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潤楊的紅樓筆記



對不對,錯不錯,真的很重要嗎。反正肯定沒錯的。

接下來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之中,將溥儀驅逐出京,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所以釀成了溥儀之後主動前往東北,當日本的傀儡皇帝,助紂為虐之禍。

但宋安之認為,其實馮玉祥那有這麼大的罪過呢,只能說是溥儀復辟之心不死,所以經不起誘惑,才釀成了之後的局面,如果溥儀無慾無求,認清了局面,沒有復辟的心,何必要去東北?如果溥儀真的想恢復清室,為何不靠自己,非要滿世界找支持他的軍閥或外國勢力呢?

只能說還是溥儀的復辟之心不死,而且非要想靠找軍閥或者外國勢力支持他,通過這種“抱大腿”的方式,才導致了他日後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的局面,這跟在不在紫禁城,真的沒什麼關係的。

宋安之先來說說馮玉祥為什麼要趕走溥儀,到底合法不合法。


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有這樣三條是關鍵。

一:“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之處。

二:“大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

三:“大皇帝辭位之後,遷居故宮外之新建居住之場所永居,照顧皇族之人員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監,宮女”。說明故宮只能暫居,而不能永久居住。

馮玉祥趕走溥儀其實是有跡可循,按照第三條來說,本來就說好的只是暫居故宮,並沒有說他有永遠居住的條件啊。

而且馮玉祥走的是合法程序,同時還利用當時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也就是說趕走溥儀是合法的,不只是拳頭大,有兵權,還在程序上給辦得妥妥的。

當然要說有不對的地方,肯定有,我們看看第二條,民國政府每年要撥給清室四百萬,但卻是一直拖欠,沒有給全過。

而且按理說溥儀遷出去,應該將他安排一個新居,妥善安排,結果並沒有。

所以這方面來說,馮玉祥是按照清室優待條件中,溥儀不能永居故宮的這條,並且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然後將他給轟走了。而溥儀的委屈是每年的四百萬給不齊,現在就更是安排不了新居就趕人走,所以說雙方都有錯。


當然馮玉祥為什麼要趕溥儀走呢,其實馮玉祥呢,甚至都認為辛亥革命不是徹底的革命,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條,清室這般待遇,不就是國中之國嗎。

而1917年,溥儀更是跟著張勳大搞復辟,不是很明顯的違背了清室優待條約嗎。所以馮玉祥佔據北京以後,自然是我拳頭大了,我就要幹一些我想幹的事情,將溥儀趕出了故宮。

以這個角度來看,馮玉祥是徹底了終結了清室,徹底進行到底了革命。

而且從溥儀支持並且參加張勳復辟來看,他依舊是賊心不死,妄圖恢復帝制的。

再看看溥儀當時的所作所為,溥儀為了復辟,可謂拉攏過軍閥、收買過政客、任用過客卿,結果都是失敗。這說明溥儀對恢復帝制可謂是喪心病狂,後來日本在侵略了東北,為了更好更快的將其消化掉以後,派土肥原賢二去遊說溥儀,尤其是提出偽滿洲國由溥儀來做皇帝以後,溥儀馬上答應了,都沒有想想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從溥儀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為了復辟不擇手段,哪怕與日本勾搭在一起,哪怕所謂當皇帝背後,有著巨大的陷阱。

所以說即使馮玉祥不趕溥儀走,在日本的誘惑之下,最後只不過成為是溥儀離開北京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而不是歷史上離開天津前往東北當傀儡皇帝了。

要說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宋安之認為沒錯,壓根影響不了溥儀日後要走的路。而且以溥儀後來所作所為來看,馮玉祥做還是很對的。


宋安之


1911年,大清皇帝溥儀退位,根據《皇室優待條例》規定,暫時居住在紫禁城,稍後移居頤和園。可溥儀住在紫禁城一直沒走,1924年,北京政變發生,馮玉祥領軍佔據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把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馮玉祥驅逐溥儀在當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現在來看也是對的。(馮玉祥像)

