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完美的大都督周瑜,为何变成了嫉妒贤能的小人?

Mc毒


看历史要以正史为主,《三国演义》不过是本小说而已。小说为了突出刘备集团,就刻意打压曹操了孙权集团。鲁迅不就讲过吗“状诸葛多智近妖”。意思是把《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慧描写的像一个妖怪。历史上真正的周瑜的才略,要比诸葛亮强的太多了,整个赤壁之战从动员,到策划,到最后的决战,都是周瑜事必躬亲,一手完成的。刘备集团只不过是辅助罢了。而《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添加了许多例如“借东风”之类荒诞的成分。很可惜周瑜英年早逝,使孙权少了一大臂助,否则江东的事业可能会有更好得成就。提醒一点,周瑜的死可不是诸葛亮气死的,这又是罗贯中的杜撰,虽然很精彩!


正在学历史


周瑜没有变,是很多人听信了谣言,又不愿意查资料验证,所以生生把周瑜这个气度恢宏,谦卑有礼的英雄说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之人。

自从《三国演义》诞生以来,“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广为流传,周瑜因此也成了诸葛亮的配角,他存在的作用几乎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不知道罗贯中与周瑜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把一个英雄抹黑成狗熊,这不是公报私仇吗?据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有可能不是罗贯中,具体是谁也证明不了,估计是刘备的后代吧,不然何以不公允的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


孙刘联盟对抗曹操,这联盟可不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赢来的,故事纯属虚构。当年诸葛亮确实来到吴国作使者,劝孙权联手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可是江东朝臣除了鲁肃主张抗曹外,其他人都主张献城投降。孙权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便把在外领兵的周瑜召回朝,周瑜分析时势,陈诉利弊,认为以精兵三万之多就可取胜,孙权这才下定决心与刘备结盟。

赤壁之战,整个战略部署和计划实施都是周瑜一个来完成的,诸葛亮只不过是在一旁充当助手之职。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故事也全部是虚构出来的,为了神话诸葛亮罢了。


曹操在赤壁大败,周瑜即刻上书孙权,扣押刘备全部士兵,能收服就收服,不能收服就全部杀掉。孙刘联盟刚结成,马上就对刘备动手未免有失英明的形象,所以孙权没同意。刘备毫发无损地离开江东,这等于是放虎归山,后来占据荆州不还,孙权这才大为后悔当初妇人之仁的决定。从这件事情来看,周瑜的高瞻远瞩就是非常人可相提并论的。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霸四年,最后以鸿沟为界,二分天下。刘邦就是听了张良之计,趁项羽撤兵时趁机偷袭,这才打败项羽,夺得了天下。所谓兵不厌诈,胜者为王,周瑜与张良的计策,不都是一个道理嘛。

周瑜之死,纯粹是病死的,与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何来气死一说?在现实中,心胸狭隘之人有很多,听过被气死的有几人呢?周瑜好歹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军,激将法这样的雕虫小技怎么会不知道?别人区区几句话就能被气死,那还打什么仗,不如弃官回家卖红薯去了。


有一个成语叫三人成虎,形容一个谎言被很多人传来传去,结果也就弄假成真了。这样的事情也真是可怕,黑的也能说成白的,白的就更能说成黑的了。周瑜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多数是为了达到矛盾冲突的影视效果,不惜篡改史实,吸引观众,所以还是少看为妙。


妖娆夜话


从三国演义中看到这样一个忌贤妒能的周瑜,而从周瑜的死,也可以断定周瑜是这样的人,最少也有这种心情,罗贯中在这部中也或多或少的扮演了一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罗贯中偏象刘备,诸葛亮。至于周瑜这个人,在东吴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有相当的军事才能,这是大家共知的,但周有骄傲的成分,和庸人相比,沒什么不良后果,但是诸葛亮和周瑜都是人杰,这就难免有妒忌心里。


卢教练6


因为三国演义的中心是尊刘,为了突出蜀汉一方面的能力,所以,对于魏吴两国的名臣武将多有丑化,比如:为了突出关羽,将原本历史上孙坚斩华雄写成关羽温酒斩华雄,后面更是上演了一出三英战吕布。

同理,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吴国方面只有大都督周瑜合适,所以,周瑜在罗贯中的笔下,就从历史上记载的雅量高致,气度恢宏,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之人了。


清都漫语


三国志记载周瑜是有计谋、有思想、有风度的人,三国演义是为了追求戏剧性和艺术性进行了人物杜撰


花魔圣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被黑化,就是拜一众文人所赐,以罗贯中为代表,这些人为了捧诸葛,把一个完美的周瑜黑成了渣渣。


白露为霜65799235


性格决定人生


八字预测研究


小说剧情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