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中国的省级博物馆大抵是相似的展出设计:地区通史展是必须的,再按照青铜器、玉器、陶瓷、重要遗址等设专题展。也有的博物馆比如云南、甘肃会另设佛教艺术展。但是像新疆博物馆这样青铜、玉器、陶瓷等常设、应设专题展都没有特别设置的,我只能感慨一声“太可怜了”。湖北省博物馆本来也撑不起来的,故宫支持了他们一些陶瓷,不就开出来了么?广西博物馆五六十年代跑潘家园去淘货,那时候明清瓷器大约还不贵,也堪堪撑住了还比较成系列的陶瓷专题展。

但我仍然要说,新疆博物馆是我见过最霸气的省级博物馆之一,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省级博物馆、能有这么多两三千年前的服装还这么完整地保存下来!新疆博物馆专题展——“瀚海珍衣”新疆古代精品服饰展,分量足足的!完全可以视为国家级的特展。新疆没有什么不得了的王陵帝陵,掏摸不出什么不得了的金啊玉啊,但是这里的干燥气候太适合保存有机物了,别的博物馆等闲难得一见的两三千年前的衣物,新疆博物馆是论筐的!要看先秦时期的衣料,马王堆出土了一些,但更多的是在大!新!疆!

汉唐气象何处寻,还得从西域来看!

(一)概说

新疆博物馆馆舍规模不大,相比巴州博物馆犹有不如。不过现在博物馆有二期工程了,我想可能会尽量增加一些专题展。就现在的陈列而言,由于新疆毗邻中亚,我以为与波斯等国商贸交流相关的文物是足以建设出一个新的有意义的专题展的,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当下的开放心态。

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关键区域,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没有看到佛教艺术专题展,甚至没有什么克孜尔千佛洞的东西,这有些遗憾。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画家临摹的千佛洞壁画,那么精美、那么神秘的克孜尔千佛洞艺术,很少呈现在新疆博物馆中,是展厅面积不够吗?

新疆是中国古代玉制品的重要产地,商代妇好墓中就有新疆玉料制作的玉器。但是在新疆博物馆却很少有值得一看的玉器,可能因为琢玉技艺不高,因此只是作为产地而非加工地。有时候我觉得,中原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玉的喜好本就是狂热得不正常的,这东西硬度大、加工费时费力,如果不是显示权力地位审美情趣,它就是块石头罢了。新疆西域古国对玉的这种无谓态度说不定才是正常的……

(二)尼雅遗址——逝去的精绝古城

新疆博物馆的展品与两个考古遗址关系特别密切,一个是尼雅遗址,一个是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

先谈谈我见到的尼雅文物。尼雅遗址中出现了“精绝王”字迹的文物,因此一般认为尼雅就是精绝古国。这一古国由于网络小说《鬼吹灯》而变得极其著名。不过《鬼吹灯》是纯虚构的东西,里面所叙述的精绝古国文物、事迹全无依据,我记得这篇小说以眼球为精绝古国的崇拜对象,起码现在看来没有可靠的考古成果证明眼球在精绝古国的绝对信仰。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鬼吹灯·精绝古城》海报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新疆博物馆中的精绝古城模型

尼雅遗址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斯坦因盗掘,从斯坦因留下的照片看,当时的尼雅遗址还有大量的地面木构件遗存,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现在我们看到的尼雅遗址文物,大量来自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组的发掘所获。那次发掘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1号墓地8号墓。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遗址的木雕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如果从8号墓出土的器物来看,按照我的估计,这很可能是精绝王的墓葬。不过确实也没有什么能明确表明墓主身份的材料,它也可能是其他精绝王族或贵族的墓葬。所以现在在谈到它时,是不大提墓主人身份的。 但我觉得,出土的一个壶上在很显明的位置写有“王”字,以精绝当时和汉代的频繁交往来看,这个“王”字怕不是能任意使用的。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汉晋时期,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8号墓出土,“王”字带流陶罐

尼雅遗址出土的其他文物虽然很多,但最吸引人的却是织物。尼雅墓葬里的金银铜玉器数量少,工艺也不够精美。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贴金头带饰,尼雅遗址出土

如果以我看热闹的眼光看,我对尼雅遗址的印象是:

第一,尼雅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这是一个依靠季节河流尼雅河(秋冬断流)而从事农耕、畜牧的小国。他们的住房、穿戴都比较简陋,各种手工业也难称发达。

第二,这个小国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汉书》记载它只有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即使我们认为这三千三百六十人只是成年男丁的数量,那加上妇孺,加上驻兵,加上来往客商,大约也不足一万人,放到现在只是一所大学的人数。不过就西域恶劣的自然条件而言,三十六国中人口比它多的没几个。所谓西域三十六国,称为是西域三十六乡更妥当。所以我们看到他们动不动就举国搬了,因为人少……