溥儀退位後的待遇和復辟。

我們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發後,民國政府給溥儀皇室的優待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溥儀的日子過得還是蠻滋潤的,在紫禁城內弄了個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裝。

1917年,張勳復辟了12天,轟然倒臺。1922年,溥儀大婚,北京的警察護衛為其護衛,儼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張作霖、吳佩孚等都贈送了厚禮,這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可是不小,滿清遺風猶在。(溥儀像)

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

1917年,打擊張勳復辟時,馮玉祥是旅長,他當時就主張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段祺瑞卻不予批准,認為馮玉祥是胡鬧。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吳佩孚的部隊和張作霖的部隊在山海關大戰,馮玉祥前往前線的途中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並監禁了大總統曹錕,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並且停戰。(鹿鍾麟像)

曹錕被監禁後,清朝皇室的遺老遺少以及保皇黨四處造謠,宣揚溥儀即將復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這促使馮玉祥下決心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馮玉祥召集北京衛戍部隊司令鹿鍾麟和北京警察總監張壁,指示他們和臨時內閣商量,儘快制定新的皇室優待條例,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內閣總理黃郛緊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重新審定了條例:

一、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另撥兩百萬元設立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斷絕溥儀等人復辟的後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鴻藻的兒子)陪同鹿鍾麟(清朝大臣鹿傳霖的兒子)來到紫禁城。為了更快的驅逐溥儀,鹿鍾麟派部隊繳械了原來駐紮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護部隊,把紫禁城的電線也切斷了,把大炮架設在景山,瞄準紫禁城。

清室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和鹿鍾麟交涉,鹿鍾麟出示了新的國務院公文——新的清室優待條例,要求溥儀簽字,並且限期3個小時搬出紫禁城。溥儀急了,連續開了兩次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先將一切物品保管起來,溥儀必須在11月5日當天離開紫禁城。當時宮內有太監470人,宮女100多人,溥儀命人每個太監發銀元10塊,宮女每人8元的遣散費用。

溥儀決定暫時遷移到得勝橋的醇王府,由鹿鍾麟、張壁、李煜瀛等護送到地點。下車後,

鹿鍾麟問道:“溥先生,你今後是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答道:“我願意從今天起就當個平民。”鹿笑著說:“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出宮後的交接和各界反響

一、紫禁城交接。根據新的優待條例,溥儀已經不是黃帝,傳國玉璽是要上交的,鹿鍾麟護送傳國玉璽轉交給國務院保管,並且組成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紫禁城的歷史文物進行清點造冊,防止遺失和損毀。由鹿鍾麟負責紫禁城的警衛工作,撤走後交由內務部負責。

1924年11月8日,馮玉祥以攝政內閣國務院的名義,通電全國說明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理由。(孫中山照)

二、贊同的聲音。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掛滿了民國的國旗,以表示慶祝。全國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贊同,孫中山更是致電馮玉祥,大加讚揚馮玉祥的這一政治舉動。(段祺瑞照片)

三、反對聲音。清朝的遺老遺少紛紛反對,段祺瑞也致電馮玉祥,贊同北京政變的做法,唯獨對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馮玉祥馬上致電段祺瑞:

“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後話。

1959年,溥儀被特赦回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時遇到了鹿鍾麟,並要求合影留念,他說還是做一個平民踏實。(鹿鍾麟、溥儀、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現彼岸


有人批判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這是一種“對人不對事”的說法,並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為藉口,認為溥儀投靠日軍當偽滿洲國皇帝情有可原,更是無稽之談。

評價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到底是對是錯,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

溥儀退位的歷史背景

溥儀退位時,其實清朝還是擁有相當實力的,革命黨人的武裝力量不足以在短時間內降之徹底擊潰,但革命黨人帶來的革命思想卻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當時全國各省紛紛宣告獨立,脫離清廷控制,讓清廷認識到了革命力量的強大。

