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无止境2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我认为,帝乙传位给纣王,是正确的选择。

  • 这不光是因为,纣王是嫡子,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更重要的是,纣王是一个敢于承担的人,并且,愿意为了改变商场的局势,而做出了种种艰苦努力。

当然,也许纣王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并且过于急切,导致了商朝最终的覆灭,但是,不能因此将纣王定义为是昏君。

换句话说,感觉纣王跟明朝末年的崇祯,比较相似。

  • 一、纣王拉拢、提拔了一批、新兴贵族集团,与旧贵族进行对抗。

可以看出,纣王上位以后,可以说没有得到旧贵族势力的支持,因此,他只能拉拢支持一批新兴贵族,并且与旧贵族进行对抗,用这些人治理朝政。

但是,纣王所重用的几个大臣飞廉、恶来、费中,被定义为是一些小人。以至于,在历史上都留下了种种骂名,并且将商朝的覆灭,归咎于这些人的身上。

并且,成为了纣王重用小人的罪证。

  • 二、纣王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收拢权力。

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姬昌在,在纣王执政的时候,势力逐渐崛起,并且,成为了西部地区,实际上的强国。毫无疑问,这对纣王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事实也证明正是如此。

于是,在西伯侯姬昌四处拉拢人心,赢得名声的时候,纣王,果断的将姬昌封为三公,并且,将他拘禁到朝歌。就这样,切断了西伯侯姬昌,与西周的联系,并且,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

当然,这又成为了,纣王昏庸残暴的罪证。

  • 三、纣王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来镇压贵族反抗势力。

因为纣王的一系列举措,遭到了贵族的反抗,因此,为了镇压这些旧贵族反抗势力,纣王果断的采取了改革律法,使用严格的律法,来惩罚反抗势力,并且逐步地收归权力。

当然,虽然这个举措不是这么靠谱,并且使得大规模的反抗,进一步爆发,但是,毫无疑问,这是纣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甚至说是商朝的统治,做的一个努力。

最后由于纣王的举措过于急切,进一步激发了反抗势力,最终导致商场的灭亡。

尽管如此,纣王在上位以后,对于商朝的逐渐衰弱,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希望商朝能够继续强盛起来。

  • 而所谓的,微子启、微子衍,都是卑躬屈膝的小人,不光没有为商朝的改革、挣扎求生,做出努力,反而是、拖纣王的后腿,并且、在商朝要灭亡的时候,主动投靠了西周。


虽然说,微子启为商朝留下了一个好的结局,一条后路,建立了后来的宋国,但是毫无疑问,他是投降派。

所以,帝乙选择纣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是正确的选择。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我们在看封神榜的时候,知道商纣王的父亲就是商君帝乙,并且他还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微子启和微子衍,也就是说商君帝乙有三个儿子,然而纣王又是最小的一个儿子,那么帝乙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他呢?

历史上记载微子启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纣王在位时,因纣王奢靡,就时常劝谏他,并说他这样下去早晚会亡国;见纣王不听劝,微子启就气得离开了纣王。

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又将微子启官复原职,仍封他做一方诸侯,把商朝的旧都商丘赐给了他,就这样微子启成为了宋国的第一代国君。这件事足以证明微子启不仅贤明,而且在百姓的心中地位崇高。

然而比起暴掠、昏庸、奢靡的商纣王,如此贤明的微子启不是胜过他数倍吗?为何帝乙还要传位于三子纣王?不仅如此,微子启还是属于长子身份,并且他和纣王还是一母所生,传位给纣王如何说得过去呢?

根据《左氏春秋》的记载,微子启和纣王是一母所生,但是他们的母亲在生微子启时还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妾,等到生纣王的时候才成了王后,因此微子启的只能叫长子,而不能叫嫡长子。自古都是立嫡不立长的说法,因此纣王继承了王位。

《史记》中也和上面记载的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们并非一母所生,微子启母亲是妾,纣王母亲是王妃,因此纣王继承王位,这与刘邦的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的故事有点相似。但终究说的是微子启不是嫡出,因此他无法继承王位。

但所谓的“立嫡不立长”的说法是出自周礼,而商朝是在周朝以前,所以这个说法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周礼才这么写的。

除了嫡出这个条件,我认为帝乙传位给纣王的原因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能力。如果没有能力,帝乙肯定不会把殷商交给他。《封神榜》中描述了纣王年轻时就能举起一棵大树,显然力大无穷。

