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製造業走下坡路? 他們的政府竟然打算這麼幹

欧洲制造业走下坡路? 他们的政府竟然打算这么干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製造業工廠內。(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德國作為製造業大國,近來著實有點煩。

一方面,由於受全球經濟和貿易因素以及英國無協議“脫歐”可能性等因素影響,德國近來製造業訂單大幅下降。德國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月份,該行業的總訂單較1月份下降4.2%,大大低於預期。與去年同期相比,訂單量大幅下降8.4%。

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創新技術領域的突飛猛進,德國產業優勢、企業競爭力明顯減弱。

但在歐洲,有這種危機感的不只是德國。數據顯示,歐洲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環比回落,降到49.9%的榮枯線之下。

在此前提下,德法、歐盟推出多項措施旨在保護本土企業。

這是否意味著,過去一直推行市場經濟的歐洲也要開始轉用 “國家產業”的政府幹預手段?

欧洲制造业走下坡路? 他们的政府竟然打算这么干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對手太強,產業優勢減弱

歐洲曾經是世界上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地區,歐洲企業在長期佔據國際市場重要地位。

但近年來,在一系列背景下,歐洲企業不僅沒拉近與美國企業的差距,反而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差距越來越小。

在剛剛過去的3月,美國和中國製造業PMI雙雙回升,帶動全球製造業PMI小幅回升。其中,3月份美國ISM製造業指數為55.3,高於預期;中國製造業PMI在連續三個月低於臨界點後重返擴張區間,升至50.5%。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貿易系主任羅立彬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歐洲製造業產出增長速度不斷放緩,而同期其他國家和地區增速卻在提升,尤其是中國,基本是以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速度迅速增長。在此前提下,歐洲製造業在全球比重確實在降低。

德國著名管理學專家赫爾曼·西蒙早前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專訪時也表示,作為“世界工廠”,近年來中國經歷了從低成本、低價格、低質量的生產者向中等成本、中等價格、有質量的生產者的轉變,在某些行業已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商。中國鐵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的技術進步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2018年時,德國西門子和法國阿爾斯通宣佈合併列車業務的計劃。如果這項合併計劃通過,其成立的新鐵路巨頭或將成為歐洲高鐵和數據驅動信號業務上的壟斷者。而該提案近日被歐盟明確否決。

在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看來,西門子和阿爾斯通提出的合併做法,源於來自中國中車公司的競爭讓其力不從心,反映出的則是歐洲大國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給歐洲帶去了強烈的危機感。“因為他們發現,完全放開的市場競爭已經開始競爭不過了。”

壓力下的“焦慮”

重壓之下,歐洲國家開始“出招”。

2月初,德國政府公佈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通過國家適度干預重點工業領域,打造德國或歐洲的龍頭企業,繼續保持德國工業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此後,法德兩國公佈“面向21世紀歐洲產業政策宣言”。同時聯手推出組建汽車電池聯合企業項目。

3月份,歐盟委員會宣佈歐盟理事會通過了針對外商投資的新審查框架。歐委會主席容克稱,“通過利用新的審查制度,我們將更好地保證來自歐盟外的投資對本地有切實益處。”

在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靜看來,德國《國家產業戰略2030》充滿焦慮感。比如,德國人特別清楚,如果德國不在無人駕駛(當前美國領先)和電池(當前中國領先)這兩個領域迎頭趕上,該國將很快失去在汽車產業上的優勢。“產業優勢有個特點,一旦失去,極難再次奪回。後起的國家即便在設計、生產上具有‘後發優勢’,在標準和規則上也將不得不聽命於先行者。”

黃靜進一步表示,歐洲人口僅佔全球5%,其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完全靠控制經濟“制高點”而來。如果失去產業優勢,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GDP總量和國際GDP排名,整個歐洲的社會穩定、民主制度的合法性、發展模式、生活方式、國際影響力都將受到影響。

歐洲國家要走“保護主義”的道路了嗎?

德法一直是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代表國家。但近期一系列保護本土產業的做法,是否意味著歐洲國家要走“保護主義”的道路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白明認為,歐洲國家推出的一系列舉措和美國的保護主義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德法與其他國家間的合作相對較多,雖然在合作方面設置了一些條件,但並沒有像美國一樣設置一個非常高的門檻。

那麼,歐洲當前推行的措施能否如願有效? “會有作用。”黃靜認為,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向來不可小覷。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保護主義的理論都由法、德的經濟學家奠定,相關政策也有過成功的實施經驗。因此,歐陸大國一旦認真行事,不可等閒視之。從已公佈的文件看來,戰略視野、政策目標、制度安排、資金投入都已基本齊備。

而從企業長遠發展以及發展本國的角度來看,有專家認為這種做法欠妥。

丁純認為,保護只能是一時的,是一種被動措施,並不能真正起到發展本國的目的。在他看來,公平競爭可以刺激企業創新,如果一味依靠政治保護,使其不受市場競爭壓力的影響,長久下去會失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白明也表示,“本來是有很好的合作空間,壓縮之後看起來像是吃獨食,實際上獨食的碗會越來越小。”他認為,最好的保護應該是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揚長避短,擴大資源優化配置的範圍,實現共同發展,在合作中做大蛋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