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

571226719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以上是1912年2月12日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的退位诏书,整篇诏书大部分都是清朝的自夸自卖,当然这诏书有一点内容却为中国的完整做出巨大的贡献,那就是“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以说就是因为这句话中华民国才能从法理上将蒙古、东三省、青海、西藏这些原不属于汉地十八省的领土继承下来。



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清朝之前东三省、蒙古等地实际上并不属于中原王朝,可以说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够纳入到中原的统治中,完全就是清朝的功劳,若不是它的存在恐怕这些地方也不会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地。而在清末年间由于列强的入侵,虽然东三省、蒙古、西藏这些地方并没有被列强控制,但是列强却早已对其虎视眈眈,他们始终都想将这些地方纳入到自己的殖民地中,日本看上了东三省、俄国看上了蒙古、英国看上了西藏和青海,可以说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在渴望着这些地方。



比如在当年的新疆,若不是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军前往镇压阿古柏的作乱,恐怕新疆早就被沙俄给夺走了,要知道当年的阿古柏之所以能够在新疆建立所谓的“洪福汗国”,其背后就是有沙俄的支持,而在当时沙俄甚至直接出兵占领了伊犁。所以说想想看,如果在当年宣统皇帝不在诏书中声明“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这点,恐怕就算中华民国能够继承清朝的正统性,对于西藏、蒙古、青海这些地方列强也会以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并不属于中国的借口来让它们分裂出中国。



实际上在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会在说“为什么在当时明明袁世凯有足够的实力让清朝下台,为何还要给清朝如此丰厚的条件让他们主动退位呢?”。其实在当时让清朝皇帝自己自愿下台是最好的选择,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答应下台才能保证整个清朝的领土能够完全的继承到中华民国的手中。



我们要知道在当时清末所面临的环境与中国历朝历代的末代王朝都不一样,清末时期清朝早已被列强所掌控,整个中国都被英法日德俄美意等列强划分成一块又一块的势力范围,虽然此时的他们并没有办法将整个清朝全部变成殖民地,但是一旦让他们找到借口能有机会去分裂中国的话,他们绝对会去做。毕竟列强虽不能去占领整个中国,但是去占领一块地方倒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试想看如果袁世凯当时用武力去逼迫清朝的皇帝退位的话,清朝的皇室必定会狗急跳墙。而一旦让清朝的皇室丧失了理智的话,他们势必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比如以割让领土的代价来获取英法德意日等国的支持,那么以列强的实力就算袁世凯的实力有多强,他也不会说列强的对手,到那个时候恐怕中国民国能不能建立都会是个问题了。



即使就算当年的袁世凯能够用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并且在当时的清皇室也没有任何的反应。但是我们只要看看成年后的溥仪的做法就知道了,要是当年没有那份退位诏书,恐怕那个时候的溥仪就会以西藏、蒙古、东三省等都不属于中华民国的借口,向列强提出用这些领土来换取重新让他复国的条件。想想看,那个时候的列强还巴不得有这个借口来让他们有理由的去霸占这些地方呢,所以真到那个时候恐怕整个中国会变得更加的乱。



所以说其实当年袁世凯以丰厚的条件来换取清帝自愿退位,并签下退位诏书的做法对于当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溥仪不退位,不签订退位诏书的话,只能说最后的结局我想谁都不知道,中国到底会朝哪个方向走去也是扑朔迷离,或者会变的更好,亦或者变得更坏,到底如何都只能是全凭猜测。


