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對騎兵,利用自殺式戰法,岳飛如何擊敗金國鐵浮屠?

無聊芒果


岳飛擊敗金軍的鐵浮屠可不是就單單靠麻扎刀手,如果單靠步兵,那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恐怕就是金國方面的勝利了。



這也不是胡說,因為鐵浮屠中超重甲具裝騎兵設計的初衷就是用來衝擊步兵方陣,鐵浮屠騎兵身披66斤左右的冷鍛鋼札甲,馬匹的具裝同樣也是冷鍛甲。士兵在進攻時排成整齊的方陣,就像近代的騎兵戰術那樣,不追求速度有多快,要的是整體緊密的像一道牆,然後把攻擊目標撕開或者直接推平。根據《宋史》的記載,鐵浮屠軍紀嚴明,可以來回衝鋒數十回合,比鐵鷂子要強出許多倍。


因為有重甲保護,而且打仗講究團隊合作,所以當時宋軍對鐵浮屠是非常畏懼的,因為除了神臂弩和大斧,宋軍的單兵武器就沒有什麼能對鐵浮屠士兵造成有效傷害的了。更何況鐵浮屠的戰術還是騎兵牆推,根本不給你機會去阻擋。再看宋軍的順昌大捷和仙人關大捷,都是步兵依靠城池和大量的拒馬,限制了鐵浮屠的機動性,這才有機會施展神臂弩和長槍配大斧的攻擊方式。

但是京湖戰場的岳飛就和兩淮戰場還有川陝戰場的宋軍不同了。隨著偽齊的覆滅,京湖戰場的宋軍獲得了大量的優質馬匹,之後岳飛開始大力組建騎兵部隊,像踏白軍和遊奕軍,這些是中型騎兵的範疇,而背嵬軍中的騎兵,就是和金軍鐵浮屠有的一拼的半具裝騎兵(可以衝陣,同時又不失機動性,不過防禦力不如全具裝)。



在郾城大捷中,岳飛恰好就是先命令楊再興、岳雲和王貴領麾下的背嵬軍騎兵和金軍的柺子馬打成僵局,隨後又扛住了鐵浮屠的第一波衝擊,迫使金軍的鐵浮屠無法繼續前進,只能停在原地廝殺,破壞了鐵浮屠騎兵牆的機動性。這才給了岳家軍步兵機會,岳飛看鐵浮屠衝不動了,才命令麻扎刀手上前去劈砍馬腿,沒有了衝擊力,鐵浮屠就成了笨重的肉靶子,麻扎刀手只要避開鐵浮屠狼牙棒的攻擊,然後砍斷馬腿即可。


所以說,郾城大捷中功勞最大的還是背嵬軍的半具裝騎兵,根據岳珂的《鄂國金佗編》記述,背嵬軍的半具裝騎兵全盛的時候人數可以達到8000。他們的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圍盔,鐵葉片革甲(應該是宋風的冷鍛鋼札甲,和金國的不同,宋軍札甲的披膊是坎肩式的,而不是金軍的對襟式)。作戰時常常分成多個獨立的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時,往往在距離敵人一百餘步時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馬,然後長刀對劈,迅速衝鋒,集結,再衝鋒,從而大量殺傷敵兵。這和近代的騎兵戰術也有幾分相像。


火器工坊


光靠步兵是無法擊敗鐵浮屠那樣的精銳重裝騎兵的

宋朝名將吳璘曾對金軍的鐵浮圖有極高的評價,稱讚其“堅韌”的個性,實際就是其高超的戰鬥意志。金國騎兵步伐與紀律性,則像拜占庭鐵甲具裝騎兵一樣,也可能達到了近代騎兵的水準,可以發動威力強大的牆式衝鋒,“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雖然一部分宋代文人認為,金國騎兵之所以可以發動牆式衝鋒是因為“連環馬”——三匹馬聯鎖的連接方式。但這種方式從軍事原理上說是顯失邏輯的,已經被絕大部分現代歷史學家所否定。

