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袋鼠哥


欢迎各位同学的邀请。差不多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初一时,刚接触英语,我和题主一样好奇这个问题,第一位翻译是怎么产生的?



我猜想生活在两地边界的人,经常往返两地自然而让学会的。

  • 上了大学,英语老师给的讲解。

罗新璋《翻译论集》中写过“早在远古时期,我们国家就已经有了传译之事”,老师说。外语翻译是开始与佛经翻译,汉武帝时期,西域与中国有所往来,印度的佛学逐渐传入,据记载,我国第一篇有关于翻译的谈论是在三国时期的《法句经序》,那个时候开始,各种翻译的策略就已经开始产生了,得授于传教士。

现在史书上并没有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的相关记载,但是英语是什么时候进入到中国的还是可以考证的。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这一举动,是中国文化传播和贸易输出的一个新起点,尽管当时的航海贸易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但是这一举动却比哥伦布航海还要早上几十年,由此可见我国在古代时候对世界的探索还是比较先进的。也为后来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 经历多年学习,我有了自己的理解。

早期的英语句式简单,只要知道了词汇的意思,按照现在的中国式的翻译直译一遍就可以了。

雷军在印度小米的发布会上一句:“Aer you ok?”做成歌曲,席卷网络。要是在早期英语(上世纪中期)的时候,这句话就是单纯直译,理解为“你觉得可以吗?”。时至今日,英语的句式及含意,根据习惯越来越复杂,用在这里就非常不合时了。

还有网上一个笑话。追了一姑娘很多年了,那天她发我一句:If you do not leave me,I will by your side until the life end。我没看懂请过了6级的朋友翻译,他说:你要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于是我伤心欲绝,再也没联系那姑娘。后来我英语也过六级了,才知道那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如在早期,可完全直译,如果你不离开我,我将陪在你身边直到死。


第一个做英语翻译的人已经无从考证,我认为是前辈精通语言又经常往返两地,被迫学习英语,早期的英语又相对简单,多种因素让他做到的。


差不多先生


个人人生,本人是一个苗族人,身处的县为苗族自治县,自学会说话到六岁之前一直说着苗话,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汉话,最多只去过镇上,六岁之后随父母到市里打工生活,此时才知道还有人跟我们说话不一样,父母汉话也不是很流利,之后就被父母送进幼儿园,一点都不会说汉语,虽然父母已经告诉老师我不会汉语,但是老师看到我的手,还是指着说,我的指甲有点长,回去剪了。我以为是说我手脏立马跑去厕所找水,把手洗干净。第二天老师发现没剪告诉我妈妈,又告诉我,老师昨天是叫我剪指甲爱卫生。至于后来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好像是和家附近小伙伴一起玩学会的,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父母也没有逼迫我说汉语,不会说的就告诉我,在家一直用苗语讲话,所以到现在还没忘记,其他跟我类似的人几乎是不会说但听的懂,主要还是在家父母已经不跟他们说了。

所以我觉得两个国家的语言,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我一样去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并慢慢学会,甚至去把两国语言进行翻译并且应用到实际中。

希望个人经历对你有帮助


136838169


欢迎关注报刊荟萃杂志,这是一份非常有意思的杂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也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题主提问的意思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语言的翻译应该如何达成。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把一只狗子,扔到了狮子群里,狗子如何将狮子的吼叫包含的意义,用汪汪汪表达出来,传达给自己的同类。

绝大多数民族之间的语言习得都是靠媒介语教学来完成的。什么叫媒介语言?比如英语和汉语,在古代,中国和英语国家没有任何往来,但是横跨欧亚大陆的阿拉伯人和英国人、中国人都有贸易往来。那么,第一次英语的翻译,一般而言是通过阿拉伯人翻译而达成的。时间长了,中国人对英语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直接翻译的事清也就能够提上日程。


再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通过传教士。从唐朝开始,基督教就在中国有了传播,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崇道毁佛、下令灭教,殃及景教等外来宗教,从而结束了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发展的210年历史。但是,宋朝、元朝、明朝,西方传教士不断进入中国,从明朝开始,传教士已经可以影响到中国皇帝和中国的历法制定。


