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延川縣概況

延川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距延安市區80千米,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全縣東西長74.25千米,南北寬51.5千米。東臨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隔河相望,北與本省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縣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總面積1941平方千米,轄14個鄉鎮,人口19萬。是陝西省主要紅棗、蠶繭、酸棗仁產區之一。年平均氣溫10.8℃,年降水量500毫米。交通以公路為主。名勝古蹟有乾坤灣、賈桂墓、赫連勃勃墓等。

歷史

今延川縣轄地,夏代為雍州屬地,商代有鬼方部族居住,商代後期至西周初期屬翟國範圍,春秋時期由白翟族佔據。

隋代,全國設州(郡)、縣。開皇三年(583),取消郡制,以州統縣。廢文安郡,始置延川縣,縣治遷建於今延川縣城,隸屬延州。同時將安民縣改稱吉萬縣。大業三年(607),吉萬縣併入延川縣。同年,改州為郡,延川縣隸屬延安郡。十三年(617)二月,朔方郡大豪族、鷹楊郎將梁師都舉兵反隋,佔據甘泉以北地區,隨後自立梁國,自稱皇帝,本境歸梁國轄。梁國在今延川縣城設立文州。梁國存在12年,文州存在不足1年。

唐代,全國設道、州、縣。武德二年(619)九月初,唐將段德操出奇制勝攻克文州,為安撫稽胡族人增置州縣,改文州為基州;分出文州東南部置西和州,轄安民、修文、桑園3縣;分出文州西北部置南平州,轄義門、城平2縣。武德四年(612)廢南平州與義門縣歸基州轄。次年改為北基州。六年(623),綏州僑設於今延川縣城,次年遷往魏平縣。貞觀二年(628)廢西和州,修文、桑園2縣併入安民縣,隸屬北基州。同時為避帝王李世民名諱,改安民縣為安人縣。八年(634)廢北基州,復置延川縣,與安人縣並屬關內道延州轄。二十二年(648),安人縣改稱弘風縣。神龍元年(705)改弘風縣為延水縣。

清代,全國設省、道、府、縣。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軍入據延川縣。延川縣隸屬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

年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和直隸州建制,全國設省、道、縣。民國二年(1913),延川縣改屬榆林道轄。二十二年(1933),廢除道建制,延川縣直屬陝西省轄。

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陝北特別委員會在革命根據地延川縣西部置赤光縣。2月,在延川縣東部設置延水縣,同月將赤光縣改稱延川縣,延川、延水縣隸屬陝北省蘇維埃政府轄。5月,永坪解放,延川縣蘇維埃政府遷駐永坪鎮;6月,延川縣城解放,延水縣蘇維埃政府遷駐縣城。1937年9月,延水縣併入延川縣,縣府設在延川縣城,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直轄;1943年1月,改歸陝甘寧邊區延屬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949年5月,撤銷延屬分區,改歸陝北行政公署轄;1950年5月,改歸綏德專區轄;1955年10月,改歸延安專區轄。1958年12月,延川縣併入延長縣。1961年8月恢復延川縣,隸屬延安地區行政公署,後歸屬延安市。

1964年增設永坪鎮。1973年,永坪鎮、永坪公社合併。1984年4月,設15個公社,345個生產大隊,974個生產隊。

1984年5月,15個公社改為15個鄉;8月,城關、永平、張家河、文安驛鄉改為鎮建置,改城關鄉為延川鎮,增置高家屯鄉;9月,拓家川鄉更名為楊家圪臺鄉,增置黑龍關鄉;12月,張家河鎮更名為延水關鎮。全縣設延川、永坪、文安驛、延水關4鎮及黑龍關(縣城)、土崗、賀家灣、稍道河、南河(曹家圪)、馬家河、馮家坪、眼岔寺、禹居、楊家圪臺、賈家坪、關莊、高家屯(永坪)13鄉。1988年全縣共31351戶,134225人。

1996年,延川縣面積1941平方千米,人口40477戶,164465人人。轄4鎮13鄉:延川鎮、永坪鎮、文安驛鎮、延水關鎮、高家屯鄉、馮家坪鄉、賈家坪鄉、關莊鄉、禹居鄉、賀家灣鄉、眼岔寺鄉、南河鄉、馬家河鄉、楊家圪臺鄉、稍道河鄉、土崗鄉、黑龍關鄉,共有345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縣政府駐延川鎮。