其实不只是这一个优点,纣王的能力胜过微子启。《史记》记载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敏捷,接受能力超强,而且力大无穷,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并且让纣王怠政而荒淫无道的原因正是他的这些优点让他骄傲自负,纣王认为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的谏劝(聪明),他的话语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口才),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威猛)。

这就是帝乙传位于纣王的真正原因,可以说微子启虽然贤明,但在纣王还没有骄傲的时候,他是比不过纣王的。


读文学史诗


个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四大诸侯所领的八百镇诸侯严重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虽然都以商朝为尊,但各地叛乱不断,所以继承人得慎重考虑。

此时,帝乙当政,有商容,梅伯,闻仲等一干大臣,眼看这些人渐渐老去,商朝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这一天,帝乙带着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三儿子寿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园散散心,此时老三已经被封为了寿王,这足以说明他比两个哥哥优秀,但是,江山社稷,这是头等大事,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一直困扰着帝乙。

此时,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正专心的欣赏牡丹,突然,一阵妖风刮来,飞云阁塌了一梁,向众人砸去,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说时迟那时快,寿王单手接住了将要砸住众人的梁,托梁换柱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寿王救下众人,众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说他的好话,帝乙本来觉得老三是个败家玩意儿,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老三从小好色,好斗,没事的时候喜欢和狗熊老虎之类的玩玩自由搏击,看见漂亮姐姐就走不动道,把江山交给他实在是心里没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软弱,如何震慑这八百镇诸侯?算了,只有在矮个子中找拔尖的,于是,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

为了保险起见,还替老三取了东伯候姜桓楚之女,听说老将黄滚有一儿子勇猛无比,为了拉拢他,于是又去黄滚家下聘,将来黄滚的女儿长大了将成为贵妃。就这样,帝乙把能够拉拢的势力都拉拢过来了,临死前,还托孤于闻仲。

果然,纣王不负众望,当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屡次打败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为好色,最终还是葬送了江山……





幻影沐风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仲衍,却为何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小刘侃封神,接着跟大家侃!

帝乙是纣王的爹,他在位26年而死。

帝乙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一奶同胞。老大微子启,老二微仲衍,老三就是纣王了。

很多人都会觉的奇怪,纣王的爹有三个儿子,纣王凭什么能坐上王位呢?

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后,所以是庶子,而其母在生辛时已是王后,根据当时的礼法,辛是嫡子,被立为继承人。

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纣王虽然是帝乙的第三子,但他却是嫡子。

纣王之所以能坐上王位,这跟他母亲的身份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纣王的母亲生他的两个哥哥的时候,还不是王后。

而生了纣王的两个哥哥之后,纣王的母亲成为了王后。在此之后,纣王出生了。

商朝的礼法,便是王后生的儿子才有权利继承王位。

虽然微子启、微仲衍和纣王是一个妈,但那时候他们的妈妈身份低微,要么是一个妃子,要么是纣王的爹都还没坐上王位。

总而言之,他们不是王后所生,礼法才不管他们和纣王是不是一个妈。

人家都说钻法律的空子,纣王是钻了礼法的空子,这才是最好的一个出生决定命运的故事。

纣王这也算是几千年前子凭母贵的真实榜样。

不知道纣王的两个哥哥会不会在夜里哭醒,暗恨他们早生了几年,没能赶上纣王那逆天的运气。

当然,以上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

但在封神演义里,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又不相同了。

帝乙游於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内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李子寿王为太子。後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

原文描述的寿王,便是纣王。

纣王因为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所以商容等人上奏立纣王为太子,之后帝乙死了,纣王顺利的继承了王位!

看了吕氏春秋和封神演义小说里的描述,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吕氏春秋中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的出生好,基本就算他运气好。

但封神演义里的描述,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

小刘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封神演义里的描述,虽然知道那不是历史,但是在这个纣王得到王位的过程中,小刘看到了人的出生并不能决定一切,还要靠自己后天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奋斗。

纣王要是没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他不会得到天子之位,纵然他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但他关键时刻没有托梁换柱,他也一样得不到王位。

所以,小刘觉的,我们自己的出生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到像纣王一样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这个问题小编专门考证过,发表在指文图书工作室出版的《战争事典》第二十期,题目为《我武惟扬—深度详解周人克殷本末 》,作者范永青,有兴趣大家可以买来看看,此处为摘选,有删节。