不过,这一时期的传教士,使用的语言要么是拉丁语、要么是法语。但是传教士的翻译,才是第一次将很多拉丁文著作,翻译成了汉语。根据历史记载,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


但是我们知道,解决英语翻译汉语根本问题的人,是19世纪欧洲第一名汉学家,入华25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神学博士,马礼勋。他翻译了第一本中文翻译圣经,和第一本中英大字典(于1823年出版)。


报刊荟萃


题主这个问题,是属于一个无法考证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可以从一些真实事例中,找到线索,进行推理,逼近真相。


中国有个大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先生。

林先生生于1852年,逝于1924年,是百年前的人物。

林先生一生共翻译了近200部外文作品,涉及法语、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希腊语等等多种语言,大多是首次介绍到中国,其中40余部世界名著。

但林先生完全不懂外语,上面说的,一门都不懂。

他是怎么翻译的呢?

当然是找人合作啦,懂外语的照着书念,翻读每一句的意思,林先生写下来。

那么,林纾是个抄写员啰?

错了,你们太小看林先生了,林先生是主创。

和他老人家合作的有仅识外语,文理半通不通的船员,有留洋镀金的学生,还有学成归国的精英,有些本身就是合格的翻译家。

那么林纾干了啥?

林先生不但知道翻译成汉语的分寸,行文练达优美,颇受读者喜爱,同时极大保留了原文的语气、情调、风格,故事贴切,人物传神,中外语境的差异能融会贯通,连各文化环境下极难互通的幽默也能Hold得住,传情表达。

信,达,雅,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许多事情,开天辟地第一次看似很难,但也禁不住人类的智慧。

比如第一次翻译英语,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群人,他们可以有各种方法开始这个事情,最终去完成这个事情。

英语和汉语是地理上相隔比较远的两种语言,也是语言学上相距比较远的语言。

有可能通过第三种,第四种甚至更多种地理上、语言学上接近一些的语言作为桥梁,最终达成理解和互译。

但无论如何,最终会回到如题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零开始沟通,怎么做?

人类的语言表达两种内容:具象的内容和抽象的内容。

具象的内容,两种语言可以通过指物互译,手语和身体语言都可以加快了解。

而从具象的内容到抽象的内容,是没有鸿沟的。

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有独特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只要开始做了,就有解决的希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共勉。


附:林纾译著不完全清单

法国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等5种

英国 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即福尔摩斯探案集一部分)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

英国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

英国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

俄国托尔斯泰《现身说法》等6种

法国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法国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九万光年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见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这真的是有很有哲学深度的问题,看完这个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再回到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猜测,因为,回答问题的没有一个人见过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

既然大家都是猜测,那么我也来猜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根本就没有语言文字,后来,慢慢的有了文字和语言,不同地方的人有了不同的语言,不过,不是所有的是都是只呆在同一个地方的,总有些人觉得,世界辣么大,想出去看看,所以,这个“第一人”就走了出去!

这个人来到了一个说英语的地方,肚子饿了,想找点吃的喝的,于是就问人家哪里有好吃的,没想到一交流,发现根本就听不懂!

虽然听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习英语的,毕竟,每个说英语的人都是从啥都不知道的婴儿开始慢慢学习英语的,等到这个人学会了英语,这个传说中的“第一人”就会翻译英语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个说英语的人,去了其它地方,学了别的英语,然后就成为了传说中的第一人......

以上,纯属猜想,若觉得有理,就点个赞,如有不足,请评论指出!


大虾英语笔记


个人观点:

N年前的某一天来自英国和中国的两个完全不同语言世界的人遇到一起,在此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来往。所以语言交流成了大问题,你听不懂我说的我也听不懂你说的。怎么交流呢?