由於具備良好的紀律性與戰鬥意志,金國重騎兵較遼國西夏騎兵更難以擊敗。根據宋朝名將吳璘的評價,西夏重騎兵往往採用一輪猛烈衝鋒(前文也提到西夏偏重於重騎兵先行衝擊,然後步兵掩殺)的方式,“璘與先兄束髮從軍,屢戰西戎,不過一進卻之間,勝負決矣。”而金國騎兵則,“勝不追,敗不亂,整軍在後,更進迭卻,堅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說明金國騎兵即使在第一個回合與敵人交鋒失敗或是還未衝潰敵軍陣型,也會重整隊形,連續發動衝鋒,“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這也與遼國騎兵整體撤退時發動反擊的模式不同,即金國重騎兵使用的是“迴旋後再次衝鋒”的馬鐙時代衝擊型重騎兵戰術,而遼國則偏重較為典型的馬弓手假撤退騎射戰術。

金軍騎兵不僅在滅亡北宋的重大戰役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即使在一些小規模的衝突中,也表現相當出色。根據記載,河北路兵馬鈐轄李侃率禁軍、民兵二千人,遭遇了十七騎金軍。“金軍十七騎者分為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為左右翼。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勢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考慮到,十七騎金軍攜帶的箭矢不可能殺掉一千人。“奔亂死者幾半”中逃散必然居多。聯繫到後來,這支宋軍作亂殺害了部隊主官李侃和磁州知州,隨後投降金軍。結果,在金軍進城前,這些宋軍還想先把城裡洗劫一遍。逼得城裡的官吏趕緊放下吊橋,提前放金軍進城才把那些宋軍嚇散。

可見當時河北宋軍已經腐爛透頂。這樣的軍隊只要前鋒小部隊稍遭打擊,出現雪崩式的連鎖潰逃反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饒是如此,十七騎金軍僅憑“且馳且射”就擊敗兩千宋軍,也足見其強悍。

總體上,南宋騎兵在大部分戰場上都無法與這樣紀律嚴明、戰術素養高超且戰鬥意志堅韌的精銳金重騎兵相抗衡。但著名的南宋英雄將領岳飛的“岳家軍”則是例外。他很可能是唯一在正面會戰上通過騎兵交戰擊敗金國主力重裝騎兵“鐵浮圖”的宋朝將領。當時由於金軍的不斷南下,危機關頭的南宋出現了短暫的、給予各統軍將領相對於北宋擁有較大軍事自主權的時期。當時南宋軍的主要戰鬥力量已非“禁軍”,而是一些重要將領所率領的五支“屯駐大軍”,直接受宋廷的指揮。

岳飛的軍隊屬於“屯駐大軍”中的一支“後護軍”。其軍隊軍紀極佳,有著名的“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擄掠”的稱號。而且通過一系列對金國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國的征伐,以及對金軍的打擊,岳家軍通過繳獲獲得了大量的馬匹資源。麾下猛將楊再興在攻擊偽齊政權時,“破其眾二千,復長水,得糧二萬石以給軍民,盡復西京險要。又得偽齊所留馬萬匹。”根據岳飛自己的奏章,“再興遂再進兵,於今月十四日到本縣界孫洪澗,再逢張宣贊親率賊馬二千餘人,隔河相射,遂鼓率人馬鬥敵殺散。至次日二更已來,收復長水縣了當,奪到馬萬匹”。說明這裡原來應是一個偽齊的馬監,被攻擊速度迅猛的岳家軍所奪取。這可能是岳飛所獲得最大的一次馬匹繳獲。在1136年,岳家軍進行北伐反擊金軍與偽齊軍,麾下勇將張憲擊敗偽齊1000人,繳獲了500匹戰馬,而牛皋則以步兵8000擊敗偽齊軍數萬人,繳獲了300多匹戰馬。之後在牛蹄之戰中,岳家軍再次大敗偽齊軍隊,“伏起,旗幟遍山,虜實驚怖,俘獲甚眾,得馬三千匹,騎兵千餘人。”利用諸如這些交戰的大量繳獲,岳家軍建立了較其他宋軍部隊精銳得多的騎兵部隊。