1998年,楊家圪臺鄉改為楊家圪臺鎮,賈家坪鄉改為賈家坪鎮,禹居鄉改為禹居鎮,關莊鄉改為關莊鎮。調整後,延川縣轄8個鎮、9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延川縣常住總人口164902人,其中:延川鎮26858人,永坪鎮26634人,延水關鎮10660人,文安驛鎮5474人,楊家圪臺鎮5550人,賈家坪鎮9800人,禹居鎮9529人,關莊鎮10440人,高家屯鄉11980人,馮家坪鄉6256人,賀家灣鄉6194人,黑龍關鄉5892人,南河鄉3122人,馬家河鄉7257人,眼岔寺鄉7433人,稍道河鄉6369人,土崗鄉5454人。

2001年,撤銷黑龍關鄉併入延川鎮,撤銷稍道河鄉併入楊家圪臺鎮,撤銷南河鄉併入馬家河鄉。區劃調整後,延川縣轄8個鎮、6個鄉:延川鎮、永坪鎮、延水關鎮、文安驛鎮、楊家圪臺鎮、賈家坪鎮、禹居鎮、關莊鎮、高家屯鄉、馮家坪鄉、賀家灣鄉、馬家河鄉、眼岔寺鄉、土崗鄉。(346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延川縣常住總人口168375人,其中:延川鎮64454人,永坪鎮34747人,延水關鎮7557人,文安驛鎮4178人,楊家圪臺鎮6909人,賈家坪鎮5602人,禹居鎮6897人,關莊鎮7038人,高家屯鄉9173人,馮家坪鄉4070人,賀家灣鄉3644人,馬家河鄉6774人,眼岔寺鄉3944人,土崗鄉3388人。

2011年,撤銷馮家坪鄉、高家屯鄉併入永坪鎮,撤銷賀家灣鄉、眼岔寺鄉併入延川鎮。調整後,延川縣轄8個鎮、2個鄉:延川鎮、永坪鎮、延水關鎮、文安驛鎮、楊家圪臺鎮、賈家坪鎮、禹居鎮、關莊鎮、馬家河鄉、土崗鄉。

2012年末,延川縣面積1986.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96709人,常住人口16.93萬人。2013年末,延川縣轄8個鎮、2個鄉,共有4個社區、34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延川鎮。

2015年,撤銷延川鎮,設立大禹街道;撤銷禹居鎮,併入文安驛鎮;撤銷馬家河鄉,將馬家河鄉的杜木塬、賀家河、木軍溝、安家塬、坡石河、格奴山渠6個村劃歸文安驛鎮,將賀家塬、上佛腰、下佛腰、梅家山、陽山河、瓦河、幹家河、杜家河、滑河、普則塬10個村劃歸楊家圪坮鎮,將李家河、龐家河、中塬、小園則、寺河、圪圖河、李家遷、劉家、馬家河、高家塬、郭家河、幹北塬、王家河、貫頭、牛木塬、古寺、玉龍河、王家塬、崾頭、玉龍塬、陳家河21個村劃歸延水關鎮,將南河、曹家圪嶗2個村劃歸大禹街道;撤銷土崗鄉,設立乾坤灣鎮;將楊家圪坮鎮的李家疙瘩、沙地、古裡、仙芸、上村、武家山、西塬、園則河、郭家塬、蘇豐、閆家山、寺羅、馮家塬、丁家山、巨木塬、馮家山16個村劃歸乾坤灣鎮。調整後,延川縣轄1個街道、8個鎮:大禹街道、永坪鎮、延水關鎮、文安驛鎮、楊家圪臺鎮、賈家坪鎮、禹居鎮、關莊鎮、乾坤灣鎮。

地理

位置

延川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地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石樓縣相望,南接延長縣,西南與延安市相連,西北與子長縣接壤,北鄰清澗縣。

縣城東至永和縣城72公里,石樓縣城95公里;南至延長縣城50公里;西南經永平至延安城112公里,經文安驛則為91公里;西北至子長縣城70公里;北至清澗縣城26公里;經延安至省城西安461公里;經綏德、太原至首都北京1339公里,經西安至北京1762公里。

氣候

延川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影響,常為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所控制,寒冷乾燥;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炎熱,降雨集中,多雷雨;春季極地大陸氣團消弱,熱帶暖氣團增強,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秋季氣溫迅速降低,冷暖氣團交鋒,多陰雨天氣。