澳古说历史


溥仪有个回忆录:决定退位时他才是个6岁孩子,坐在隆裕怀里,地上跪着个胖老头(袁世凯)痛哭流涕。很明显做出最后决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请注意:此时实际情况正和现场情况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组成装备精良的北洋第一镇派往湖北前线,北京及回东北老家必经之路山海关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镇等部接管。(她姑妈慈禧要活着非抽死她,大清立国300年从来都是绿营做先锋,八旗殿后,头一次反过来了)城内弹药库等重要设施也在老袁手上,摄政王载沣等权贵已交权归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变不了逼宫的事实。由于此前隆裕垂帘听政做事伤了老袁等人的心,对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签退位诏书保全自己娘俩很难,只有一线希望。做决定时要召集大学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开会,死掐怀里孩子和大头对哭。要点只有一条,完全放权给总理大臣职位就是不让大位(虚君),强调保大位就是保国体是为大家好,争取共鸣。之前全是载沣等人的错,希望大头不计前嫌,共度时艰。由于袁的实力主要在部队,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从中说合或可转圆。立宪后政治上会分化南方,经济上六国财团会给南军断血,军事上北洋碾压南军,胜算较大。历史上孙文二次革命失败证明袁世凯有实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宪派包括民党宋教仁等派系都会转为议会斗争,革命派孙文无机会。国家也不会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武夫治国。一战后日本和苏联也找不到有实力的中国代理人,日军顶多海军实力强,陆军大规模入侵中国无机会。所以隆裕若聪明不为自己为社稷,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头有适龄孙女给溥仪定娃娃亲都行,他若敢要,异姓王爷都得给,同时也要提醒他,他还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在政务系统短板非常明显,合作才能双赢。但也有袁执迷不悟,不让位就玩阴的把自己娘俩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体过程:慈禧归西后隆裕威不服众导致皇族内杠,老总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宪以图再起。摄政王载沣加紧清除奕劻余党扶植自己兄弟占位以保儿子的皇位,首抓兵权,掌军的袁世凯意识到了危险弃官归隐彰德,静等时变。但他手下将领都对新主三呼万岁载沣也辨不出谁包藏祸心,埋下隐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财权给了自己妹夫载泽,载泽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国进民退-铁路收归国有(富了朝廷,穷了地方,没钱各地都得听话求他载泽,朝廷集中力量办几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顺势挤走载沣上位,一箭三雕)。设计挺好但执行遭遇反弹,东部津浦路动外资洋人起了戒心,质疑大清市场经济地位,加紧扶持反对派给大清上眼药,中部京汉路动内资使仕绅与朝廷离心离德,失控的舆论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条:他不是我们领导,他是外国人,鞑虏!(都当三百年部下了才发现?可见动利益比动灵魂难)西部卢汉铁路在图纸上实际一里没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钱花没了,一充公,全露馅。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巡抚鼓捣的),运动太大黑皮镇不住场子,朝廷派湖北绿皮弹压,大部队一走,剩下的异己分子觉得有机可乘,打响了辛亥第一枪,赛点就这么突然来了,再想弹压,三呼万岁的丘八们直接开了天价,只得召回他们老领导大头稳定政局,没想到大头要的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大清崩塌,靠枪杆子出政权重建金字塔在所难免!

其实隆裕的境遇远不如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凶险,当时英法联军进京,太平天国做大,内部肃顺等八大臣逼宫,应对稍有失误满盘皆输。但隆裕知识结构欠缺,决策力和组织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远,还不懂取舍。比如萧规曹随效仿慈禧,姑妈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载沣好了,实权只能是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中央警卫局长)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说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诉他欺负嫂子孤儿寡母,由于事实上皇帝是他亲儿子他没辙必须听你的尽心帮你。这个套路慈禧对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会嘞。袁世凯顶替死了的荣禄掌军本来就是慈禧定好的,干嘛要用年轻无阅历的皇族替换大头,他们是那块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仪又是提拔他的老领导荣禄的外孙子,关键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变法派翻案,可以说不整他他是不会有二心的,这点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国总统)和袁世凯是慈禧留给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宪由于民意影响提前举行,让奕劻去主持议会过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组阁皇族不参与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内阁就是想专权还没真本领,典型的给自己上眼药。当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肃顺等人重用曾国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鸿章等才转危为安的吗!再说让徐世昌或议会推举之人组阁,使自己母子避开风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坏了总理担责,何乐而不为嘛!

