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天人相應——人體與自然 能量

在現代醫學理念中,中醫理論中的天人相應,可以理解為一種生物環境醫學。

如此言之,談一個我自認還算起的比較合理的名字“人體自然能量交換動態平衡”。

正好現在是秋末冬初之際,用“燥”“寒”兩個字來概括最為合適。那麼人體就會出現一些體徵:皮膚乾燥甚至皸裂,口唇起皮無華,早起咽喉乾燥,不渴而欲飲,畏寒怕冷,腳冷,還有小孩冬日常見的大便乾燥等。

中醫之天人相應——人體與自然 能量

我想這些都很跟中醫天人相應有關,即之前提到的那個概念。《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類幾千年的經驗總結與勞動教訓告訴我們的,不是什麼科學不科學就可以解釋的,因為科學的不一定能救人,但經驗的更有說服力,這也是人們思想深處的認識。好了,談的有些偏,回到正題。

秋冬太陽迴歸運動,直射赤道與南半球,太陽傳到地球北半球能量減少(南半球增多),進入秋季,氣壓升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高氣爽,但是由於溫熱的能量減少,出現秋燥,那麼就是空氣中水分降低,人處在這個環境下,本人水分含量高於周圍自然環境,那麼自然就會從人體吸取水分(人體向自然流失)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甚至皸裂等徵象,寒,也一樣,一切都是能量的原因,也就是中醫“氣”。

另外,談一下小孩冬日常見的大便乾燥,人體上下之分猶如天地,秋冬之際,燥氣入肺,使肺中津液耗傷,而小孩又是稚陰稚陽之體,所以就會傾全身之力去抗擊,而人體最終津液分別吸收時是在大腸,那麼此時大腸急迫要汲取津液上傳肺部以潤肺,所以就會出現小兒秋季便幹。

最後就是推薦兩個食材——蘿蔔,羊肉。

一個應秋,添津液,潤肺補氣,

一個應冬,溫腎陽,溫暖四肢。

—— 個人水平有限,寫到這兒,還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