資源

水資源

陝西省延川縣概況

乾坤灣

延川縣過境客流水年均1.189億立方米,其中清澗河1.052億立方米,永平川河984萬立方米,拓家川河385萬立方米。地表自產水年均徑流量7509萬立方米。潛層地下水年均排洩量3684萬立方米。

地表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992.2萬立方米,75%保證率為753.5萬立方米,其中河道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533.4萬立方米,75%保證率434.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1490萬立方米,80年代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106.4萬立方米,75%保證率110.5立方米;通過渠道、抽水工程供農田用水,總能力50%保證率1098.6萬立方米,75%保證率858.7萬立方米。

延川縣水能理論蘊藏總量17519千瓦,其中清澗河12202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900千瓦,年發電量4292萬度。80年代開發利用量僅有125千瓦,佔理論蘊藏總量0.7%,佔可開發利用量2.6%。

植物資源

秦漢以前,境內樹木茂盛,植被蔥綠。秦漢以來,境內兵燹頻繁,加之軍民屯墾,森林、草原始遭破壞。明清時期,屯墾加劇,原始森林毀壞殆盡,形成光山禿嶺、窮山惡水的頹敗景象。境內森林僅有小塊分佈,疏林面積較大。截止1985年,延川縣累計人工造林保留面積16.27萬畝,其中防護林9.04萬畝,經濟林1.1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4.75萬畝,灌木林1.34萬畝。

1985年,延川縣活立木蓄積總量9.7萬立方米,其中疏林蓄積0.17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2.24萬立方米;按樹齡分,幼齡林蓄積5.13萬立方米,中齡林蓄積1.86萬立方米,成熟林蓄積0.12萬立方米;用材林蓄積2.16萬立方米。

據1990年土地詳查表明,延川縣林業用地24.11萬畝,其中有林地19.89萬畝,疏林地1965畝,灌木林地1.9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2.0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45%。

境內草場總面積97.74萬畝,其中天然草場85.3萬畝,人工草場12.44萬畝。草場總載畜量14.33萬個羊單位。草場總產鮮草1.77億公斤。

延川縣組成草場群落的植被約有74科276種,其中木本科40種、禾本科34種、豆科33種、薔薇科14種、草料科5種、其它雜類草150種。分佈廣、數量多的牧草為4種,飼養價值高的牧草有5種。

1985年5月至1986年12月,地產中藥材資源普查結果表明,延川縣共有中草藥65科177種,其中植物類150種,年產量150噸,蘊藏量1.5萬噸。名貴藥材有杜仲、黃柏、白牡丹。產量較大的品種有甘草、槐米、遠志、柴胡、酸棗仁、茵陳、蒲公英等70餘種。

經濟

經濟發展

2013全年實現生產總值94.6億元,增長2.7%,其中縣屬生產總值24.9億元,增長12.2%,扭轉了連續幾年持續負增長的被動局面;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28億元,增長111.6%,剔除體制因素,縣級財政收入2.23億元,增長10.4%,增幅超出年初計劃近一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7億元,增長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497元,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30元,增長12.3%。

2013年永坪化工園生產原煤52萬噸、生產原油6.1萬噸、加工原油306.3萬噸;文安驛工業園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工業集中區,京航科創基地項目、LNG項目、瓜爾膠粉項目啟動實施;馬家河工業園紅棗深加工技術改造、蘋果冷藏庫、小雜糧生產線等項目順利推進,部分建成投產,縣屬工業增加值增長28.6%。六大現代農業園區流轉土地14579畝、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4個,禹居現代農業園區成為省級示範園區,延水關東村被授予國家一村一品示範村;改良紅棗低效園1萬畝,新建蘋果園3.2萬畝、日光溫室大棚528座、千隻羊場17個,生產糧食4.1萬噸、紅棗6.2萬噸、蘋果5.5萬噸,瓜菜產值突破1億元,全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乾坤灣景區成功創建3A級景區和溼地公園,黃河古棧道、乾坤臺等景點建設項目投資過半,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000多萬元;文化產業園區與陝旅集團、大美術集團建立合作關係,規劃修編基本完成,徵地拆遷全面啟動。產業園區的強勢發展牽動了各類市場繁榮發展,全縣新增民營企業57家、個體工商戶919戶,郭家塔專業市場投入運行,文化藝術中心購物商場重新運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5億元,增長13.1%,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8%,外貿出口249.2萬美元,增長91%。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全年招商到位資金18.38億元,為產業園區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2013年劉家灣、中灣、圪臺溝、河東板塊建設全部進入主體施工,糧站區域開工建設,廣場、河堤等配套工程同步推進,完成投資6億元。永坪省級重點鎮新區建設初具規模,老區改造提檔提速,公共配套不斷完善,完成投資2.65億元。文安驛市級重點鎮居住區主體建設基本完成,公共設施建設取得可喜進展,完成投資2.63億元。10個新型農村示範社區因地制宜實施了一批公共服務項目,完成投資8330萬元。農民進城落戶4628人,城鎮化率達到了62.25%。新修、改造、提高基本農田2.2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萬畝;綠化造林18.04萬畝,其中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11.23萬畝。全力保障省市重點項目施工環境,黃河引水、延延高速、神渭管道輸煤線等省市重大工程延川段順利推進。