第三,在汉唐强盛时,这些西域小国完全不在中国中央政权眼里。汉代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真不是说着玩的。偶尔挑衅一下,就当是自慰,至于跟汉朝对着干,西域这些撮尔小国真没那个胆。汉朝广袤的国土、发达的文明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尼雅遗址中的王族入葬时通体都是汉朝赏赐(可能也有通商获得)的丝织品,就可以看出居于文化、经济和军事弱势的西域小国对汉文化的崇拜。

(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尼雅的铭文锦

铭文锦是尼雅遗址的一大特色,这些铭文锦包括出自8号墓的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它讨了个好口彩,我认为它离中国顶级文物还有一些距离。但口彩也是价值的一种嘛,看《朝花夕拾》里的长妈妈就知道了……这件铭文锦大约在修复(或者复制),我兴冲冲地跑来居然只见了一件复制品,一件十字绣……后来在文创商店见到一个用这个图案制作的金属书签,37块钱,真是贵。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好吧,十字绣也挺好看的

这一件著名文物其实不大,它是一件护膊,和护膝差不多大。如果用现在的思维方式,护膝护踝护腕是运动时候防止损伤的。不过作为王族,也没啥好损伤的,所以我怀疑它一则是装饰作用,二则体现王权。就我的私心来看,精绝在沙漠边缘,夏天时候穿衣服肯定很少,甚至上身赤裸,这时候穿这么个鲜艳的护膊的话,是非常威猛的……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在“瀚海珍衣”展厅见到的复制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应当是汉代中央政权由于通婚或道贺所赠送给精绝王族的,其全文应当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唐代以前这一类铭文锦我所见不多(其实是除了新疆以外从未见过),尼雅遗址铭文锦的工艺也有别于后来的刺绣等方法。其花纹给人的感觉是整齐之中有变化,图案精细,色彩不算特别鲜艳,但五彩斑斓,层次丰富。这种锦缎的整体风格雍容华贵,有帝王之家的风范。铭文锦上的铭文有很多种,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大抵是各种吉语。这些吉语在汉代时候特别兴旺,未知是否是汉代道家思想兴盛、神鬼巫灵流行的影响?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各类铭文锦饰线图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墓地出土的另一件锦护膊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墓地出土的红地晕间缂花靴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遗址出土的“万世如意”铭文锦袍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墓地出土的手套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尼雅墓地出土的丝编组带

(四)中西交汇:奇特的西方文化元素

在尼雅遗址发现了很多佉卢文木牍。这种文字来自古印度的犍陀罗,就是那个对佛教造像影响极为深远的犍陀罗。很可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和这种文字一起传到西域诸国的。

古代西域与古印度乃至西方世界的联系,除了文字和七个星佛寺的造像以外,还有各种不见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这种图案应该也是由犍陀罗为中介而传到精绝和其他西域诸国的。犍陀罗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受到了希腊古代文明的影响,有一些他们加以改造,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造像风格,还有一些可能不知道是啥、不知道咋改而照搬了,于是古西域出土了一些令我们现在看到大吃一惊的汉晋文物。比如:

斯坦因曾经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个垃圾场,挖出来一些木牍。这些木牍有的还带有封泥,这些封泥的图案居然会是雅典娜、伊洛斯和赫拉克勒斯。

又比如:

1984年在洛浦县发掘出一件人首马身武士像缂毛壁挂,这件壁挂的图案当然不是中原风格,甚至不像西域传统风格,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是在罗马帝国制造的。所谓人首马身,即在古希腊神话中非常著名的半人马。半人马是人与马的形象杂合,古希腊神话中马与大海有所联系,半人马在最初时是神明一类,据说半人马喀戎曾经是忒修斯、阿喀琉斯、伊阿宋、赫拉克勒斯等著名英雄的导师(马图腾意识的体现)。而下方的这个武士人像,很可能是一位传说中的英雄。这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产物,可能是贸易品或客商随身之物。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不好意思手机只拍出了这样的效果

在尼雅遗址出土有一张印花棉布,这块棉布的图案颇有意思,是一个袒胸露乳的女性(大约是女神)形象,眉眼有西方女性的风韵。中国古代神灵没有以裸体形象示人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女神裸体倒不稀奇,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古希腊出现了第一尊女神圆雕,雕的是维纳斯。所以这幅面部的图案,我很怀疑来自继承了希腊文化遗产的古代罗马。

尼雅遗址:在新疆博物馆里感受“鬼吹灯”背后的精绝古城

打滚求赞求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