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聖人果真不仁嗎?答案是否定的。天地之不仁,聖人之不仁,恰恰是一種大仁,大仁者不仁。套用老子的話就是大智若愚,大忠若奸,大巧若拙,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同理,大仁者若不仁。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仁作為人的品質來講,是有等級和層次的。孔子的眾多弟子都曾向孔子問仁,但孔子的答案卻因人而異,無一類同。孔子給樊遲的答案是“仁者愛人”,給仲弓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子貢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而給顏回的答案則是“克己復禮”。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愛人”是仁這個概念中最基本的內涵,也是最低層的要求,

樊遲是孔門弟子中的年青而資歷尚淺一族,道德修養水平還不高,說深奧了理解不了,所以讓他知道仁就愛人就行了。在儒家思想中,愛是有差別和先後順序的,先內後外,先親後疏。作為庶民和婦人,能愛自己父母家人就算是仁了,作為一般貴族和稍有修養的人就要能推己及人了,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仲弓的道德修養水平在當時比樊遲高,樊遲若為小學水平,仲弓起碼就是初中水平,所以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替別人著想,就是愛別人的一種表現,仁在其中矣。子貢是孔門弟子中“混”得比較好的,相當於今天的“達人”,故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這就側重於幫助別人,助人為樂,仁在其中矣。顏回是孔門弟子中的不二學霸,道德修養水平最高,故孔子給他的答案是“克己復禮”。“克己復禮”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能夠自覺主動地使自己的一切言行合乎禮的規範而不逾矩。因為“克己復禮”是孔子用來解釋仁的,所以具體地講,克己復禮的意思就是把愛人的理念和禮結合起來,並把這種自發的行動轉化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做到愛人而合乎禮,自覺主動而不是迫於壓力。這就是孔子晚年達到的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一種大仁大愛的境界。由於大仁重在合禮,並非小仁婦仁般地偏私,故看似不仁,故謂大仁不仁。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天地有道,人道法之。天地有四季五行,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實際世人忘了一個最重要的過程或階段,叫“中養”。所謂“中”,就是指夏秋之間,一年之半,五行屬土,其亦在後天八卦的坤位。《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夏秋之間為坤位,為四季之中,正是萬物致役而養育後代的階段。人道效法天地之道,儒家根據四季五行規律,創設了仁、禮、信、義、智五德,作為人道德修養的內容,其中萬物起於仁,故仁為五德之首,統領五德。這樣人道與天地之道並行,就形成如下搭配格局:

春天屬木,天道曰生,人道曰仁;夏天屬火,天道曰長,人道為禮;秋天屬金,天道曰收,人道重義;冬天屬水,天道曰藏,人道用智;四季之中,五行屬土,天道曰養,人道曰信。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天道不獨為春,地道不獨為生,春有生氣則秋有殺氣。惟四季更替,週而復始,天下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乃為大生。地道大生,天道則為大仁,生為仁德,生生不息乃為大仁之德也。大仁之德有生有殺,故似不仁也,故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說。

“芻狗”者,送葬祭祀用品,時用則用,時棄則棄,時焚則焚也。人之為德,不獨有仁,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德,五德俱全,人道得天。仁而無禮,秩序亂矣;仁而不義,綱常壞矣;仁而失智,禍不遠矣;仁而無信,不知其可。人獨為仁則無仁,故大仁不仁。聖人兼具五德,時仁時仁,時義則義,時禮則禮,時智則智,時信則信,不一而獨,故似為不仁,故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說。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故天地不仁,非不仁也,乃為大仁也。天地大仁,不獨為春之生也,天道輪迴,終而有始,生生不息乃為大仁也。故聖人不仁,非不仁也,乃為大仁也。大仁者不以小恩小惠而博取仁名,聖人大仁,不獨有愛人之名,愛而有道,愛而合禮,大道存焉,天下歸心乃為大仁也。若夫伯夷、叔齊,為博仁名,不惜棄國,不顧天命,雖能讓而不爭,甚至為求仁名而捨生,不過是小仁罷了,故孔子評價其曰:“求仁得仁,又何怨?”此評不高啊!

《道德經》言“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果真不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