岳家軍中的騎兵包括“踏白軍”、“遊弈軍”與“背嵬軍”。前兩支是純粹的騎兵部隊,通過名稱,很可能最早來自於偵查、巡邏警戒的中型騎兵或輕型騎兵。當然在岳家軍規模擴大後,這些僅僅是番號,實際作戰的範圍應該大得多。背嵬軍則是岳飛的親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騎兵,岳雲常指揮這支精銳騎兵來作戰。岳飛軍中的背嵬騎兵根據《鄂國金佗稡編》的記載是8000人,當然這個數量很有可能是誇大的,但背嵬騎兵絕大部分應該是精銳的重裝騎兵。從常指揮他們作戰的岳雲及部下的訓練就可見一般。無論根據《鄂國金佗稡編》卷九《遺事》或是《宋史·岳飛傳》,都記載了岳飛帶領的騎兵以及岳雲披掛重鎧訓練騎戰馬爬坡或跳躍壕溝,“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子云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這既展示了岳家軍精銳騎兵的裝備,也顯示了騎兵們的訓練嚴格。

南宋短缺戰馬但不缺乏重甲,在金國高度重裝的騎兵衝擊面前,宋軍也裝備大量的重型札甲以對抗。常見的鐵質札甲防護非常完備,兜鍪、披膊、身甲、腿裙齊備,並用上千的鐵甲片組成。宋高宗時代的一種甲式“甲葉千八百二十五”,全副重甲重幾十斤。(南宋全裝甲一般20公斤至25公斤),雖然這位皇帝要求各軍械庫製造的甲冑不要超過25公斤,不然士兵負重過高不易使用,但各軍所造鐵甲不免都有超重的現象。當時南宋軍的重騎兵仍流行較重的“大全裝”馬鎧,所謂較為輕型的“小全裝”馬鎧則是到了南宋後期的宋寧宗時代才被使用。因此使用重鎧的岳家軍“背嵬軍”騎兵,其中很可能裝備“大全裝”鐵甲重騎兵。

公元1140年7月著名的郾城之戰,是完顏宗弼麾下最精銳的金軍重騎兵“鐵浮圖”,與岳飛麾下最精銳的重騎兵“背嵬騎兵”的一次遠東重裝騎兵巔峰對決。當時,金國元帥完顏宗弼及會同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昭武大將軍韓常等,統率精銳騎兵15000名騎兵,作為先導,自北方向郾城推進。岳飛立刻率領軍隊迎擊,兩軍在郾城以北10公里外相遇。

岳飛之子岳雲則帶領背嵬騎兵及“遊弈軍”騎兵出擊,兇猛的“直貫其陣”。雙方騎兵展開激烈戰鬥,在這一時刻,擁有重甲,堅韌,鐵一般軍事紀律的金軍騎兵碰上了同樣擁有重甲,且紀律性與戰鬥意志更高的岳家軍騎兵。金軍以騎兵數量優勢,企圖以“柺子馬”兩翼包抄的陣勢包圍宋軍,但岳家軍騎兵“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於我”,來回阻擊攔截金軍騎兵的迂迴包抄,使其不能得逞。當時金軍騎兵的優勢在於輪番迴轉衝擊,但岳家軍騎兵也毫不示弱,進行了長達“數十回合”的長時間騎兵戰,連續擊退了金軍騎兵的數次進攻。“鏖戰數十合,賊屍布野。”在最近危機的時候,岳飛都親率領四十騎精銳騎兵投入了一線搏殺。