以当时环境,议会打架比军阀混战强太多,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正向东亚转移,政府抓住机会经济腾飞是有可能的,之后利用一战西方列强削弱之际国家崛起也顺理成章。但这需要隆裕认清形势,懂得取舍,因势利导才行!可以说:自己没能力还想集权的隆裕,被周围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亲,决策失误导致众叛亲离后又手足无措,仓促交权,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民。国家最终陷入军阀混战,国力被小国日本超越,错失复兴良机!











忆微雨阑珊


溥仪,3岁继位,6岁退位。虽只做了短短三年的皇帝。却因为签订了退位诏书,得以在紫禁城立继续生活并享受皇帝的待遇,每年从民国政府财政拨款200万元用于溥仪皇帝及其后宫一干人等的开支。溥仪就这样无忧无虑的在紫禁城又生活了十几年。后来被辫子军张勋复辟闹剧一闹,溥仪才彻底被赶出紫禁城。

倘若当初溥仪不签退位诏书,其结局会如何呢?历史又会走向何方呢?

毫无疑问,即使清政府能够继续续命,其延续国祚也长不了多久。袁世凯及其统领下的北洋军,已经彻底的把控住了北京城及其周边的治安和统治。可以说溥仪及隆裕皇太后都处于袁世凯的枪口之下。即使溥仪和垂帘听政的隆裕皇太后不同意签字,怕是溥仪的皇帝日子也做不久。毕竟此时的袁世凯已经和南方起义革命军暗中达成协议,袁世凯势必会搬走溥仪和隆裕皇后这两块绊脚石。为自己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以及随后的称帝闹剧扫清障碍。历史的发展不会有大的改变。

历史的客观规律不容任何人阻挠,也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滚滚的历史潮流淘尽无数英雄好汉,同时也见证了尔虞我诈的权利之争。



如果溥仪真的不签退位诏书,怕是开头那张照片便不会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最后这张照片了。


珞珈山的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让溥仪退位让出政权。

其实,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聪明之处。

1911年,国内局势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从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驻军,距离紫禁城不远就是洋人的军营。洋人嚣张到如此地步,国家颜面早就全无,根本无法服众。

全国民变,除了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和革命以外,甚至连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发生兵变。人民都认为满清无能,地方官员也不远支持这个无能的朝廷,垮台几乎是必然。

军队窝里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凯窝里反,率领北洋军反咬一口,逼宫夺权。

国家财政崩溃,背负着沉重的庚子赔款,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焦头烂额,根本无以为继。

现在对于隆裕太后来说,无非两条路,第一就是死撑。

别看现在袁世凯演戏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转眼就能把你这个太后暗杀甚至大卸八块。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镇压袁世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已经被老袁忽悠去武汉对付孙中山。

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回来了,也不是老袁的对手。

再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把老袁干掉了,那么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党又怎么办?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让其他来人乱来,说不定全国斩杀满清权贵,连溥仪都保不住性命。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体面退位,让出权力,好歹得了一个优待条款,首先满清皇族没事,其次还能获得不少的钱财,最后皇城内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会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实也算不错,她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让贤。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计还要借机流亡,跑到哪个省继续武力对抗,发动内战,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死多少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隆裕太后对国家是有功的。


萨沙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灭亡,实现了政权的和平移交。要是溥仪不退位闹到流血冲突的程度,以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中国要出大麻烦。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数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满清权贵还是很有实权的。比如东北地区就是到了张作霖成为东北王时期,满族权贵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满清权贵不是没有反击之力,只不过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罢了。一旦溥仪不退位被杀,全国战火立马再起。

2、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环伺,日本垂涎东北,英国图谋西藏,法兰西窥伺广西、云南,沙俄看着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个占据中国领土的借口罢了。可以说正是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提出反对分裂的号召,才保证了满、蒙、疆、藏地区的安定和顺利移交,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