儘管清廷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統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讓其無法招架,雙方都不具備壓倒性優勢,無法取得對另一方的徹底性擊潰,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約數”,最終協商確定大清皇帝“主動”退位,退位之後可享受如下優待條件:

1,大清皇帝尊號不廢,國家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每年撥給大清皇帝400萬兩白銀的經費(後改為400萬元新幣)。

3,大清皇帝仍可暫居宮禁,日後再移居頤和園。

4,大清皇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國家派部隊保護。

5,宮內所有工作人員(太監、宮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後不能再招太監。

6,大清皇帝的私產,仍由國家給予特別保護。

7,大清皇帝的禁衛軍收歸國家陸軍,工資待遇不變。

……

有人天真的認為,這是一種君主立憲制政體,可與英國媲美,這無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號不廢,國家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這一條就戳破了這個謊言。

2,溥儀對故宮文物的盜竊

民國政府對清朝皇室特別是溥儀個人的優待條件不可謂不豐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從不無故拖欠該支付的經費,溥儀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潤。

但溥儀當皇帝時大手大腳慣了,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所以花錢特別沒數,國家撥給他的400萬經費根本就不夠用,又不會給他隨便追加。

為了解決經費不足問題,溥儀想出了一個歪點子——盜賣故宮文物。

當時故宮裡的文物,除了少數明確是溥儀的私產外,大多數都已經屬於國家,但由於疏於管理,實際控制權還在溥儀手中。

溥儀藉助居住在故宮裡的便利條件,使用“賞賜”、“攜帶”等方式,讓皇弟溥傑、堂弟溥佳等人帶著大量珍貴文物出宮,對故宮文物實施了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盜竊活動。

被溥儀盜竊的故宮文物,數量有多少?很難精確統計。據溥傑、溥佳等後來回憶,這些文物至少能裝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數千件,價值無法估量。

抗戰勝利後,經過幾十年顛沛流離的溥儀被蘇聯逮捕,一些珍貴文物隨之流落在蘇聯,後來在烏克蘭基輔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儀流出的文物!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歷史背景

袁世凱死後,國內陷入軍閥混戰,你方鬥罷我登場,中央舞臺的主演經常換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和張作霖為首奉系軍閥的戰爭)中,馮玉祥作為直係軍閥的重要成員,突然前線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係軍閥領袖吳佩孚下令停戰,還直接監禁了屬於直係軍閥的總統曹錕。

這次政變只是無數次軍閥混戰中的一個段落,無所謂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一切都是圍繞權力的激烈爭奪,但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牽連。

馮玉祥認為清朝皇室不應該享受之前那麼好的優待條件,於是授權修改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佈廢除溥儀的皇帝號,清朝皇室遷出紫禁城,並驅逐溥儀出宮,同時下令清點和保護故宮文物,防止了珍貴文物的進一步流失。

馮玉祥為什麼要驅逐溥儀?真像有些人說的是為了搶奪故宮珍寶嗎?

非也非也。

讓我們回到幾百年前,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把蒙古人趕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號同樣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但受制於雙方力量對比,革命黨人對清廷進行了妥協,並未真正實現這個目標。

然而,滿清遺老遺少甚多,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復辟的夢想,張勳的辮子軍入京復辟,強有力證明了滿清絕不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袁世凱稱帝的舉動,也說明封建帝制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隨時可能死灰復燃。


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實際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務,徹底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至於那些說馮玉祥趕跑溥儀才導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說法,無疑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們的出發點是站在溥儀一方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924年11月5日,剛從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線,秘密返回北京的馮玉祥,掀起了一場轟動國內外的事件。

當天,馮玉祥手下的將領鹿鍾麟,帶著一對荷槍實彈的士兵進入紫禁城,嚴令住在裡面的末代皇帝溥儀、婉容夫婦,以及幾百名太監宮女,在限定時間內搬離出宮。

歷史上稱這次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的舉動為“北京事變”。當時的人們,對該事件褒貶不一。

