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鸢飞九天2018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为什么始终没有立事实嫡长子赵德昭为皇太子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要分几个阶段来看。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建隆时期。建隆元年,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开元建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虽然宋王朝后来成为了正统王朝,但是彼时它的性质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其他王朝并没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扯上一面黄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称皇帝!周太祖郭威这么干过,宋太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周恭帝郭宗训不就是这么让宋太祖赶下台的吗?而主少国疑,正是后周政权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称帝之后的宋太祖面临着和周世宗郭荣同样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着的两个儿子赵德昭才九岁,赵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没活过四十岁,而彼时宋太祖已经三十三岁),他的儿子将面临周恭帝同样的局面。虽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四个字,找个备胎!那么谁最适合当这个备胎?很显然,自己的胞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原名匡义,为避宋太祖帝讳更名光义)最合适。于是,当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头被安在了宋太宗头上,晋王兼开封府尹,这是五代时期约定俗成的无冕储君。可见,起初宋太祖的确是将宋太宗置于了储君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没有明立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简单,宋太宗就是一个备胎,一旦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宋太祖还是准备换上儿子的。一旦明立,势必引发政局动荡。而这个约定俗成的所谓无冕储君,我愿意认、你就是,我不愿意认、你就不是!



第二个阶段是乾德时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时间。这个时期内,宋太祖的儿子们在渐渐长大,到乾德六年时,赵德昭已经十八岁上下,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已经成年了。而就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因为宋太宗一直顶着储君的光环,而宋太祖的儿子们没有任何封爵,朝中势力已经纷纷开始站队,宋太宗借机大肆发展自身势力,而这也成了后来宋太祖用儿子替换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碍!因为儿子还在成长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继续以储君身份存在的价值,宋太祖并没有急于易储,毕竟彼时他才四十岁刚出头、身体健康,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等,而贸然易储,除了导致政局动荡,并没有太大益处。个人认为,到乾德后期时,实际上宋太祖内心很可能已经有了易储的打算了,只不过没有公开表露而已。



第三个阶段是开宝时期,这个时候宋太祖内心实际上已经有了易储的打算。如果搁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许就直接动刀子解决问题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个不喜欢用刀子解决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接连上演两出杯酒释兵权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并没有选择极端方式,而是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处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势力,以达到易储的目的。从现有史料来看,这段时期也是赵氏兄弟矛盾较多的一个时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时的心态。不过,毕竟宋太祖才四十多岁,来日方长,他并不着急,当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为了避免政局动荡而没有操之过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太祖的身体却慢慢等不起了。开宝晚期,宋太祖病了,还病得不轻。毕竟年近五旬,从画像来看,宋太祖比较肥胖,加之这个年龄正是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宋太祖身体变差也是正常的。到这个时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从宋太祖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很可能还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如果动刀子解决问题,他早就应该动手了,可是并没有。个人认为,所谓“烛影斧声”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场、未能达到目的的杯酒释兵权。赵氏兄弟为了这个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毕竟让宋太宗主动交出即将到手的皇位,很难。或许有人会觉得臣下和皇帝激烈争吵不太正常,不过别忘了,二赵曾经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争吵并不是没有可能。或许正是因为激烈争吵、情绪激动,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终导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暴亡。从医学方面来看,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本人向来不认同宋太宗弑兄说:一来弑君这种事根本没有必要自己动手,历朝历代弑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没有是谁自己亲自动手的!二来宋太祖是武将出身、膀大腰圆,宋太宗相对要文弱许多,宋太宗想杀了宋太祖、还要全身而退,很难。三来第二天宋太祖被发现亡故后,开宝宋皇后的反应不是追究宋太宗弑君,而且想迎立赵德芳制造既成事实,这不符合常理。至于不少人所谓的下毒说,就更加说不通了。给现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后来给李煜下毒,彼时的宋太宗恐怕还没这个能力,更何况二人是在一起饮宴,宋太宗给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现意外、毒死自己?退一万步讲,即便他有这个能力、也能保证不会误伤自己,古代的毒药无非砒霜、鸩毒之类,中毒症状明显。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发现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开宝宋皇后既然有心让赵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先将宋太宗弑君的事情公开,如此一来自己便占据了主动地位和道德制高点,完全没有必要先派人迎赵德芳入宫、企图制造既成事实,不是吗?因此,下毒说根本站不住脚!