完顏宗弼見普通金兵重騎兵不能取勝,決定出動他的王牌,最精銳的具裝騎兵——他親兵中的“鐵浮圖”,企圖讓這些紀律森嚴的超重裝騎兵來打垮岳家軍已經陷入混戰的騎兵。就這樣,大部分的金軍騎兵就被投入了戰場,那麼,原本可能對宋軍軍陣發起衝擊的金軍重騎兵的威脅就不復存在了。

於是,宋軍裝備斬馬刀(麻扎刀)與長柄斧的重裝步兵出手了。南宋的斬馬刀根據記載,長達“一丈二尺”,也就是包括刃部達到了約3.8米。這與唐代時期著名的重裝步兵“陌刀軍”,裝備陌刀與長柄斧的搭配同出一轍。使用這些沉重武器的重步兵都是軍中精銳,曾經在面對西夏鐵鷂子時就發揮過巨大的威力,也經常被其他南宋名將諸如王德、劉琦所使用。從1141年劉琦使用這些步兵抗擊金軍的戰例來看,這些步兵的鎧甲非常厚重,即使勝利後也不便追擊,“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馳,下令無所取。”

所以他們雖然是可以起到一定對騎兵的阻擋作用,但一般不放在軍陣前迎擊對方的衝擊型騎兵,以免這些精銳步兵被騎兵直接衝鋒遭到過大的損失。因此,宋軍在戰鬥中,一般依靠裝備長矛或長槍的步兵,或使用騎兵反衝鋒阻擋住敵軍騎兵的衝擊勢頭之後,這些突擊型重裝步兵才會出動,發揮他們對敵方重裝部隊特別是重裝騎兵的巨大殺傷力。現在猶豫幾乎所有金軍的主力騎兵都陷入了近戰,因此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刻。

於是,當雙方騎兵鏖戰之際,岳家軍中使用斬馬長刀、長斧的重步兵開始全軍向前,“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金軍昔日所向披靡的超重裝騎兵在人喊馬嘶之際被紛紛砍倒。“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最終,岳家軍背嵬騎兵在其他各軍種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這場重量級對決的勝利。

以自己的騎兵反衝鋒攔截敵方佔據優勢的騎兵衝擊,遏制對方騎兵企圖衝擊己方主陣的勢頭,繼而在敵騎兵陷入混戰時出動重裝步兵加入肉搏,特別是使用雙手斧,長刀的突擊型重步兵重創敵人。從戰術上,並不特別複雜,但難的是擁有這樣一支能夠面對敵方優勢騎兵擔負反衝擊任務的精銳騎兵。這些精銳騎兵必須保證在自己步兵加入混戰之前能夠穩住陣腳。如果被優勢之敵迅速擊潰,那麼就起不到掩護自己重步兵的目的。(摘自我們的作者龍語者的考證文章)


冷兵器研究所


對抗金兵鐵浮屠,南宋諸將各有絕招。以岳飛的大殺器最為強悍。

什麼是鐵浮屠?

浮屠,是梵語,佛教用語,意思是塔。鐵浮屠就是鐵塔。說的是金國的重裝騎兵,人披掛重甲、馬披馬鎧,黑壓壓、鐵錚錚好似鐵塔一般,堅不可摧。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這鐵浮屠就好像當時的坦克一般。南宋史籍,凡提及"鐵浮圖\