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馮玉祥此舉,違背了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時,國民政府許諾的“清室優待條例”,是地地道道蠻橫的軍閥做派。

贊同的人則褒揚這一事件,是在廣大民眾的意識形態上,徹底剪除了帝制的“辮子”,是繼辛亥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精神革命”。

誠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結了滿清封建政權,讓溥儀退了位。但作為帝制的象徵,退位的皇帝仍然住在皇宮裡,又確實給那些心有不甘的遺老遺少,增添了幾分不該有的期許。

就拿誓死效忠清王朝的張勳來說,清帝都退位了,他和他手低下的士兵,腦袋後面仍然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雖然寄身在大總統袁世凱麾下,但他時時刻刻忘不了圖謀復辟清室。

袁死後,盤踞徐州的張勳,組建起了13省同盟,一時聲勢十分壯大。再加上一個對清廷心心念唸的“保皇黨”首領康有為,一武一文就搗鼓起了復辟帝制的鬧劇。

可見,溥儀滿清末代皇帝的頭銜,在當時軍閥混戰的背景下,還是很容易被人拿來拉大旗扯虎皮的。

以溥儀為首的舊滿清勢力,對張勳和康有為的舉動,所反應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很可惜,12歲的溥儀選擇了復辟道路。如此,就在法理上違背了“清室優待條例”。

國民政府對滿清皇室的優待,首先是建立在清帝退位的基礎上。而且條例中也規定,清帝只是暫居宮禁,日後再移居頤和園。可實際上呢,溥儀住在裡頭一直沒動過。

因而,馮玉祥驅逐溥儀的決定,在法理上也還說得過去,並不單單只是動用武力的恫嚇。

再者,站在紫禁城的角度來說,溥儀的存在,也不利於保護這座積聚明清兩朝五六百年藝術珍藏的寶庫。

溥儀和弟弟溥傑兩兄弟,曾數次將珍藏在宮中的歷代珍品偷偷夾帶出宮,其中就包括有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宮中的太監也是順手牽羊、監守自盜,把夾帶宮廷的寶物當成生財之道。等到溥儀回過神來想盤點一下宮廷藏寶時,太監乾脆一把火燒燬了儲存皇室財寶的建福宮。

可見,只要這幫人一直賴在紫禁城中,裡頭的珍貴藏品,總有一天要被他們糟蹋精光。幸虧馮玉祥及時把他們驅趕出了宮廷,才使得宮藏文物外流的渠道,被一刀斬斷。


竹山清溪澗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我們先來看看馮玉祥當時的政治地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進行到尾聲階段,直系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當時合法大總統曹錕,佔據首都北京,全面投靠奉系張作霖。也就是說,馮玉祥的政治地位名不正言不順,連個自封總統的名頭都沒有。

當年11月,馮玉祥強行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從法理上講嚴重的說不過去。1911年清帝退位時,袁世凱與清朝皇室達成了協議,允許溥義在紫禁城成立小朝廷,民國政府不得干涉其內務,每年民國政府向紫禁城提供400萬輛白銀的花哨。民國曆屆政府袁世凱、黎元洪、段其瑞都認真履行了協議。


馮玉祥在將溥儀趕出故宮的過程中手段野蠻,甚至卑劣。首先馮玉祥架起大炮對準紫禁城,揚言限定溥儀兩個小時內離宮,否則要將紫禁城夷為平地。隨後命大將鹿鍾麟率軍強行進入皇宮,在刀槍的威逼下,強行將溥儀解押出宮。