不管宋太祖怎么死的,总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两个儿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丰满的宋太宗的对手,最终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如果宋太祖当夜没有暴亡,个人认为,事后或许他就没这么客气对待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会用刀子解决问题。毕竟彼时的宋太祖可是实权皇帝,宋太宗羽翼再丰满,恐怕也斗不过宋太祖。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赵光义最终成了赵炅,成了宋太宗。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是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齐名的皇帝,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维护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推动了社会发展。其共在位十六年,最后却离奇去世,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导致驾崩后皇位被弟弟赵光义夺取。宋太祖本来是有四个儿子的,除了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亡,二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在宋太祖驾崩时都已成年,而宋太祖不仅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甚至都没有给儿子封王,这是为什么?难道他本意就是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赵德昭作为宋太祖在世的嫡长子,本应该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他在太祖一朝最高只做到了使相,虽与宰相并称,但却没有实权,更别说被封王了。反观赵光义,在宋朝建立没多久就被太祖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并且还被授予开封府尹一职。开封作为北宋首都,交由晋王管理,这不就是五代十国当中典型的“亲王尹京”嘛。五代时期有惯例,治理京城的亲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像后周的世宗柴荣就是以晋王及开封尹的身份继承后周太祖郭威的皇位的。而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封弟弟为晋王加开封府尹,可能原本就是想传位于他。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也在帮助赵光义建立名望,甚至赵光义“阴养死士”他都不管不问,还让高琼、葛霸等武士尽心辅佐晋王。晋王生病时宋太祖亲自为他艾灸,还多次表示“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宋太祖对晋王这么好,又如此夸赞他,似乎已经决定将来要传位给晋王了。

可是宋太祖的儿子已经成年了,为何他还不培养儿子呢?这还得联系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背景,当时之所以会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战乱,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皇帝无法制约武将,导致武将专权,宋太祖本人也是这么起家的。那么为了防止宋朝像其余五代一样早亡,立长君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宋太祖培养弟弟很久了,如果再改立儿子将来就算赵德昭能登上帝位,也难保赵光义不与他叔侄相残。所以在儿子已经成年,弟弟势力又壮大的情况下,要么选择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保全儿子,要么选择除掉弟弟赵光义传位给儿子,宋太祖似乎是选择了前者。

确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太祖刚建国时想传位给弟弟是正确的选择,但是随着国家的稳定,宋太祖肯定还是希望传位给儿子的,可惜他没有活到那一天,如果没有发生“斧声烛影”,宋太祖可能还能活十年,那时国家稳定了宋太祖一定会削弱弟弟的权势,顺势立儿子为太子,但他没有想到死亡会来的这么快。而且赵光义继位后也没有善待他的两个儿子,真可谓辜负了宋太祖的一片良苦用心。


风尘讲历史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至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

赵匡胤长子早亡,次子德昭在赵匡胤驾崩时,年已二十五岁。但德昭并没有被赵匡胤立为太子。976年,宋太祖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登基为帝。

赵匡胤为什么不早立德昭为太子,培养接班人?驾崩不传位于子德昭,而传位于弟光义呢?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实力不允许呀!”。

不要认为是皇帝就权力无限。“陈桥兵变”应该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赵普等人共同谋划的。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但赵光义等人也分享了很大的权力。