首先是人称,英国人用手语指着自己说“I”,中国人懂了,原来“I”=“我”。同理,“他”=“He” ,“你”=“You” 。现在人称清楚了。

然后是动词,各自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用相应的动词来表达。例如:走,英国人走几步,说“walk”,这时候中国人又懂了了,“walk”=“走”。其他动词同理。

接着是各种名词,英国人指着一个苹果说“Apple”,这时候聪明的中国人秒懂,“Apple”=“苹果”。

前面几步走完了,后面就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复杂一点的情感类语言表达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然后这两个人就成了第一个翻译


boy221959718


当第一个外语达到中国时,当时的人怎么翻译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是没有答出来。

外语翻译是有非常多的路径的,不是绝对的某一种。

最早接触外国话的,主要是边民。国与国之间虽然经常打战,但是边民是有通婚的。当古代蒙古人和古代中原人结婚,他们的第一代孩子就同时学会了古代汉语和古代蒙古语。当古代满人和古代俄国人通婚,他们的孩子就同时学会了满语和俄语。

每个地方边境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会被朝廷召集,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只会说话,不会书写。朝廷再分别请对方国家的学者和自己的学者,借助这些混血儿把语言文字话化,于是就有了语言教材和字典。这些字典和教材,又会被宗教组织翻印,于是就会流向民间。

以上是第一天路径。

皇族和国外一般都会通婚,通过交换公主的形式。生下的孩子,又会同时学会两种语言,服务于国家的翻译馆,以及成为国学院的语言老师。

这是第二条路径。

然后,有些语言如阿拉伯语,因为贸易变成很多人必学的语言后。就有了一定的语言人才积累。阿拉伯语就可以作为媒介语。

通过阿拉伯语的英文教材的学习,还有会英语的阿拉伯人的翻译解释,渐渐的就有第一批人学会了英语。一部分人把学会的英语直接和汉语挂钩,写成文字,就出现了英语教材。

这是路径三。

然后,外国传教士有进入中国的需求。他们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学会了中文。进入中国后,有的人生活下来,就以母语者的方式编写英文教材和词典。这样就又扩大的英语学习者的基础。

这是路径四。

最后,通过英语,作为媒介,就有了第一批法语,西语,葡语,德语掌握者。

通过德语,又可以作为媒介语,进而学习瑞典语,瑞士德语,荷兰语,等等。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全世界的语言,在中国都能找到翻译者。


外语那点事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此之前,我也思考过这件事情,并作了以下假设。假设最开始两个语言毫不相通的成年异性结婚生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在成长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两门独立的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就可以互译了。当然,现在不是纠结于小孩的父母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而是考虑这一假设背后的原理。也就是说,学会另一种语言,其实不非一定先要懂得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暂时“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融入到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完全模仿对方,一段时间过后,自然就会用对方的语言做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交流了。也可以换个例子说明这一原理,当小孩出生时,他(她)什么语言也不会,在不断模仿大人的语言后,就可以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了,你从小模仿的是英语,自然就会英语,汉语也是如此。我认为这就是语言的有趣之处。


铸剑深蓝2049


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问,但是总忘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们是如何与外国人交流的,比如汉朝人与匈奴人谈判,谁在中间当翻译。尤其像东洋人来唐朝觐见,如何进行语言的交流,唐僧去印度过程中一路上如何与西域个诸侯国的百姓交流,跑到印度后如何与印度人进行语言交流拿到宗教教材,拿到宗教书籍后如何找人翻译为汉文,要知道东洋国和印度因地理的原因,平时是不可能有民间交流的,也就不具备通晓两国语言的人员,不像匈奴、突厥人这些,他们至少临近中原生活能学习汉语,或汉人能学习他们语言。

以此类推,及至明清时期,中国人是如何与欧洲人和海上丝绸之路上诸国进行语言交流的。虽然能找两名及两名以上翻译人员搭桥逐级翻译不同语言,但是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在说搭桥翻译多了,意思也就不准确了。。


侠客大岛主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答啊!

比如说,你一个人到一个完全听不懂语言的地方会怎么办?

肯定是先用手语啊!

当然,手语肯定和现在通用的手语不同。

但意思还是大同小异,指指点点几下,然后慢慢的积累。

小孩子出生不会讲话吧!

怎么学,一字一字的教呗。


也许第一个学习英语的人就是这么学会的吧!

然后,慢慢的积累一些词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并且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于是,传承越来越多,后面的也就越来越清楚了。


人,是很神奇的动物。

哪怕把你丢到一个完全听不懂当地语言的地方,待个几年下来,学会当地的通用语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哪怕不会说,但听懂已经没有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