令人不齒的是,馮玉祥此舉並非所宣揚的正義行為,而是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馮玉祥所部軍閥,發跡於貧瘠之地,所部缺吃少穿,槍彈奇缺,自從進入北京城之後,所受相助廖廖,自然看上了紫禁城這塊肥肉。據民國要人曹汝霖回憶錄:自從趕走溥儀之後,進出故宮的大卡車日夜不斷,所載出宮物品不計其數。據說有一個故事:馮玉祥所部將領鹿鍾麟、張壁進入紫禁城大殿後,鹿看中了一個很大的翡翠西瓜,於是將軍帽蓋在西瓜上,臨走時,張故意提醒道:可別忘了拿走軍帽約!於是鹿連帽帶瓜抱出皇宮。孫殿英盜挖慈禧墓為千夫所指,馮將軍如此“文明”的手段自然不為人所罵。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究竟造成多大的政治後果,除了顫覆國際上對中國所僅有一點文明進步的看法外,就是將溥儀直接送到了日本人手中,成了日本侵略中國佔據東北三省的道具。

🔴創建於重慶較場口.日月光中心肯德基快餐店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兒。

1924年,溥儀十八歲,剛剛與婉容成婚,這是溥儀在皇宮居住的最後一個年頭。

按歷史說,這個時期的清朝已經不在了,因為自溥儀7歲時就由隆裕太后代簽了《退位詔書》。但是一個7歲的小孩哪裡能體會到這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朝代更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當然,這必須建立在是主動退位的基礎上,溥儀自然也享受了這個待遇。所以他雖退位十幾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宮。十一年間,他未必清楚認識自己那獨特的身份,因為早已無朝可上,無折可批。這也直接導致了領事太監和宮女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誘惑溥儀,甚至讓他早早就陽了痿。

1922年,溥儀在大婚之夜,還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該親政了……我要恢復我的祖業!”

年齡大一些後,總歸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總歸要認識到自己的血統賦予自己的責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現在不是了。哪個少年不曾夢想仗劍天涯?奈何兜裡缺錢才回家。

他想復辟,想有一番作為,不巧的是馮玉祥這時候跟來了。

1924年10月,馮玉祥讓手下鹿鍾麟帶人去故宮與溥儀談判,扔下一紙《清室優撫條例》,讓溥儀簽署,其中有一條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參與者看來,故宮是封建社會殘餘,是封建王權的象徵,但在溥儀看來,這是家。這明擺著是來砸場子的,闖我家門不說,還讓我搬鋪蓋走人?

溥儀大聲回答道“不籤”

鹿鍾麟手下只有二十多號兄弟,不夠強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鍾麟騙溥儀說“你有三個小時時間搬家,如果不照辦,景忠山的大炮就會對準皇宮開火”。溥儀不知虛實,但對革命軍多少有些心虛,所以匆匆搬出故宮。

眾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宮就成了對外開放的參觀景點。

這影響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關後,曾經對百姓進行過思想壓迫,奴化教育,心中對清政府的恐懼一直都在。但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間接促成故宮對外開放,這就改變了百姓的潛意識。

或許也就是從故宮對外開放這一天開始,才讓普通百姓認識到了什麼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買票就能看。

甚至,連皇帝回家看看,也得買票。

這個封建王權的象徵一旦失去了那層神秘性,那他在民眾心中就再也沒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說,從這天開始,即便溥儀復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會如以前一樣順從。

所以馮玉祥此舉,對革命來說,應該是大功一件。


梁宇航


1924年的北京政變,馮玉祥將將遜清皇帝溥儀從北京的紫禁城中掃地出門,算是徹底的終結了清朝的歷史。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舉動,一直以來都是遭人詬病的。而所詬病的點,無非就是兩點,其一就是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其二就是將溥儀送到了日本人手中。


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這個倒也沒錯。當年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白紙黑字的規定了民國政府每年撥款400萬供溥儀在紫禁城吃喝玩樂,而且保留了溥儀的帝號,讓溥儀得以繼續在紫禁城當他的皇帝,同時民國政府以外國元首的規格對待溥儀。但是北京政變之後,馮玉祥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例》,廢除了溥儀的一切特權,並將其趕出了北京城。

馮玉祥一手將溥儀推向日本人之手,這個也沒錯。本來溥儀待在紫禁城,時刻處在民國政府的控制之中。但是溥儀在離開紫禁城之後,前往了天津,和日本人接觸,最終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成為了偽滿洲國的皇帝。

