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教育重要,家庭养育更为重要,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的心理发展路径台阶有四个阶段。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4-6个月情感最初的起点: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不能动的,他的每一次呼喊都需要家长的回应,当父母对孩子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父母的气味,声音,然后记住父母的容貌。

当孩子从4个月到半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分别人和人的不同,也就是会“认人”了,此刻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开始形成,这种依恋就是情感最初的起点。

当孩子这种一对一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之后,孩子才会有信任的情感出现,有了信任才有接下来的亲情友情等等关系健康发展。这也是人性发展的最初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孩子以后的人性就有可能出现缺陷。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3-6岁,性格发展期

性格发展期就是人后天社会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大部分的社会行为建立都在这个时期时期,孩子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满足,比如说想要东西就需要找父母要,但是要的方式开始出现变化,有的孩子用哭闹,有的孩子讲道理,有的孩子用强取豪夺,就在一次次的满足中孩子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孩子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独立的表达能力,他们会经过逻辑思维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身为3岁左右孩子的父母,要开始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教授指出,在她大量的研究了青少年犯罪之后发现,很多15岁上下的孩子,父母已经和孩子出现了沟通障碍,甚至管不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无论家长用暴力还是温和各种手段,都已经失去了和孩子沟通的机会,完全听不进去父母的话。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这都是因为在孩子6岁之前,没有在他们心中建立权威形象,父母不会拒绝孩子的要求导致的。

因此性格培养一定要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建立好,等到他们年纪大了想培养也没有机会了。让孩子在这个时期建立好的行为模式,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形成良好的观念,养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孩子的思想,教育和 观念不是一回事。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教育是通过知识来让孩子明白道理,需要时间来进行实践,而观念则是瞬间就能让孩子记住的,他们会在脑中记住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在未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做。重复之后就会形成定式,行为定式就是习惯,再改是很难的。

所以孩子在童年时期,陪伴是非常重要的。6岁之前家庭在前面如果做得都很好的话,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6-18岁,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个性,一部分是来自遗传,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智力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但是行为却和后天关系紧密,孩子如果在成绩上不好,家长就要考虑从别的方面开发孩子的未来。

成绩并非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总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孩子的能力或许不在数理化上,但是总有一项是他们喜欢并且擅长的。

能力靠个性来甄别,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就是找出孩子的能力特长,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有助于孩子在社会中找寻自我定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18岁之后,修养建立

孩子在18岁之后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他们开始从社会活动中调整自己的修养。

李玫瑾教授总结的孩子心理发展的四个路径就是这样,一定是先养育再教育,如果孩子在六岁之前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后面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养育的好还有助于孩子今后自我成熟的发展。

李玫瑾:养育和教育,谁先谁后?

养育需要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这种资本也是在获得孩子的控制权,在养育过程中需要一对一的亲子关系,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依赖关系,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如果幼年没有形成好的依恋关系,对外界就会反应过度形成焦虑,抑郁。养育也是对人性唤醒的过程,很多重大犯罪的冷血杀人犯都是童年时期没有被父母很好的养育,从而人性丧失。

儿时没有被善待,长大也自然不会善待社会。

所以父母从小的养育和陪伴是很重要的,与孩子一起成长。既然生下了孩子就要做好养育的心理准备,如果只是为了结婚有后代而生孩子却不养育,那还是不要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