殷商血食传承到帝乙这一代,已经日渐衰落。虽然殷商王朝从成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海内起,几经沉浮起落,然而在非常时刻都能有卓绝之士挽狂澜于既倒,重启中兴大业。《史记》中太史公多次以“殷道衰”或“殷复衰”等字眼着重指出王朝所处的转折时刻是多么危险。也多次以“殷道兴”和“殷道复兴”等词显明中兴之后的辉煌。“所谓兴衰,大抵以诸侯朝不朝为标准”。(吕思勉《大中国史》)。王朝兴盛,万国来朝;王朝衰落,门可罗雀。学者们经过统计,发现殷商王朝几乎每隔九代,就会出一位中兴之主。到了帝乙这一代,是二十九代。

帝乙有两个儿子,长子微子启,次子辛,也名受。太史公说由于微子启的母亲出身卑贱,所以未能继承帝位,而辛母为正后,所以继承了帝位。注4:帝乙长子微子启母贱,不得嗣。辛母正后,幸为嗣。这种说法可待商榷。概殷商的帝位传承,并非父死子继,大多数时候是兄终弟及,也就是国家有赖长君。后世传位嫡长子的宗法制度,乃是宗周帝国才制定下来的。注5:据近人研究,宗法制是从嫡庶制而来,商代以前没有嫡庶制。周人创立嫡庶制,本为天子诸侯等继统法而设,从继统法推到分封法,就产生出宗法制来——童书业《春秋史》。王国维说的“中国之变,莫剧于殷周之际”,即此谓也。太史公以汉代的宗法继承制度解释帝乙舍微子传帝辛,此皆时代所限带来的缺憾。

或曰,如果有商一代帝位继承制真是兄弟传承的话,为何帝乙次弟比干、三弟箕子没有继承王位。原来商朝的君位继承虽为兄终弟及,但此所谓弟者,以同母为限。《春秋繁露》说:“商人民风质朴,认为上天为万物主宰,因此会将帝位传给儿子,还有儿子同父同母的弟弟”。注6:商质者主天,主天者法商而王,故立嗣予子,笃母弟。《公羊》注:“分别同母的意义在于显示他们的待遇与众不同”。注7;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分别同母者,明当厚异于群公子也。以次当立的母弟,唤作“适弟”。同母的弟兄,以次都立尽了,就应当回转来,立长兄之长子(吕思勉《大中国史》)。《史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就是说,仲丁之后,仲丁的继任者外壬并非同母弟,即并非“适弟”。按照继承法,继任的应该是仲丁的长子(适子),可是仲丁坏了这个规矩,他废“适”,将自己长子废掉,立了并非同母之弟外壬。当然这可能是不得已之非常之举,具体原因由于史料稀缺无法考证。其实从“外壬”这个帝号的“外”字也可揣测其上位的尴尬性。

因此帝乙舍微子而传位帝辛,与仲丁舍其子而传位外壬一样,都属于“废适”之举。换言之,帝辛的王位来的名不正而言不顺。但是这一致命之处却被诸多史家忽略了。太史公囿于时代所限不能详解其因情有可原,可是我们在《竹书纪年》、《逸周书》、甲骨文和各种地下文物大量出土的今天还不能对这个问题认真讨论的话,那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些作史者的过失。因为正是由于帝乙破坏王位继承规则舍微子而传帝辛,才导致后面一系列足以令殷商灭亡的事件发生,如箕子被囚禁,比干被诛杀,微子启勾结西周当了“商奸”(毛主席称之为汉奸)。而帝辛的“不能纳谏,任用妇人,四处征伐,不恤民力”等等所谓“人神共愤,倒行逆施”的种种错误行径,也皆由此而来。可以说,帝辛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各种努力向商人以及天下证明,自己的上位是合法的,帝乙将王位传给他是一个伟大英明的决定。而正是他的这种急于求成和矫枉过正的做法导致了各方反对势力和中间势力的全力反弹,从而在关键时刻一时大意身死国灭。

那为何帝乙舍长子(适子)微子而重少子辛,因为少子辛比长子微子优秀,很有希望成为殷商中兴之主。《史记》载:“帝乙立,殷益衰”。益衰的结果就是天下诸侯很少前来朝见,帝乙在这种国势日衰的困境下遇到的另一个极大挑战即西周咄咄逼人的强力扩张,甚至多次侵占殷商领土,公然发动对殷商的战争。因此帝乙急需一个强而有力的天才人物力挽狂澜,拯救濒临灭亡的殷商王朝。他在微子启和子受之间必须二选一。选择微子上位,那就是等死,西周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蚕食甚至鲸吞殷商领土,直到灭亡。选择子受上位,至少还能拼一下。帝乙权衡利弊,决定效法列祖前贤,把宝压在子受身上。

