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簫與笛,在中國樂器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考古界於1973年、1987年先後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發現了距今7000年和8000年的骨簫、骨笛,大大超過了只有4000年曆史、號稱世界骨笛之冠的瑞典骨笛。中華民族自古對簫笛演奏非常喜愛,歷代名人詩詞歌賦中留下了大量吟簫誦笛的佳句。玉屏簫笛產於被譽為"簫笛之鄉"的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它是侗鄉民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民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第一次與簫笛的擦肩而過是在今年四月,在前往梵淨山的旅途中在玉屏站進行中轉,得知這裡是中國著名的蕭笛之鄉,但因為時間原因未能見得其真面目,此事便一直放在心上,期許再有機會來到玉屏,未想在七月這個願望便得以實現,有幸來到玉屏國營蕭笛廠,一窺蕭笛的整個製作過程。簫笛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故又名貢簫。玉屏簫笛用當地產小水竹製作,竹節長而均勻,管壁肉厚持堅,不易破裂,不易蟲蛀。簫笛音質純正,音色圓潤,尤其是橢圓形扁簫,音色更佳,為蕭中上乘。玉屏簫笛的傳統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纂隸楷,流暢古雅。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秀。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昂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玉屏簫笛,音韻清越,工藝精巧,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晶。許多簫笛藝人都為它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玉屏簫笛的製作,要經過製坯、雕刻、成品三個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種由一簫一笛,已發展為七簫十二笛一百多個花色品種。最後的工序即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玉屏簫笛從選料到製作十分講究。它是用當地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製作的。這種竹節長、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細。砍竹的時間很講究,一般是立冬後兩個月為好。因為這時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黴變。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選取的竹材須桿直,頭尾大小(取材部分)勻稱,竹節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長三年以上的水竹。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於本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一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製作高檔產品的好材料。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取材環節共有四道工序:選材、下料、烘烤校直、檢驗入庫。製作工人首先要對製作蕭笛的竹子進行刨外節和刮竹處理,保持外表的光滑。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處理竹笛所用的是一種特製的刀具,刀刃呈齒輪狀,這種形狀的刀刃處理起竹子外表時更加得心應手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進行完初步的加工後,竹子已經有了蕭笛的雛形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對竹子的兩頭用細砂紙進行細細的打磨,以保證其光滑、平整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簫的製作須增加"開叫口""開花窗"二道工序。製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製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技藝為當前國內簫笛製作僅有的一項絕藝。解放前,這一絕藝屬鄭氏專有,秘不外傳。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得以公開。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並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受影響。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已基本成形的蕭笛排列整齊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小小的製作車間裡,師徒二人默默地在將這一古老的技藝進行著傳承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進行完初步工序的蕭笛半成品將被送往另外一個車間進行最後的精加工,上漆,填色、雕刻......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說起玉屏簫笛,不得不提到一位65歲的老人,他為玉屏簫笛的傳承與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就是“貴州十大民間工藝大師”、國家級簫笛傳承人姚茂祿。姚茂祿出生於1946年12月,他的父親、叔父都是簫笛製作人,解放前就從事簫笛製作、雕刻、設計,在當地頗有名氣,而受到父親和叔父的影響,姚茂祿從小就對簫笛制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1961年到玉屏簫笛廠師從從事刻字工,師從父親和叔父學習雕刻、校音,簫笛製作工藝。由於從小對簫笛製作工藝耳虛目染,他很快就上手,最終成長為了廠裡的技術骨幹。1982年廠裡派姚茂祿到蘇州學習二節簫笛製作,回來後他致力於簫笛製作的改革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由此,1988年他升任玉屏簫笛廠副廠長主管業務和生產工作,主管簫笛製作,1997年出任簫笛廠廠長。2006年,姚茂祿被評定為了貴州十大民間工藝大師,同年又被評為了國家級簫笛傳承人。“我今年68歲了,一直都是與簫笛相伴。”姚茂祿說。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雖說姚老爺子近年來聽力不算太好,戴起了助聽器,但在我說明來意後,還是欣然拿起雕刻刀在蕭笛上妙手生花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那專注的神情讓我打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敬佩之情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簫笛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1930年起,始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其後逐步豐富。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粘貼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刻字用單刀。行、草、篆為陰雕,隸為陽刻。傳統雕刻,按"永字八法"歸納為搠、戮、劃、剔、鑿、挑、剜、拓8種刀法。在運刃上,按竹質纖維分豎刀、橫刀;按字體筆畫分順刀、逆刀;按材料與字體結合分豎順豎道、橫順橫道,斜順斜逆等。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刻圖,初用單刀,運刃須滑回,速度較慢。上世紀六十年代,始改用雙刀刻圖。各種刀法皆一揮而就勿須滑回,橫豎順逆,運用自如。構圖採用條幅式,陰雕。1980年起,始有盤龍浮雕。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原始打磨用骨節草,擦去簫笛表面塵垢,再用玉釧子打磨光亮。1958年後,改用水砂擦笛,壽珠子打磨。此藝沿襲至今。只需經過取材、製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製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玉屏簫笛的由來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三百年前,由山東遷來玉屏安家的鄭氏,到鎮遠省親訪友。偶遇一鶴髮童顏的老道鹿皮翁,頓生敬意,與之結為知心朋友。老道來到鄭家沒多久,生了一場大病,鄭家待他如親人一般,煎湯送藥,殷勤照料。老道病癒後,兩人常出城遊覽。一日,遊經城北玉屏峰,見韓湘子、呂洞賓、張果老等八仙從東邊天際乘祥雲飄然而至,坐在石蓮峰山上吹拉彈唱。兩人匆匆趕往石蓮峰,只見群仙吹奏樂曲、駕雲而去。二人尋找八仙蹤跡,拾到韓湘子的一支簫,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見仙人歸,只好將神簫帶回家中。次日,他們又到城西南飛鳳山遊玩,見翠竹滿山,青鬱喜人。老道選取兩根鳳尾水竹攜回,製成簫笛一對,雌雄相配,聲調婉轉清幽。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將製作簫笛的技藝傳授給了鄭家。雅好音律的鄭氏,喜出望外,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世守其業。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玉屏當地的小朋友對蕭笛也是非常地熱愛,隨手都能拿起來吹上一段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目前玉屏國營蕭笛廠的新一任廠長吳繼紅從姚老爺子的手中接過這項傳統的技藝,併發揚光大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簫笛發展的鼎盛時期,產品連年獲省、部優稱號,最高年產量五十餘萬支,產值八十餘萬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樂器受到很大的衝擊,簫笛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展形勢嚴峻。目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面臨人亡藝絕、後繼無人的境地,簫笛廠連廠長及管理人員在內僅剩七人,城區從事簫笛製作的老藝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進行搶救、保護,這項特色手工技藝很快就會在世間絕跡。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劉澤松、姚茂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神簫仙笛曲悠揚  玉屏蕭笛美名傳

如果你到貴州玉萍,一定不要忘了買上一套蕭笛,自己收藏或者饋贈朋友都是極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