上將噯福斯


地趟雙刀砍馬蹄,助岳飛大破金兵鐵浮屠。

地趟雙刀砍馬蹄,助岳飛大破金兵鐵浮屠。

地趟雙刀砍馬蹄,助岳飛大破金兵鐵浮屠。

相傳,岳飛廣發英雄帖,召集眾人研究破金人鐵浮屠的方法。有兩個魚家兄弟應帖來投,聲言有破鐵浮屠的方法。岳飛領眾將招見了這兩個兄弟。

這兩兄弟告訴岳飛說,我們能砍下鐵浮屠的馬蹄,讓鐵浮屠無法進攻。眾將官不信。這兩個打魚的兄弟就表演了地躺雙刀。

地躺雙刀,一刀保護自己,一刀用於進攻。人靠著腳後跟和肘的支撐匍匐在地,做出各種防護和進攻的動作。

看了魚家兄弟的表演,岳家軍上下大為驚奇,隨圍繞地躺雙刀砍馬蹄的作戰方法制定了詳細的作戰部署。

第一,岳家軍騎兵上盤在進攻的同時,更多的是騷擾鐵浮屠的視線。為地躺雙刀砍馬蹄做輔助。

第二,從岳家軍的主力背嵬軍中挑選死士練習地躺雙刀,戰時進攻鐵浮屠的下盤,專砍鐵浮屠的馬蹄,使鐵浮屠失去堵牆式衝鋒的優勢。從而,使得金國的鐵浮屠由重甲騎兵變為重甲步兵。

第三,後續步兵對於跌落地上的重裝騎兵戰士,只管砍殺就是了。

這樣的作戰方略,要求最高的是地躺雙刀的執行者,不僅要有高超的地躺技術,還要有不怕死的勇氣和鐵一樣的紀律。作為中華戰史上的岳家軍,恰恰是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房。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和練習,岳家軍士氣高昂,終於在郾城大戰和穎昌大戰中派上了用場。上演了人類歷史上主要靠步兵對抗並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

地躺雙刀砍馬蹄幫助岳飛大破金兵的鐵浮屠和柺子馬。


蒼穹孤鷹


1140年6月擊敗金國鐵浮屠的,是劉錡在順昌。而且是利用多種戰術,苦戰兩個多月。

岳飛抗旨畏敵,等劉錡擊敗金主力以後,岳飛6月20日才去“收復失地”的,所以什麼是鐵浮屠,岳飛表示聽說過沒見過。岳飛被處死第一條罪狀,就是不支援順昌友軍,抗旨畏敵。

當時岳飛手裡有南宋唯一的騎兵部隊三萬多,如果真遇到金國騎兵,岳飛還用步兵去打騎兵,就是標準的腦殘了。

南宋真正大規模野戰擊敗過金兵的,就只有吳階,劉錡,張俊。

我就不明白了,劉錡,韓世忠,張俊,吳璘,王德,楊存中,南宋最能打的六個將領,十多萬人打了兩個多月,死傷無數才打敗金兵,你們意淫出來個“八百破十萬”零傷亡。分分鐘就打敗金十萬。那岳飛的戰鬥力最少是六個英雄加一起的幾萬倍吧,1140年就算你們說的什麼“莫須有”的“十二道金牌”讓岳飛撤了。1141年金兵不是又送上門來了嗎?高宗還下詔十多道,讓岳飛去打。又想打又能的岳飛怎麼不去打了?

1140年你岳飛不是要“直搗黃龍”嗎?不是沒機會嗎?1141年高宗給你十多道詔,你不是“八百破十萬”嗎?這次來的也就十多萬。你岳飛的“鬼什麼軍”不是還在嗎?天下無敵的兒子岳雲也沒死。隨隨便便派八千人,去把金國,蒙古兩國滅了,順便把俄羅斯,朝鮮也打了。也就不會因為畏敵罪被處死了嗎?

而且,岳飛如果真能打,又想打。1133年高宗就提岳飛當節度使了,六七年時間,岳飛真那麼能打,那麼想打,別說金國,蒙古都滅好幾回了。


曉風2016


岳飛並不是用傳統步兵打敗金國鐵騎的,而是利用水軍艦隊於陸戰隊來打的。我們從後來金國皇帝下令沿江北後撤五十里就可以看出這岳飛的直接戰術了。他是利用金國沒有水師也沒有戰船的弱點,取得長江的控制權,然後在幾千里長江沿線打擊金兵的江防部隊以及糧草補給基地。