子受的确优秀。他口才很好,能清楚敏捷的说明任何问题。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这是很为重要的特质。他还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当强,异于常人。武功也很高,可以空手格毙猛兽。

这就是纣王上位的真相。


唐风宋月


这里说的帝乙生三子,是说的帝乙的三个嫡子,长子为微子启,次子为仲衍,少子为受德。后来帝乙立少子受德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帝辛。

提起帝辛,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号:纣王,纣王的事迹用一句话总结:天下之恶皆归焉。 那么为什么帝辛能继位,而作为嫡长子的微子启和嫡次子的仲衍却无法继位呢?《吕氏春秋》的记载很有意思:

微子启、仲衍和受德虽为同一女子所生,即一母同胞,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不是时候,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还只是一个妾室,所以微子启和仲衍只能算是庶子,而受德则是她当上王后以后生的,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所以在帝乙立嗣的时候,太史主张立真正的嫡长子受德为太子,于是就有了帝辛。

那么,这能不能算是一个理由呢?虽然牵强,也不是说不过去。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很不成熟,可以说是很混乱。一般采用的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继承制。兄终弟及继承制能最大限度的维护氏族的利益,但不利于加强王权。所以商朝会出现九王之乱以及不停的迁都现象,迁都固然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新帝继位后为了加强王权而不得已的措施。 在商朝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兄终弟及,但当国家很强盛的时候,会出现父死子继的继承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武丁时期,采取父死子继的制度,后又经过帝祖甲改制,确立了基于宗法制的父死子继继承制,父死子继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种制度毕竟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难免有漏洞,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帝辛的继位。 前文说过,《吕氏春秋》中的说法比较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往深了说就是支持帝辛的一方和支持微子启的一方之间的角逐,很明显,支持帝辛的一方最终胜出,他们搬出了“三子虽一母,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时候,她为妾室,帝辛生的时候,她为王后。”这样的事实,来说明帝辛继位的合法性。但这种说法不足以令人信服。

帝辛能继位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作为幼子,更得帝乙和王后的疼爱。父母爱幼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武姜疼爱幼子共叔段而不喜欢长子郑庄公;比如窦太后偏心刘武而不怎么喜欢汉景帝。但这两个例子都出现在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因此过度疼爱幼子只会扰乱国家朝政。 当然,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四姑娘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帝辛的才能,帝辛才智过人,有谋略,又战功赫赫。继位以后的帝辛杀伐果决,南征北战,为商朝开疆扩土。虽然他成了亡国之君,但商朝的灭亡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

当然,帝辛越过微子启继位,也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微子启的不满,连带着支持微子启的朝臣也对帝辛不满,之后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阻碍帝辛的统治,微子启最后更是和西岐周国勾结在一起,在牧野之战中助了周武王一臂之力。

周朝建立后,微子启因功被封在商朝旧都,建立宋国,微子启便做了宋国的开国国君,而仲衍成为宋国的第二位国君。


萧晓四姑娘


三代我是不熟的。

《史记·殷本纪》: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索隐】:微,国号。爵为子。启,名也。孔子家语云“微”或作“魏”,读从微音。邹本亦然也。启母贱,不得嗣。【索隐】:此以启与纣异母,而郑玄称为同母,依吕氏春秋,言母当生启时犹未正立,及生纣时始正为妃,故启大而庶,纣小而嫡。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集解】: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

《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开者,【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索隐】:按:尚书微子之命篇云命微子启代殷後,今此名开者,避汉景帝讳也。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索隐】:按:尚书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按:吕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故微子为纣同母庶兄。

商朝的君位继承是出现过多次混乱的,最严重的时期叫“九世之乱”。后来暂时稳定下来,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指出帝乙的高祖父祖甲建立了嫡子继承制。

立幼不立长,我接受长子是庶出、幼子是嫡出的说法。微子启死时有孙子却传位弟弟,

【集解】: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適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

可见宋国作为殷商的本家仍然延续一些殷商旧法,如兄终弟及,如宋宣公有子传穆公,穆公有子传宣公子殇公,结果又引发继承之争。宋桓公死后的继承人是嫡子襄公,而不是长子目夷,就是因为嫡庶之别。汉高祖的继承人也因此是刘盈而不是刘肥。

至于出生的时候母亲不是妻就一辈子是庶子了我只能说邪了门了,如果商朝一朝或者帝乙本人任性喜欢这种嫡庶标准我也无话可说。照这么算,是不是汉武帝也不是嫡子了?李治出生时是皇后的儿子,李承乾出生时是秦王妃的儿子,是不是李治也可以向李承乾叫板秀优越了?