農業

糧食

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生產處於廣種薄收落後狀態。1946年,延川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6萬餘畝。1948年,因青壯年勞力支援前線,種植面積減為49萬餘畝。新中國建立初,糧食生產仍受廣種薄收傳統觀念影響,種植面積較大,1949~1951年均在40萬畝以上。1955年42.48萬畝,1960年降為36.63萬畝,1962年種植面積猛增至51.08萬畝,1966年51.54萬畝。1970年,縣革命委員會制定"四五"規劃,其中提出至1975年糧田退耕25萬畝,到期未能實現。1968~1976年,種植面積保持在46~48萬畝之間。1978年為52.22萬畝。1984年後再未突破50萬畝。至1990年,種植面積為45.37萬畝。

延川縣雖然耕地廣,但土壤貧瘠。1935年前,糧食畝產平均在40斤左右。若風調雨順,個別地塊可達60斤。若遇災害,則僅能收20斤左右。1935年後,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政府號召改進農業生產技術,但糧食增產仍然緩慢,單位面積產量沒有明顯上升。1946年,延川縣生產糧食2100萬斤,平均畝產不足40斤。1948年因勞力支前,耕地面積減少,糧食總產量降為1168萬斤,比1946年減少44%,平均畝產24斤。

新中國成立後,糧食產量呈曲線上升趨勢,單位面積產量亦呈上升趨勢。1949年,延川縣糧食總產量7865噸,平均畝產17.4公斤。1950年,畝產提高為22.5公斤。1955年,縣政府制定畝產27公斤的計劃,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糧食平均畝產僅13.3公斤,全年生產糧食5645噸。1958年,大力推廣良種,且風調雨順,糧食總產量上升為16655噸,平均畝產41.9公斤。1959~1962年,農業生產因急躁冒進,違背客觀規律,瞎指揮和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逐年下降。1959年總產量為12490噸,次年下降為9375噸,1962年降為8945噸。1959年平均畝產為34.6公斤,次年為25.6公斤,1962年為17.5公斤。1963年後,糧食產量開始回升。1965年總產量達15265噸,次年畝產達45.7公斤。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動亂,糧食產量下降,總產量10920噸,平均畝產22.5公斤。1963年,縣人委制定《延川縣1963~1972年十年規劃(草案)》,其中提出至1972年,延川縣糧食總產量達24750噸,平均畝產50公斤。1969年實現規劃。1970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制定"四五"規劃,提出至1975年,延川縣糧食總產量50250噸,畝產100公斤。到期未能實現。1974年延川縣糧食總產量25035噸,畝產52.9公斤。

1978年始,糧食生產穩步增長,1983年糧食總產48700噸。1984年,畝產突破100公斤大關,為109.2公斤,總產52895噸。1990年,延川縣糧食總產量為58436噸,平均畝產128.8公斤。

小麥、玉米、穀子、黃豆是延川糧食生產的主要農作物。隨著良種使用和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產量不斷上升。80~90年代初,縣政府下達指令計劃,安排部署小麥、玉米、穀子豐產方種植(聯戶、連片),採取選種、機播、農藥拌種等綜合性技術措施,使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提高,小麥尤為明顯。1949年,延川縣小麥總產量為2250噸,畝產13公斤;1969年,總產量上升為7345噸,畝產45公斤;1990年總產量上升17070噸,畝產96.2公斤。玉米畝產量,1965年為60.1公斤,1970年為113.4公斤,1990年上升為287公斤。穀子畝產量,1965年為25.6公斤,1970年為42.8公斤,1990年上升為136公斤。黃豆畝產量,1965年為23.9公斤,1970年為42.8公斤,1990年上升為103公斤。

