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一世界#辣醬油頌

#一味一世界#辣醬油頌

辣醬油頌

走進“紅房子”或者“德大”這類老派西菜社,上海人多數會點一客炸豬排,什麼牛扒、意麵、烤鱈魚,是留給所謂“洋盤”們的,我們叫齊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沙拉,已是相當完美的一餐。

要是豬排上桌,不跟著一碟辣醬油的話,侍者會被那群“老克勒”罵個半死。好在這些西菜社均為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國營老店,侍者崗位代代相傳,大家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哪有不懂的道理。

所不同的是,從前整瓶辣醬油放在桌上,任君自取,當今嫌不好看,才用一個並不美觀的碟子裝著。

成本則是另一因素。顧客中吃辣醬油上癮的大有人在,一瓶真傢伙幾下子給人倒光也是常事。

誇張嗎?一點也不。像我,就說不清楚,是更愛炸豬排呢,還是更愛辣醬油。

應該是後者居多吧,搭配煎炸類食物最佳,不管你的手藝有多糟糕,有辣醬油補救,即刻有起死回生之效。沒有炸豬排又何妨,我們對辣醬油的熱愛,已不囿於西餐那麼簡單,中式的煎魚、煎餛飩、炸藕盒、炸春捲、炸茄子,就算炸兩塊麵餅,有辣醬油送之,即成恩物。一向地,油炸食物因為辣醬油而更可口,從來沒有反過來的說法。

當然可以點番茄醬,但是又普通又單調,讓人想起討厭的洋快餐,印象之中,唯獨廈門人的甜辣醬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辣醬油的辣度稍遜,不懂食辣的朋友也能接受。

雖然以蘸料的用途為主,但上海大師傅獨闢蹊徑,發現食物醃製時和烹調過程中下點辣醬油也不錯。比如海派西餐中的煎牛排,要用清水、醬油、白糖、蛋黃、蘇打粉、紹酒、澱粉拌勻,和花生油一起抹在牛排兩面,醃一個鐘頭,煎汁,另用番茄醬、辣醬油、鹽、糖、麻油調成汁,燜一分鐘出鍋。這種古怪的搭配,西方人絕對想不出來。

不止是西餐,本幫的捲筒黃魚也要用到辣醬油,做法是:黃魚切粗絲、姜和京蔥切細絲,用紹酒、鹽、辣醬油、糖、胡椒粉和麻油,拌成餡。豬網油包餡炸熟即成。

有“醬油”二字,但卻是百分之一百的舶來調料,除了需要略微發酵和醬油有點關係之外,想來想去,大概只有把醬油當成配料之一了。這條秘方,收藏在辣醬油起源的英國伍斯特博物館中。

說起來辣醬油的妙用倒是由古板的英國人發現,我猜他們的炸魚和薯條從此更受歡迎。結果它的發明者李和派林聯手創立品牌“李派林”,成為英國的“李錦記”。

傳至香港和上海,港人稱為喼汁,滬人稱為辣醬油,反而原始的名字——伍斯特郡沙司,沒什麼人記得。

香港的喼汁都是正宗的“李派林”,上海的辣醬油則在本土生產。原因是當年時局關係,進不到貨,故由梅林廠的辣醬油佔領市場。這個牌子幾經更名,當今叫做“泰康黃牌”。

李記喼汁的秘方不公開,所以我們的辣醬油僅是模仿罷了,但學得甚有水準,不是一生與之打交道的專家,沒辦法分辨。而且經歷那麼多年,大家早已習慣,就算正宗的“李派林”到來,也回不了天。

#一味一世界#辣醬油頌

#一味一世界#辣醬油頌

#一味一世界#辣醬油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