赵匡胤需要顾及和平衡各种势力。如果,赵匡胤早立德昭为太子的话,可能历史上出现的不只是“烛光斧影”还会有太子的“英年早逝”。

979年,已坐上皇帝宝座的赵光义借故斥责赵德昭有谋夺皇位之心,赵德昭退朝后惊惧不已、自刎而死。回过头来看,赵匡胤当年没有立德昭为太子,也是对他的一个保护吧。


布衣聊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老赵不是不想立,而是实际情况不允许。

首先,老赵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德昭才9周岁,幼子德芳才不满一岁。他自己利用柴荣的幼子继位的机会夺了帝位的,此时倘若再立一个小孩做皇太子是会给其他人有样学样的暗示和机会。

所以他让自己亲弟弟做开封府尹,自己出征都让赵老三当留守。

其次,老赵的老娘去当了一年皇太后就去世了,当时的赵德昭也才10岁,所以才有了金匮之盟的出炉,要求按照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的顺序来传位。老赵又是个孝顺的人,就按照遗嘱,给赵老三封王。这个亲王尹京就是皇储的身份。我们要理解一点就是在宋代初年,那时候的人们不会自己意识到宋朝可以统一天下,老赵和他的同僚们也只是有这个雄心而已。并没有一个人包括老赵自己可以确定结束五代战乱,说不定宋朝又是一个短命鬼呢?因此,他并不会有非常明确的长远安排,让赵老三亲王尹京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老赵在开宝后期的时候,已经不想让弟弟接班了,开始推出自己的儿子了,但为时已晚。赵老三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撼动了。他自己迁都的想法都不能实现,而且当他有了迁都想法的时候,就发生了斧声烛影,永远的离开了。而且赵老三继位的时候满朝文武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一方面说明他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也佐证了金匮之盟的存在和大伙对亲王尹京就是皇储的认同。

第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杜太后也好,老赵本人也好,包括赵老三也好,都是人中龙凤,阅人无数的。看人还是比较准确的。从赵德昭主动找他三叔讨要官兵灭汉伐辽的奖赏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是一个耿直BOY,再从他被三叔怀疑了就立刻自杀的行为来看也是一个爆裂的脾气。这样的人,确实不宜成为一国之君的。我想这一点,杜太后,老赵和赵老三都是清楚的。


阿楠读史


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后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为帝,国号为“宋”。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嫡次子,赵匡胤登基称帝时,赵德昭已经10岁了,她的生母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孝惠皇后。按惯常做法,皇子一出阁就封为王,但赵匡胤认为赵德昭年幼,并没有一开始便将其封王,而是一步步从贵州防御使开始,循序渐进,他的最高官职做到了使相,这个地位和节度使宰相地位相当,可是离亲王还有一个台阶。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还有一个弟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早年间,他随着赵匡胤征战,在“陈桥兵变”中拥立哥哥赵匡胤为帝,但是赵光义的能力皆不俗于哥哥赵匡胤,因此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对这个弟弟也十分倚重,封为晋王,并升为开封府尹。这里提一下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在五代时期,尹京的亲王就是未来的接班人,宋朝也是延续这个惯例。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赵光义能力不俗,加上早年跟着宋太祖征战,在军中和朝中的声望必定不低。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正值壮年,而赵德昭年纪资历尚浅。不得不说,赵匡胤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如果他立了赵德昭为太子,那么一个手握兵权,声望颇高的亲王绝对不是新君想看到的,若是赵德昭手段强硬,那么叔侄俩兵戎相见最终避免不了一场流血斗争;若是赵德昭无能,最终朝野仍会把握在赵光义手里,赵德昭便会如同傀儡一般。

与其这样,倒不如赵匡胤一开始便不打算立赵德昭,这样既能不杀弟弟,又能保全儿子。只是赵匡胤没想到的是,赵德昭最终因受到赵光义的训斥,不堪受辱,还是自杀身亡了。


浮生若浅


趙匡胤發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王朝國號宋,趙匡胤一生南征北討打下趙宋王朝三佰二十年國運趙匡胤答應杜太后帝位先給光義,光明美後再傳給德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