棉花

延川縣種植棉花由來已久。1937年後,邊區政府號召群眾多種棉花,以滿足邊區軍民之需要。1939年延川縣種植棉花1000畝,總產量120擔,畝產12斤。次年種植3000畝,總產360擔,畝產12斤。1941年,種植棉花11046畝,佔全邊區植棉任務22%,總產量1325擔。次年,延川縣種植棉花27493.5畝,總產量3299擔。1943年,種植面積增加為41959畝,總產量達3356擔。1944年,下種6萬畝,受災3000餘畝,實為56859.5畝,總產量3194擔。

50年代初,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在4萬畝左右,收皮棉100噸左右。1952年為290.5噸。1953~1966年,種植面積徘徊在2萬畝左右,總產量最高是1953年的349.3噸,最低是1962年的0.6噸。

1978年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後,由於棉花生產效益低,種植面積、收穫量逐年遞減,多為農民自種自用。1990年,延川縣種植面積0.24萬畝,畝產23.8公斤,總產57噸。

油料

延川縣種植油料歷史悠久。新中國建立前,種植面積與產量無考,群眾用油完全自給,並有少量輸出。新中國建立後,政府鼓勵農民擴大油料作物種植。1949年,延川縣種植面積1.64萬畝,畝產9.9公斤,總產量162.2噸。1950年,種植面積擴大為2.18萬畝,畝產9.8公斤,總產量212.8噸。1954年,播種面積減少為1.23萬畝,平均畝產較1950年翻一番,為20公斤,總產量246.5噸。1955年播種1.2萬畝,平均畝產8.9公斤,總產量僅為106.8噸。1958年播種面積為1.45萬畝,畝產32公斤,總產量為463.5噸。此後,種植面積基本呈下降趨勢。1964年,播種面積為1.35萬畝,畝產13.5公斤,總產量為184.8噸。1975年種植面積1.32萬畝,平均畝產17.1公斤,總產量為225.7噸。

1978年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開始增加,且以油菜、花生為主。1982年,種植面積2.27萬畝,平均畝產23.1公斤,總產量524.5噸。1985年,縣政府將花生定為延川縣主要經濟作物,延川縣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1萬畝,平均畝產78.5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量為2432噸。1986年油料仍被作為主要經濟作物,但因銷路、價格原因,種植面積下降為2.6萬畝,畝產降為43公斤,總產量1115噸。1990年,延川縣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為3.94萬畝,畝產64.8公斤,總產2553噸。

蔬菜

60年代前,種植品種少,產量低,基本是自產自食。農民零星種植白菜、蘿蔔、韭菜、蔥、南瓜、馬鈴薯等蔬菜。1956年引進紅薯,1965年引入馬鈴薯新品種,薯類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冬春季節,城鄉人民以馬鈴薯、蘿蔔為主菜,根本見不到鮮菜。60年代始,部分生產隊在水澆田種植蔬菜,固定專人務菜園。社員分配所餘,上市銷售。80年代始,延川、永平兩鎮人口增加到2萬餘人,每年約需蔬菜5000噸,延川縣年生產量只有2000餘噸,加上農村所需,蔬菜市場供不應求。1985年,縣政府批准延川鎮上楊家灣、永平鎮2、4隊為專業蔬菜村。1984年,縣政府投資3000元,在專業蔬菜村的1.4畝地塊裡進行蔬菜栽培試點,建立塑料弓棚、溫室,推行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同時,引進50多個蔬菜優良品種。1985年,上楊家灣行政村共建塑料大棚2個,中棚18個,小棚60個,太陽溫室48間,覆蓋面積30畝,種菜67畝,收入7.8萬元。該村劉春利種菜1.72畝,覆蓋面積0.14畝,收入2300元,人均1150元。1990年,延川縣蔬菜專業村發展為6個,畝產值數千元,總收入達60多萬元。1993年,延川縣4個鄉(鎮)10個行政村推行蔬菜反季節大棚生產技術,共建大棚74個。1994年,此項生產技術推廣到9個鄉(鎮)144個行政村,共建大棚203個,面積200畝,畝產值1.2萬元,總收入240萬元。延川、永平鎮居民冬春兩季可吃到新鮮蔬菜。