整個岳飛抗金期間,岳飛帶領的岳家軍就沒有跟金兵正面交過手,斬殺的金兵人數也不多。但是殺傷金人則不少,這些都是留守在江防的金兵部隊。這最後其實也成了彈劾他的理由!在所謂儒家學者眼裡,他們這些廢材根本不懂得這是避實擊虛的戰略。然後又覺得斬殺民夫太過兇殘,這也是岳飛被殺的時候竟然沒有半個人求情。

在南宋建國初期,金兵只有六萬,這麼些人分散到北方地面上很是捉襟見肘。在幾千裡江防上,每一處軍營也就分得兵馬幾百人。岳飛留抓住這個弱點痛擊,每每帶兵遊弋江邊,等待機會出擊,一旦發現有疏於防備的就會發起進攻,然後在敵方大隊增援部隊趕到的時候撤退,不斷削弱敵軍的後勤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戰果。


優己


冷兵器研究所是對的,只有行動遲緩重騎兵才可能被重裝步兵所傷,也只有混戰階段才能發揮作用,這個就是戰機把握,缺一不可。臨戰機變只有拿破崙,李世民是最強的,岳飛也是最厲害的。不得不說,步兵打騎兵很難,無論重甲,疊陣,還是強弩,火炮。騎兵基本都是遊射,很少一開始就反覆衝鋒,其次也不是向心攻擊,而是兩旁擠壓分割,所以騎兵指揮官一般也是擇機使用,比如拿破崙就是炮擊,敵兵潰散才用騎兵。騎兵一般是傷亡最小,戰果最大兵力,也是封建王朝最貴黃金兵種。帝國2騎兵組合能得到組隊獎勵。類似金兀朮此次用兵實際上了岳飛的當,把本該擇機使用騎兵提前用了,就是認為可以一戰滅之,這就是輕敵。岳飛是算好時間,隊形的,以及勝利方式,所以打仗一點不糊塗。


明天145801721


我研究的鐵人陣,前面兩輛盾車兵,其後其名長槍兵,最後一名長刀指揮官。 七人成一小陣。小陣之間間隔兩步,拍成一排,前後排錯位佈置,共四排立於主陣前,阻擋敵騎衝陣。 主陣外圍四層長槍長牌兵,內為圓盾弩兵。最內為後勤車兵,長槍防衛,弩兵遠程打擊。 後軍為車載重遠程投射重裝備,床弩,火炮,投石機等。根據需要,機動於陣前陣後進行火力覆蓋。 側翼各佈置輕重騎兵,輕騎兵奔襲騷擾,重騎兵掩護輕騎兵撤退,反衝鋒。

大軍原則上爭取主力決戰,勝不追,敗死戰。以成套建制軍團為單位,駐兵有利位置,以逸待勞。


阿道夫朵朵


可能是鐵浮屠自己死的吧,閹割過後的公馬溫順而且不怕被母馬引誘,每一次都選最好的公馬來閹割,然後後面的馬就駝不動全身重甲的士兵和自身的防護甲了。

當然自殺式攻擊加速了進程,雖然說鐵浮屠就是坦克,你砍了一兩匹馬沒什麼用,剩下的馬帶著死馬照樣能用勢能把軍陣穿透,不過只要膽子大,每一次對陣都能有敢死隊埋伏砍馬腿,打幾仗後對方也會收斂,不會硬衝大軍陣了,畢竟這種寶貝死了是看得見數的。反過來說你消耗的敢死隊估計也不少,必須是高大威猛的才能行,死了這麼多精英,估計岳飛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我覺得主要應該是他們自己閹割公馬把好馬搞沒了,畢竟打了那麼多年,而閹割公馬的劣勢十年左右就應該開始出現了。


工作小笨笨


別侮辱大家的智商,你以為古代的戰場是飛機跑道,把馬拴在一起,一棵小樹就可以丟掉整個戰爭。誰在那睜眼說瞎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