3、故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内部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国宝更是数不胜数。一旦溥仪不退位,北洋军攻入故宫,在兵灾之下这些中国的珍贵宝物都会被毁,咱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宫都不一定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清朝灭亡的时候溥仪才六岁,他谈不上签字不签字,说了算的是隆裕太后和满洲贵族。

关于清朝如果没有和平退位会怎么样,这里给大家分享两段材料——

第一段,是1912年1月26日,徐树铮主笔,段祺瑞等42名北洋将领联名致电给内阁、陆军部、清朝王公们的一封电文:

窃维停战以来,议和两月,传闻宫廷俯鉴舆情,已定议改共和政体。其皇室尊荣、及满蒙生计、权限各条件……海宇闻风,率土臣民,固不额手称庆,以为事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结果之良,轶越古今,真国家无疆之庥也……祺瑞等自应力修战备,静候新政之成。

这篇电文的大概意思是,我们北洋将领在前线,听说有传闻皇帝要准备退位,太后您真是聪明人啊!您为了天下苍生主动退位实在是伟大的不行,这样人民支持,您的地位也可以保全。我们这些将领,就在前线厉兵秣马等待着您的正式消息了!

这其实就是很直接的摆明了态度——北洋军支持共和,连掩饰都不掩饰了。

段祺瑞这篇电文到了北京之后,京城大哗,同为北洋将领的冯国璋破口大骂,还怀疑这篇电文是否真的是段祺瑞发出的。与段祺瑞不同,冯国璋对清朝的忠诚度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袁世凯坚持反清,冯国璋可能为了保卫清朝而和袁世凯翻脸。

段祺瑞的电文到京之后,清政府高层内部的意见出现了极大分歧,支持退位的人开始掌握了主动。

一个礼拜之后,清政府仍然在犹豫,2月4日,段祺瑞发了第二封电文:

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钧鉴: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因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



如果之前的电文是威胁,这封电文就等于直接宣战了。它主要的意思是:共和是天下支持的好事,现在事已至此,不共和也不行了。全国各地都在闹革命,百姓生灵涂炭,再不退位更待何时?我们知道皇上和太后的心思是好的,只有几个王公在其中作梗。我们实在见不得这种事情发生,我们准备带领全体将士进京,与王公们好好说一说其中的利害关系,把皇上和太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当然,以上是字面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你们要是再不识相,我们就带兵进京把皇帝和太后抓起来,用刀枪跟你们好好陈一陈利害!

这封电文击垮了清朝顽固派的最后一丝信心,八天以后,清朝正式发布了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

段祺瑞只不过是袁世凯的一个发声筒。

这些电文虽然是段祺瑞领衔的,但是说的都是袁世凯的话。袁世凯由于身份受限,所以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北洋将领们说了出来。


经过袁世凯的软硬兼施,连哄带吓唬,隆裕太后终于顶不住了,签订了退位诏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清朝带过来的“嫁妆”打包交给了中华民国,将主权完整移交了。

其实,彼时虽然在全国各地还有一定的顽固派在支持清政府,包括在北洋内部也有一些人在支持清朝(如冯国璋、曹坤、张勋等)。但这些人并不足以撼动大局,他们对付不了袁世凯的北洋嫡系,也对付不了南方的革命军,更对付不了对清朝已经忍无可忍的全国人民。历史洪流浩浩汤汤,如果清朝当时真的给脸不要脸拒绝退位,那么无非就是再来一场“神京沦陷,两帝惨崩”呗!


