歷史上出現的不只是“燭光斧影”還會有太子的“英年早逝”。

979年,已坐上皇帝寶座的趙光義藉故斥責趙德昭有謀奪皇位之心,趙德昭退朝後驚懼不已、自刎而死。回過頭來看,趙匡胤當年沒有立德昭為太子,也是對他的一個保護吧。


布衣聊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老趙不是不想立,而是實際情況不允許。

首先,老趙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德昭才9週歲,幼子德芳才不滿一歲。他自己利用柴榮的幼子繼位的機會奪了帝位的,此時倘若再立一個小孩做皇太子是會給其他人有樣學樣的暗示和機會。

所以他讓自己親弟弟做開封府尹,自己出徵都讓趙老三當留守。

其次,老趙的老孃去當了一年皇太后就去世了,當時的趙德昭也才10歲,所以才有了金匱之盟的出爐,要求按照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的順序來傳位。老趙又是個孝順的人,就按照遺囑,給趙老三封王。這個親王尹京就是皇儲的身份。我們要理解一點就是在宋代初年,那時候的人們不會自己意識到宋朝可以統一天下,老趙和他的同僚們也只是有這個雄心而已。並沒有一個人包括老趙自己可以確定結束五代戰亂,說不定宋朝又是一個短命鬼呢?因此,他並不會有非常明確的長遠安排,讓趙老三親王尹京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老趙在開寶後期的時候,已經不想讓弟弟接班了,開始推出自己的兒子了,但為時已晚。趙老三在朝中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撼動了。他自己遷都的想法都不能實現,而且當他有了遷都想法的時候,就發生了斧聲燭影,永遠的離開了。而且趙老三繼位的時候滿朝文武沒有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一方面說明他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另一方面也佐證了金匱之盟的存在和大夥對親王尹京就是皇儲的認同。

第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杜太后也好,老趙本人也好,包括趙老三也好,都是人中龍鳳,閱人無數的。看人還是比較準確的。從趙德昭主動找他三叔討要官兵滅漢伐遼的獎賞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是一個耿直BOY,再從他被三叔懷疑了就立刻自殺的行為來看也是一個爆裂的脾氣。這樣的人,確實不宜成為一國之君的。我想這一點,杜太后,老趙和趙老三都是清楚的。


阿楠讀史


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公元960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國號為“宋”。

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嫡次子,趙匡胤登基稱帝時,趙德昭已經10歲了,她的生母是趙匡胤的結髮妻子孝惠皇后。按慣常做法,皇子一出閣就封為王,但趙匡胤認為趙德昭年幼,並沒有一開始便將其封王,而是一步步從貴州防禦使開始,循序漸進,他的最高官職做到了使相,這個地位和節度使宰相地位相當,可是離親王還有一個臺階。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還有一個弟弟趙光義,即後來的宋太宗。早年間,他隨著趙匡胤征戰,在“陳橋兵變”中擁立哥哥趙匡胤為帝,但是趙光義的能力皆不俗於哥哥趙匡胤,因此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對這個弟弟也十分倚重,封為晉王,並升為開封府尹。這裡提一下開封府尹這個官職,在五代時期,尹京的親王就是未來的接班人,宋朝也是延續這個慣例。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趙光義能力不俗,加上早年跟著宋太祖征戰,在軍中和朝中的聲望必定不低。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正值壯年,而趙德昭年紀資歷尚淺。不得不說,趙匡胤是一個有遠見的人。如果他立了趙德昭為太子,那麼一個手握兵權,聲望頗高的親王絕對不是新君想看到的,若是趙德昭手段強硬,那麼叔侄倆兵戎相見最終避免不了一場流血鬥爭;若是趙德昭無能,最終朝野仍會把握在趙光義手裡,趙德昭便會如同傀儡一般。

與其這樣,倒不如趙匡胤一開始便不打算立趙德昭,這樣既能不殺弟弟,又能保全兒子。只是趙匡胤沒想到的是,趙德昭最終因受到趙光義的訓斥,不堪受辱,還是自殺身亡了。


浮生若淺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王朝國號宋,趙匡胤一生南征北討打下趙宋王朝三佰二十年國運趙匡胤答應杜太后帝位先給光義,光明美後再傳給德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