馮玉祥在驅逐溥儀一事上,確實暴露了馮玉祥其人的品性不太讓人稱道。如果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說,馮玉祥驅逐溥儀也許是出於私心,但是在客觀上,卻是一個推動歷史進步的舉動。

清朝已經滅亡,但是在中華民國的首都,卻還有清朝的末代皇帝依舊保留著帝號生活在紫禁城,而且民國政府還得以外國元首的規格接待他。豈不是在中華民國的都城之內,還存在著一個國中之國?只要溥儀一日住在紫禁城,就相當於封建帝制依舊存在。甚至在很多百姓心中,還依舊把溥儀當作皇帝,不少人還企圖利用溥儀這個皇帝的名號進行復闢。


至於說馮玉祥把溥儀推向日本人,這個倒是真的。但是,日本人侵略中華之心已經是昭然若揭,溥儀只是個幌子而已,難道溥儀在紫禁城,日本人就不會侵略中國了嗎?一個傀儡而已,沒有那麼重要,愛新覺羅家族那麼多後裔,實在不行隨便找個人當傀儡都行。

所以說,馮玉祥驅逐溥儀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沒有想象中的嚴重。可是驅逐溥儀,確確實實讓皇帝這個職業消失在中國歷史上。


小鎮月明


在談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前,我們有必要先談談《清室優待條件》的歷史意義。



《清室優待條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力量以及清王室之間協商互相妥協的結果。《清室優待條件》挑重點有以下幾條: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雖說該條件給新興的國民政府造成了負擔,並且有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它有著重大的作用:1.國民政府繼承了清王朝的疆域以及統治地位,除漢地十八省外,包括蒙古、新疆、西藏、東北在名義上均歸國民政府統治,維護了祖國的統一。2.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政權的過渡以及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種不流血的革命,在歷史上乃至世界上,算是一個奇蹟,避免了生靈塗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馮玉祥做錯了,但他又做對了。



錯在:

1.違約,《清室優待條例》是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的,或多或少馮玉祥的做法失去了人心,尤其是清朝的遺老遺少,以及外國人都對此表示抗議。段祺瑞也對此表示譴責。

2.給了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從此溥儀死心塌地和國民政府為敵,溥儀和日本人走到了一起,這也是偽滿洲國能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中國的抗戰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對在:

1.其實是清室違約在先,在張勳的支持下,搞了復辟,自掘墳墓。張勳復辟給國民政府提了個醒,清室存在於紫禁城中,就永遠存在一個威脅,給新生的政府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所以馮玉祥驅逐溥儀,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遏制了復辟的思潮,民主共和更深入人心。

2.對於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不管有沒有驅逐溥儀,溥儀終會和中國的敵對勢力攪到一起。只要溥儀復辟的心思不死,他一定會被日本人利用,只是早晚得問題,因為最終北平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溥儀一定會被利用。

3.對於復辟皇帝的處理,馮玉祥做了國民政府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驅逐溥儀已經算是仁慈的,亡國君主要麼夾著尾巴,要麼復辟後被處死,避免留下後患,事實也證明了後面溥儀的不安分,當然這也不能怪溥儀,亡國君主想要復國,也算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應當冷靜分析,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追風202592852



是對的。馮玉祥此舉雖然破壞了革命黨和袁世凱共同遵守的《清室優待條例》,但是這個優待條例本身就是不倫不類的產物,已經是共和國了,紫禁城內還有個皇帝,實在多此一舉。

在當時情況下,民族民主思想風起雲湧,清朝皇帝不退主動皇位,一旦把革命人士逼急了,明朝皇室和崇禎皇帝就是下場,將死無葬身之地。



清末誤我中華一百多年,固步自封。人家日本明治維新幾十年後就能大敗清朝,六七十年後就能造出飛機大炮和航空母艦來侵略中國。而我們呢?NND,到抗戰爆發的時候還沒有一家像樣的兵工廠。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都是清末錯過了近代化發展機遇。這樣的清朝皇室有什麼好優待的?能活命下來應該謝天謝地了。