小约翰


溥仪就算不退位,被赶出紫禁城也是早晚的事。退一万步讲,溥仪登基的时候仅仅就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由于慈禧太后生前的懿旨,决定溥仪为宣统皇帝,就这样溥仪有幸做了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叫“末代皇帝”。

由于溥仪继位是仅仅三岁,所以说溥仪那时候,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根本啥也不懂,不光是那时候,就算后来溥仪长大后,也依然是个傀儡。他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大清江山。所以溥仪退不退位历史也要向前发展,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溥仪所能左右得了的。因此清朝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尽管溥仪一生三次登基,不过他这个皇帝做的根本就是被迫的,也就是说溥仪的前半生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进行的。特别是最后一次登基,日本人为了利用溥仪,居心叵测的把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溥仪,引诱到了长春,居然还堂而皇之的为溥仪修建了一座“皇宫”,其实那里是什么皇宫,就是曾经的一个盐仓改建的这么一个地方。就这样溥仪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开始为日本人卖命。


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在逃亡期间,被苏联红军逮捕,被逮到苏联关押。直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溥仪才被押解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59年溥仪被特赦,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的公民。直到1967年,溥仪因肾衰竭去世,享年62岁。


任驰赢天下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溥仪是否退位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溥仪才六岁而已,这种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许他都不懂退位意味着什么。溥仪能够顺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女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说隆裕太后在当时不配合的话,溥仪也不会直接签退位书。

有人问,假如说溥仪不退位的话,历史走向会如何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那么难,大家不妨仔细看看那段时期的历史,溥仪手下最厉害的部队在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当时拥护清帝吗?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凯一直在不停的劝隆裕退位,可以说推翻清王朝,袁世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溥仪的近卫军也几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内部最大的势力希望溥仪退位,还有外部的孙中山呢,清朝统治阶级正是看到了这种局面才被迫妥协的,假如说他们不让溥仪签署退位诏书,那么他们的结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参照古时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会有一个怎样的下场。

最坏的结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仪则是第一个被杀的,没人会因为他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就放过他,溥仪肯定是第一个死的,接下来就是皇室成员们,因为他们不妥协,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后他们复辟。

当然也有可能清朝会坚持一段时间和中华民国形成对立的局面,但这种局面肯定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也有历史专家觉得如果双方对峙起来,会让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但是历史的进程肯定还是不变的,清朝肯定会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先纠正一点,签署退位诏书的并不是溥仪,而是隆裕太后。因为当时的溥仪只有五六岁,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一开始,她当然是不同意让溥仪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是坚决不同意签署退位诏书。

最后为什么签了呢?

因为迫于压力。这压力并不是来自袁世凯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来自段祺瑞的一封电报。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合了近五十名北洋军和其他清军将领,联名向清廷施压,宣称士兵们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继续阻挠,恐怕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这封电报,不仅是施压,简直可以称为恐吓了。

看到段祺瑞的这封电报后,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爷们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挠隆裕太后签署清帝退位诏书。

然后,袁世凯又联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监小德张,全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时答应给与她优厚的条件,最终说服了糊里糊涂的隆裕太后,终于同意签署了退位诏书。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签署呢?那么段祺瑞的恐吓就会变成现实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历史走向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让清帝退位,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趣谈秘史


诚邀,如题。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而溥仪也是中国几百个皇帝中的最后一个。实际上溥仪也是很倒霉的,还不满一岁就被慈禧选进宫里,没有享受到童年一点快乐,稍长一点,又被袁世凯逼迫让位,成为了大清的亡国之君。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溥仪不退位,那么历史又会变得如何呢?

在此,小编要先阐述一个问题,那就是宣布退位的并不是溥仪,而是宫中的那位隆裕太后,毕竟溥仪退位的时候还没有十岁,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孩子,所以大清的灭亡其实和溥仪关系不大。而且隆裕太后退位也是很不甘心的,连诏书上用的都是一枚慈禧太后生前留下来的“法天立道”印章而不是皇帝玉玺,其中隐含了非正式意味,颇有不甘心之意思

扯远了,言归正传,如果大清不退位,世界又会如何呢?

其实不会如何,大清依然会被灭,因为清政府其时现已完全失掉民心,也失掉了对国家的控制,各地军阀多是汉人官僚,诸如黎元洪,袁世凯等手握大权拥兵自重,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失利,溥仪一个小屁孩当皇帝也只不过是个空壳子。不退位还能怎样?等着直接被民国拖出去也是一样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