代牧益州阎文平


因为帝辛是嫡子,而微子启与微子衍虽然年长,却只是庶出,所以没有继承王位的优先权。更何况,帝辛虽然在各种演绎作品中,被描绘成了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帝辛是个相当孔武有力的帝王。

《吕氏春秋》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微子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纣母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这一段话就很好说明了帝乙为什么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帝辛——虽然微子启、微子衍与帝辛是同一个母亲,但是微子启与微子衍出生的时候,其母亲还只是妾室,所以两人都只能是庶出。而帝辛是其被扶正为王后之后出生的,所以就了嫡出。

殷商时代,虽然嫡长子继承制还尚且没有定制,但也已经初具雏形。帝乙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帝辛的身份就让他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于《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也因为武王伐纣的需要,纣王向来被刻画成暴君,与夏桀同列。不过所谓成王败寇,其实澹奕认为帝辛不算是个暴君,也不是个明君,而与后世的汉武帝、隋炀帝类似。

帝辛作为王子的时候,就天生神力而且高大威猛,得到了商王帝乙的宠爱。而帝辛登基以后,发动了对于诸夷部落的战争,使得商朝的疆域大规模扩大,淮水、长江流域纳入了其版图之中。也正因如此,让西部的周部落钻了空子。

那么总体来说,帝辛能够继承王位,主要就是因为他出生的时间,还有他杰出的能力。


澹奕


关于纣王继位的故事有不少版本,这里说其中的两个版本。

纣王之父名帝乙,王后为妇戊。帝乙有一个妃子,常随帝乙南征北战,就是妇好(就是妇好墓的主人),妇好为帝乙生下两子,长子启、次子仲衍。不久之后,王后妇戊又为帝乙生下一子,名受。同其他帝王的记载一样,受从小就有各种非凡的事迹。一次,帝乙在宫中大宴群臣,突然大殿的大梁支撑不住,即将折断,受随即起生拖住大梁,命其他人更换大梁,即“拖梁换柱”。首相商容紧接着建议立受为王储,群臣随即以“立嫡不立庶”为由支持,帝乙遂以其为王储,将其两个兄长分别分封在微地和箕地。受即纣王,谥号帝辛。

另一个版本也差不多,只不过强调启、仲衍、受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在生受之前还只是一个妃子,成为王后之后又生下了受。大臣因此以受为嫡子,主张继承王位,即帝辛。

影视剧中的纣王(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删)

上述两个版本中,纣王继位的原因都是因为身份的尊贵,是唯一的嫡子。第二个故事也常常作为“嫡长子继承制”最经典的解释。


楚邾


题主想问的可能是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可能疑问点在于古代不都是老大当太子等着做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吗?为何帝乙把王位传给了老三呢?

看来楼下一些回答,基本上答非所问,从《封神演义》角度来切入不错,但是这跟小说关系不是那么解读的,侃可不行。

纣王继位有制度保证

根据《中国政治制度史》所述,商朝的的最高统治者生前称“王”死后称“后”,晚期的统治者还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帝”字,如帝甲、帝乙、帝辛等。继承制度采取的是父子相传,商王的后妃制中,有的王不止有一个法定配偶。只要是该王的法定配偶,亦即正配王后,她们所生的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

商朝但并未严格进行制度化,哪个儿子继承存在随机性,有时候需要竞争。这一点《史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后来,周灭商之后,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商朝就已出现的宗法制并使之制度化,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制度层面规定了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规定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到了后来封建社会一直沿用,虽然经过了各种改造,但基本上没走样。

以此造成了大量的宫廷流血时间,以至于生灵涂炭,有名的秦二世胡亥杀兄、隋炀帝杨广杀兄、李世民杀兄的玄武门之变、赵光义杀兄的烛光斧影、朱棣起军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康熙年间的八王夺嫡。

商朝年间没有确立必须由长子继承的制度,所以从此角度来说排行老三的纣王能继承王位是有合法性的。

小说家言可以听听

纣王能继位,还跟他的天资卓越有关系,《史记》记载: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不但脑子好使,还力气大,能徒手跟猛兽搏斗,而且情商高有战略眼光,帝乙肯定要给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继承人的。

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做了发挥,说帝乙游园,飞云阁塌了一根大梁,吓得文武百官面经失色,当时还在做寿王的纣王单手托住大梁,顺利换了一根柱子,解救了危机,后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联合上书,立寿王做了太子,后来继承王位。

做了纣王以后,国家治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可是命不好赶上了封神大战,成为王朝更迭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