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营造”到发展

1. 从“社区营造”到“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场不仅非常重视环境保护,营造宜居的乡村环境,还对农场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活动非常关心,经常和社区联合举办联谊活动,如歌唱比赛、书法笔会、乡村趣味运动会、儿童风筝节等,且大都设有公益募捐箱,举办爱心传递活动和公益义卖活动。可以说,公益理念已经成为台湾休闲农庄的重要文化,如“薰之园”休闲农园在扩大规模时,优先录取弱势青年,使失足青年以及身体上存在障碍的青年获得工作机会,他们还不定期邀请当地独居的老人到香草园免费体验游玩。

从“社区营造”到发展

花莲新光兆丰休闲农场是一个结合农、林、畜牧、观光、鸟园的综合性花莲民宿与饭店的休闲农场,地处花莲县风林镇,占地约726公顷。农业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农、林、畜牧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验空间;功能综合性强,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生态教育、动植物养育等功能;可承办一些节庆活动或社区活动。

从“社区营造”到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注重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凭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检查凭证将社区参与作为凭证的一部分。

休闲农业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提升社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社区意识。休闲农业通过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与体验服务扩大了居民参与休闲农场、民宿及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政治和社会参与度,促进了城乡交流,使乡村休闲产业经营者摆脱了传统依赖,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价值。休闲农业园区还可以增加社区居民表达需求、执行发展计划等合作与联盟的机会。促使园区居民、农场和民宿业者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这一功能不但成为加速社区分化转型的促进剂,形成休闲农业新的乡村社会价值观,而且在无形中还塑造了乡村会团结互助,互利共赢的社区意识。

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推动参与式行动来引导园区居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使社区居民成为社区营造的参与者,才会让属于园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逐渐深厚而难忘。同时,还应让专业人土参与地方共同谋划并思考建设方案,把园区产业发展的主导权重新还给居民。这种参与式的规划有助于唤醒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唤醒社区居民、主管部门以及地方利益集团对园区社会、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责任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性,重视生态环境并给广大居民和游客带来幸福快乐和完美体验的魅力园区。

从“社区营造”到发展

2.从“社区营造”到“可持续发展”

社区营造通过居住于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自发性地组织很多个小团体,以期自我治理,自己解决社区问题,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需要,自己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的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我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最终建立可持续社区。

2010年7月14日台湾当局分10年编列1500亿新台币,后续再编列500亿新台币,共计2000亿新台币农村再生基金,以有序地推动农村发展,扶持台湾4000个农渔村、60万户农渔民,突破农村长期的发展瓶颈,从产业、文化与具体建设,打造生活质量高、人人安居乐业的新农村。该规定以农村为中心、兼顾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三农整体发展、整体落实小区赋权目标,以“由下而上”强化共同参与、“计划导向”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软硬兼施”引导整体发展的原则,推动农村再生计划;以成立基金专款专用的方式办理推动农村再生,另外在规定中明确项目用途,并依照小区居民的需要进行计划拨款,力争惠及全台湾的农渔村小区。

截至2015年7月底,累计办理农村社区建设的共有1514个社区,包括协助456个社区办理农村社区整体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针对尚未完成农村再生计划的农村社区;主动协助1514个农村社区改善基础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试办青年回乡筑梦计划,通过部门补助工作津贴及劳动保障等费用,提供年轻人回乡发展的机会,累计辅导361个社区及1023人次的农村青年返乡服务,陪伴社区共同实现未来发展愿景。

2015年,台湾休耕土地面积从2007年的22万公顷,降低至10万公顷,土地得以活化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