林業

採種育苗

新中國成立前,延川縣農民雖有采種育苗習慣,但栽植苗木多系插枝或挖取野生幼苗。20世紀30年代初,縣城附近村莊設有數處苗圃,1943年縣城南北設兩處苗圃。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國營育苗與群眾自採、自育相結合的辦法。育苗種子主要依靠群眾和中小學生採集,種子交給國家進行統一調配。1956~1957年,國營賈家坪苗圃和城關苗圃相繼建立,各鄉鎮苗木基本自給。1964年始,隊隊設有育苗地。1965年,各生產隊均育苗1畝,延川縣共育苗885畝,各社隊苗木自給有餘。70~80年代,苗木種類發展有刺槐、蘋果、紅果(山楂)、側柏、陝楊1號、陝楊2號、毛白楊、北京楊、油松、大桃、大杏、泡桐、酸棗等13個品種。70年代各公社均成立苗圃,解決本社造林所需苗木。1972年建立國營馬家河苗圃。1978年撤銷禹居林場,改建為國營苗圃。國營苗圃以育優種苗木為主,調劑各社隊苗木餘缺;同時開展縣、社、大隊、生產隊、社員五級育苗活動,落實責任,定期檢查。1979年,延川縣育苗面積達4160畝。

80年代,林業生產落實責任制,開展戶包治理小流域造林,落實林業政策,以群眾自採、自育、自造為主,逐漸形成國營、集體、個人三級育苗體系。1983年,延川縣有育苗專業戶、重點戶170戶,育苗面積1140畝,佔延川縣育畝總面積的16.3%,產苗100萬株,平均畝產800餘株。1985年國營苗圃開始採用塑料大棚、容器育苗和地膜育苗,苗木成活率提高61.6%。1987年始,狠抓骨幹苗圃建設,專門服務於工程造林。1990年,延川縣共有育苗地75處,育苗面積1066畝,全年總產苗木720.6萬株,其中國營育苗佔延川縣苗木總產量的42%,鄉辦苗圃育苗佔13%,"兩戶"育苗佔45%。

植樹造林

延川人素有"四旁"(村、路、水、宅)植樹習慣,每逢清明節前後,人們各自在房前屋後、田埂地畔、河邊渠旁插柳栽楊,移植桃、杏、梨、棗等樹木。1937年,縣政府號召每個勞力栽樹10株。大生產運動期間,群眾植樹積極性高漲,三年植樹16.57萬株。1944年,清延區四鄉劉佔亮栽活柏樹100株。1950年,延川縣"四旁"植樹4.68萬株,1952年達7.83萬株。1955年後,年均"四旁"植樹在15萬株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植樹者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一度挫傷群眾植樹的積極性。1976年林業普查,延川縣"四旁"植樹實有52萬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群眾植樹積極性再度高漲。1978~1980年,"四旁"植樹200.4萬株,年均66.8萬株。據1984年林業區劃調查統計,延川縣"四旁"植樹保留樹木為71.46萬株,木材蓄積量約21552立方米,覆蓋面積11837畝。"四旁"用材樹44萬株,覆蓋面積7200畝;經濟樹木27.46萬株,覆蓋面積4637畝。

1949年開始成片造林,1952年造林1300畝,1953年造林4200畝。1956年,在延安召開的西北5省(區)青年造林大會的鼓舞下,年造成片林1.4萬畝。1957年,延川縣造林面積發展到2.19萬畝。1958~1960年,由於"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和砍樹鍊鐵的影響,林業生產呈下降趨勢。1961~1966年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指導下,社隊林場開始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間,造林累計面積雖大,可成活保存率甚低。1976年造林2.45萬畝,據當年林業普查表明,1949~1975年延川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僅為2.7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0.92%。1978年後,縣政府不斷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促進林業發展。1982年頒發林權證2.5萬份,劃定自留柴山11.95萬畝,延川縣造林面積達4.92萬畝。迄1984年,延川縣給969個生產隊24090戶社員劃定自留柴山18萬畝,造林6萬畝;給23183戶社員承包荒溝2.3萬條,面積達50萬畝,造林4.9萬畝;在自留柴山和支毛溝造林10.9萬畝,佔延川縣歷年來造林總面積的3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