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天空一声巨响,广西文化史闪亮登场。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2002年12月16日,《南国早报》发了一篇报道《玻璃陨石解开考古之谜,百色惊现古代石器加工场》,文章中写道:

80万年前的一天,一道刺眼的炽热白光照亮了远古的上空,一个火球快速地向地球方向坠落,在超高压、高温的冲击波作用下,火球与地球相撞的瞬间膨胀爆炸,一时间地动山摇、熔岩飞溅。这些四处飞溅的熔岩也散落到了百色市那毕乡百法村上宋屯附近,冷却后成为玻璃陨石,生活在此的古人类惊恐万分目睹了这一恐怖事件。

不过真实情况不仅仅只是“惊恐万分目睹了这一恐怖事件”这么简单,这是一场波及全球的严重自然灾害,其场景无比震撼,它直接改变了全球的气候。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8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在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附近,使地表岩石熔融后漫天飞溅,形成了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以及我国南方地区的玻璃陨石。这个陨石溅落区的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10%。飞溅的熔岩引发了大面积森林火灾,包括百色盆地在内的大片森林植被化为灰烬,使红土和它下面的砾石层暴露出来。

在地球历史上,这样的“天灾”已经上演了无数次,甚至造成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好在这一次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极端可怖,百色盆地的原始人顽强地忍受了这次灾难,他们还发现暴露出的那些砾石是制作石器的好材料。他们制作的一种石器在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它就是手斧: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发表在《科学》杂志封面上的百色手斧

上面这幅图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杂志《科学》在2000年的一个彩色封面,封面上的这两个粗糙的石器,正是来自百色盆地的手斧。为什么这种石器居然可以成为权威学术杂志的门脸?因为它背后的意义,可太、太、太大了。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古代文明史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新成果,其背后还有着深长的社会、政治内涵。

从形状上看,它被称之为“手斧”。手斧是什么?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阿舍利手斧

2013年,一位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潘俊杰,在他的毕业论文《百色手斧研究》中总结了国内外对手斧的不同论述,最后得出了五个判定条件,分别是:

1、手斧的原料应该包括石核、砾石和石片。

2、手斧必须为两面打制。

3、加工出相对较尖薄的一端,作为手斧的尖端,横截面为平凸或是双凸。

4、尖薄一端的两侧刃基本对称。

5、手斧在加工的程度上可以是通体加工的,也可以是部分加工的,如保留把部不加工,或者保留部分砾面。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阿舍利手斧

从潘俊杰所归纳出的特点来看,手斧是双面打制的、刃部较薄且基本对称的石器。在世界文明史上,这种手斧石器集中出现在非洲和西欧等地,因为它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利,因此往往把含有手斧的石器工业称为手斧文化或阿舍利文化。

说起来,手斧不过是一种石器工具罢了,但是它偏偏又不只是一种石器工具。因为它被联系到东西方人种差异上,这使手斧具有了一种——殖民主义气息。连老祖宗们怕都没有想到,这么个手斧居然成了“西方优越论”的体现,成了白人们歧视东方文化的一个由头。这就是著名的“莫维斯理论”。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

莫维斯理论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的不同模式。1977年,剑桥大学考古学家格雷厄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出版了经典著作《世界史前史》(World Prehistory),将石器技术分为五个模式:模式1以石核、石片、砍砸器为主,模式2是手斧技术,模式3是预制台面生产石片技术,模式4为陡向加工、间接打击生产的石叶技术,模式5是细石器技术。模式1是最古老、最简单的。

虽然莫维斯于1937—1938年参加美国东南亚早期人类联合考察队时,这五个模式还没有提出,但是很显然手斧的精致程度和重要性要超过砍砸器。为什么这么说呢?手斧不仅仅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重型工具(手斧长度大多在10cm以上,甚至达到30cm),而且体现出人类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意识、设想能力和行动能力。与随意性较大的砍砸器甚至未经加工的石片相比,手斧的形状比较规范,有“标准化”的倾向,手斧的正面、侧面、底面基本对称,这说明原始人在制作前已经设想出了手斧的形状,有意识地按照预先的目的、一定的规范工序来进行技术比较复杂的制作,这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一次重要进步。甚至可以说,它所体现出的对称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

潘俊杰说,手斧是第一种具有一定固定形状、一定打制程序的打制石器,被称为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阿舍利手斧

参加美国考察队的莫维斯实地探察了缅甸的安雅特文化(Anaythanian)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Patjitaaiian),他在缅甸北部等地区发现了大批仅单面打制的石器。他将这两种文化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Soan)、中国的北京猿人文化联系在一起,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两个文化传统”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东亚和南亚早期人类及更新世地层》这篇文章中,接着他在1948年出版的《东亚和南亚早期旧石器文化》里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对早期旧石器文化进行地域划分,提出了人种优劣有别论。

他认为,欧洲、非洲、中东以及印度半岛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即拥有阿舍利文化的“手斧文化区”。东亚、东南亚以及印巴次大陆的北部则拥有与手斧文化区同时代而平行发展的另一石核工具传统,莫维斯认为这里的气候和林区面积在过去的200万年里保持稳定,相应地石器技术乃至文化也停滞不前、发展迟缓,世世代代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他称这里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即“砍砸器文化区” (Movius,1948)。1965年,C. S. Coon首先把莫维斯的划分明确命名为“莫维斯线”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莫维斯线把欧洲与亚洲地区划分开来

但是,东西方之间、亚洲和欧洲之间从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线,现在看来,这条界限多多少少具有一些“侮辱”的性质。广西的学者陈运发、施均显曾在《百色红土层旧石器》一文中说,“‘莫氏线’理论与其说是自身受到了考古及科研的广度、深度的局限,不如说是带有一种人种优劣论的偏见。”(《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6期)。吉林大学陈胜前教授在《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就莫维斯线谈到了 “文化自我殖民主义”提出了一些观点。什么是“文化自我殖民主义”?陈胜前教授总结说,“进步者会创造进步者的象征,落后者会去找落后者的标签。”我摘录一些他的观点:

“考古学家是生活在一定时代情境中的人,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也是时代的一部分,是构建时代秩序的组成部分。一部考古学的发展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说构建,应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比如早期北美的考古研究者不承认印第安人为土著,非洲的考古研究者不承认大津巴布韦为土著的成就,英国的考古学者对皮尔敦假化石上拙劣造假痕迹视而不见(从而肯定英伦诸岛有人的历史与欧洲大陆一样古老)……。

……某种意义上说,莫维斯线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它把文化多样性进行等级化区分,而我们还在不断为之背书,为既有社会秩序添砖加瓦,这也许是作为国际化学术的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少为人知的一面。”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陈胜前教授,吉林大学

当一个文化自认落后时,它就会成为文化上的被殖民者,习惯于顺着殖民者的意图自我发掘本身落后的那一面,而对优越的一面视而不见。这一点在考古研究上的事例太多了,比如层出不穷的各种“西来”说,人种是西来的,青铜技术是西来的,冶铁技术是西来的,甚至连彩陶也是西来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不可否认有一些文化元素是受到了西方早期文明的影响,但连中国非常繁荣发达、历史悠久的彩陶、青铜都要西来,这恐怕需要极其严谨的证明才能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