民國軍閥我最佩服兩個人,一個就是馮玉祥。馮將軍眼裡只有祖國和人民,誰反對祖國和人民他就反對誰,誰為人民服務他就擁護誰。

另一個就是張學良,張學良眼裡只有國家,在關鍵時刻都能服從大局,舍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為人民。


坐看東南了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並沒有錯,畢竟此時早已是民國,讓一個前朝的皇帝住在象徵著“皇權至高無上”的紫禁城中,然後讓他繼續在紫禁城做著自己的皇帝,作威作福,之後民國還得每年拿出400萬兩銀元來供養著滿清的皇族,這算怎麼回事呢?一個對中國造成如此大傷害的愛新覺羅家族,居然能在滅國後享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這再怎樣也都說不過去。



所以當時的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然後廢除掉溥儀的所有優待條件,讓他只做一個平民,這樣的做法的確沒有任何的過錯。但是馮玉祥千不該萬不該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後,給出“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這樣看似很民主的待遇。而恰恰就是這麼一個給予溥儀自由定居的待遇卻為日後的中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其實我們要知道在1911年袁世凱之所以會特別聲明“清室退位後暫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這樣條件,很大的原因就是袁世凱想將溥儀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溥儀在北京城其他別有用心之人才沒有機會可以拿他來做文章。也只有溥儀在北京城內,民國政府才能讓國內趨於穩定,畢竟只要溥儀在紫禁城,民國政府就能監控溥儀的動向,誰想見溥儀都得需民國政府的同意,誰對溥儀說什麼想幹什麼民國政府也都能知曉,所以只要溥儀在紫禁城,那些妄想復辟的人,那些想搞亂中國的列強們就永遠都不會有機會。



可惜的是袁世凱和民國政府對於溥儀這樣十分穩妥的安置方法,卻最終被馮玉祥所打破。雖然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並廢除帝號的做法並沒有錯,但是不該的是讓溥儀有了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方的權力,也就是這個待遇,最終讓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機,後溥儀在天津就被日本人給接到了東北長春,並最終讓日本人有了侵佔東北的藉口。其在日後日本也藉助溥儀的身份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並開始“名正言順”的佔領了東北,然後藉助東北的人力和武力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可以說就是這點馮玉祥做錯了。在當時即使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他也不應該讓他離開北京,馮玉祥完全可以把他安置在北京城的任何一個地方,哪怕只是一間殘破的茅房,只要不讓他離開北京,離開民國政府的眼皮底下就可以。可惜的是馮玉祥卻始終沒有想到這點,他給了溥儀看似很仁義但實則卻很愚蠢的待遇,那就是放棄對溥儀的監控,然後給予溥儀絕對的自由,他想去哪裡都行。



也就是如此最終溥儀逃離了民國政府對他的監控,他最終順利的來到了列強和遺老遺少們盤踞的天津,在這裡他為了復辟最終受了日本人的蠱惑去了東北,而日本人也藉助他開始“有名分”的佔據了東北。並且溥儀也在日本人的或誘惑或逼迫下,開始助紂為虐,他利用自己的身份,開始大量徵調東北的人力和武力,為日本人的侵華戰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也開啟了他罪惡的一生。



可以想象如果當時馮玉祥不把溥儀放出北京,而是繼續牢牢的監視著。或許日本人就不會有任何的機會能夠誘惑到溥儀,而如果真是這樣,日本人也就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能穩定住東北的局勢,也就是如此在後期的侵華戰爭中,東北那龐大的人力和資源就不會那麼輕易為日本人所用,而這樣或許我們中華民族就能少犧牲些英雄,就能少打幾年戰。可惜最終溥儀還是被日本人所誘惑,去了東北開始了助紂為虐的數十年偽滿洲國皇帝的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