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為何在紂王七年忽然變壞?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草根也談歷史


《歪歪侃封神》第326期

封神中說,紂王剛登基的時候是好的,那時在他的治理下,天下還“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但到了''紂王七年'',也就是女媧廟降香之後,便忽然變壞,從此沉迷享樂,屠戮忠良,滅絕人倫,禍害百姓,而且壞的不可收拾,最終葬送了殷商天下。

一個人忽然變壞,不可能沒有原因,那麼,紂王七年有何特殊之處?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封神中也說了,紂王七年春二月,北海忽然反了以袁福通為首的七十二路諸侯,上古,北海指渤海,在山東地界,山東,當時是東夷的地盤,而東夷,打商湯立國開始就一直跟他們過不去,其後屢經反覆,到紂王的爺爺太丁、父親帝乙,經過兩代努力,終於將他們打服,誰知服了沒幾天,又在紂王手裡造反。

東夷造反怎麼辦?帝乙的託孤大臣,殷商太師聞仲,當然是心急如焚,立刻請旨出征,親自平定東夷的叛亂去了,需要說明的是,整部封神裡,紂王最怕的就是聞仲了,怕的不是聞仲的神通,而是聞仲的身份,執掌太師,總管軍馬,而且還是老臣之首。

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紂王一見聞仲,那是嚇得一句話都不敢多說,如今聞仲一走,紂王終於鬆了一口氣,此時再看看朝中一幫大臣,他知道,到了自己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紂王到底想幹什麼?

商朝與其他王朝不同,帝王繼位,一直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兩種制度配合使用,即:哥哥傳給弟弟,弟弟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兒子的弟弟,如果不發生意外,就會這樣一直傳下去。

從上幾代看, 武丁傳給兒子祖庚,祖庚傳給弟弟祖甲,祖甲傳給兒子稟辛,稟辛傳給弟弟庚丁,庚丁傳給兒子武乙,武乙猝死,兒子太丁繼位,太丁傳給兒子帝乙,帝乙傳給兒子帝辛,帝辛就是紂王了,可這裡的問題是:

封神中也說了,紂王是帝乙的第三個兒子,他上面有叔叔箕子,還有大哥微子啟,兩人都是聞名天下的大賢,按照傳位制度,無論“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都輪不到紂王繼位,可結果呢,偏偏是紂王當上了天子,為什麼?封神中說:

“因帝乙遊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季子壽王為太子。”

紂王當上天子,表面上看是帝乙欣賞他的武力,但實際上呢?完全是商容、梅伯、趙啟這一干老臣的大力推薦,商容、梅伯、趙啟能有多老?

都是三朝老臣,尤其是商容和梅伯,歷史上真的存在,商容是殷商禮樂大臣,天下有名的清流首領,梅伯呢,太丁的弟弟,算起來還是紂王的叔爺爺,三朝司徒,因封在梅地,所以稱之為梅伯,在朝是三公,在外是諸侯,妥妥的一個說一不二的人物,這幾人加在一起,就能改變殷商的繼位規則,那麼,老臣的權勢、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已經不言而喻。

上述因素表明,紂王繼位之後,一方面有箕子、微子啟等一干人心存不服,虎視眈眈,另一方面,又受商容、梅伯等諸多老臣的鉗制,所以,他的這個大王當得很不自在,想繞開他們,就得從外姓當中培植自己的心腹,可這事兒哪有那麼容易。

紂王就想提拔一下費仲、尤渾,以他天子的權勢、地位,想提拔幾個自己信得過的人,卻只能提拔這倆人當個什麼中諫大夫,大夫,言官而已,本來就沒什麼權勢,還是個中等,僅比姜子牙這樣的江湖術士高了一級,在朝中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史書上說,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什麼意思?

文武雙全,聰明的不得了,而且為人也很自負,一個自負的人,你讓他受這種窩囊氣,他能受得了嗎?

好在紂王七年,救命的袁福通又造反了,朝中唯一害怕的老臣之首聞太師帶兵出征,聽說前方戰事並不順利,這就意味著聞太師一時半會兒還回不來,於是,紂王樂了,他樂什麼?

當年用了一雙象牙筷子,就讓箕子嘆息了半天,還憂心忡忡的說:

“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好麼,用個象牙筷子,就到處造謠說,這意味著貪念會越來越盛,最終讓天下在紂王手裡滅亡,現而今,聞太師不在身邊,已經沒有害怕的人,那麼,紂王,還能是個用付象牙筷子都要考慮別人意見的天子嗎?

於是呢 ,壓抑許久的慾望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後妲己雖然起了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逼走商容,炮烙梅伯、趙啟等,何嘗不是紂王在清除老臣的勢力,以便於鞏固自己的權威。

紂王也曾說過:“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不是老天爺讓我當大王的嗎?既然當大王是老天爺的意思,那你們這幹閒人還擋著我的道兒幹嘛,都給我起開,於是呢,紂王就忽然變壞了。

忠心耿耿的聞太師哪裡知道,紂王忽然變壞的原因居然是討厭他們這幫老臣,認為是老臣擋了他走向權力巔峰的道路,他西岐戰死之後,還冒著上不了封神臺的危險,借一陣怪風飛到朝歌,勸紂王懸崖勒馬,一心向善,可他哪裡知道,紂王都巴不得他早死,他死了人家才快活呢。

也怪不得元始天尊評價聞太師功過時,下了“可憫”兩個字的評語,認為他非常可憐,聞太師能不可憐嗎,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他要早知道這個原因,還會放棄大道,對紂王那麼忠心耿耿嗎?剩下的,也就只有心寒,一種從骨子裡滲出來的,無法遏制的心寒,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草根也談歷史


大家好!很高興能來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不是紂王變壞而是周國崛起了。

大家最熟悉也是最火熱的故事《封神演義》就是講述關於紂王變壞、周文武二王代天伐紂封神的故事。但是這個《封神演義》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是明朝時期根據民間傳說編撰出來的。

那麼距離歷史上描述紂王最近的書出自於哪呢?

是春秋時期成書的《尚書》中的《牧誓》篇: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摘自《牧誓》一段

這裡面是周武王伐紂時對商紂王的評價,大概意思是指:紂王的罪在於聽信婦人(蘇妲己)、對祭祀不嚴謹。不重用自己的親族,只重用外面來的不三不四的人,使他們對待百姓殘暴,使商邑(商的國都)奸佞橫行。

你們來看,這段對紂王的描述其實相對而言更接近於歷史上的紂王,但是你們看出來紂王有多壞了嗎?周武王對於紂王無道的指責和後面歷史上的“清君側”如出一轍,也可以說是打著大義的大旗,撿一些含糊不清的錯處進行功伐罷了。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為什麼紂王七年忽然變壞?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紂王的壞是從武王伐紂開始傳播開來,歷經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及史官的不斷加工,使得紂王的壞愈演愈烈,越來越豐滿,越來越詳細。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想怎麼說紂王都可以,反正紂王是個失敗者,是給歷代君主視為反面案例的存在,既然明君周武王都說紂王壞了,那再壞些又何妨?

周朝建立後,為了確立自己的受天地之命,宣揚自己的正義之道,無可厚非會去說紂王的壞,至於為什麼紂王七年前和七年後變化那麼大,則是因為七年前的在紂王的統領下商朝仍舊是雄霸天下,國內政局穩定,對外開疆拓土,有目共睹,無法造假;

至於七年後,則是因為商朝歷代以來都是一個征戰的國家,東夷不服打東夷、南蠻不服打南蠻、北戎不服打北戎,正因為如此,這個時候東夷部落不服(又起來反對商朝的統治),於是聞太師帶領商朝大部分士兵前去鎮壓。

此時的周國曆經三代人的努力已經崛起於商朝西部,佔據了廣大的地盤實際以對商朝的統治構成了威脅,但是為了麻痺紂王,周國一直都是對商朝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什麼好詞用什麼)。紂王上當,怎麼上當不知道,反正上當了(有說妲己嫁給紂王還是周國一力促成的不是,你懂得,此乃美人計,哈哈哈,算不算戰國時期越滅吳的前一個版本?!哈哈哈哈),最後搞得東夷難平,空耗國力,聞太師大軍被東夷拖住,此時周武王乘虛而入,一舉擒王。

(牧野之戰紂王竟然只能組織奴隸們來抵抗周武王的大軍,可想而知那時候的商都朝歌的軍事震懾力是多麼的空虛了。至於為什麼聞太師不回師,我估計是被東夷大軍拖住難以回返,再加上週武王行動迅速,也來不及反應,最後這支軍隊肯定是要麼投降要麼被滅,也許移步朝鮮的一部商人也有他們的份)。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看過路過不妨留下您的贊,多多關注我哦~謝謝!

讀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堅持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