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大的元朝在中原只有幾十年,而清朝在中原卻能立足幾百年呢?

趣開業


第一個原因是元朝自從忽必烈稱帝以後,一直內鬥不斷,歷代皇帝非正常死亡的極多。元朝持續了97年,一共是九個皇帝在位,但是一前一後兩個皇帝在位時間就差不多是七十年,中間的七個皇帝才在位十二年。這樣的王朝內部管理一定是及其混亂的,根本沒有可能穩定民生。



而清朝在吸收了歷代王朝滅亡的經驗後,皇族內部秩序穩定,皇帝完全集權,下面的宗族根本沒有插手皇權爭權奪利的機會。皇權穩定,就能保證政策的連貫性,可以穩定民生。只要民生穩定,老百姓不會鬧騰的。
第二個原因是,元朝的統治者沒有起碼金融常識,習慣不斷髮行紙幣,開紙幣的不斷貶值來掠奪民間的財富。元朝成立以後,發現宋朝發行的紙幣“交子”是個好東西,只要印一張紙就能把民間的東西買上來,所以元朝統治者們一遇到沒錢就發行紙幣。他們不知道宋朝發行紙幣是要擔保和信用的。不斷的紙幣發行,讓元朝的內部的經濟及其混亂,民間經濟始終不能重建,整個國家經濟混亂。


蒙古人武力強大,但是武力不能建立經濟秩序,他們內部又沒有專門的經濟人才。蒙古人只會搶劫,不會經營,所以元朝立國不穩。但是清朝從順治起,就規定永不加賦,讓民間修養生息,穩定民間經濟秩序。這也是清朝長壽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蒙古人幾乎佔領了整個歐亞大陸,所以在元朝的時候,色目人也就是外國人和中國來往頻繁。當時歐洲正在爆發的黑死病也被這些色目人帶到了中國,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面積滅亡,這打擊了元朝統治的基礎。


最後一個原因是元朝看不起漢族的讀書人,沒有科舉制度為這些讀書人提供上升通道,所以在元朝遍地都是滿腹乾坤無處發洩的豪傑。這些人一旦遇到叛亂機會,散發的能量十分驚人。

歷朝農民起義都是先經歷流民階段,而且很難招攬到頂級人才,明末的李自成麾下都是鐵匠,馬伕當領兵大將。可是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出手就是不遜色歷朝的頂級名將和軍師參與,李善長,常遇春這些人在和平年代都是國家棟梁,亂世就是國家的掘墓人。


清朝在入關以後,一直積極吸收漢族的讀書人,搞出了漢八旗,還有用科舉制度一直吸收民間的各種人才,保證人才為國家所用,而不是在民間無所事事。


西山講歷史


敬畏之心不同,蒙古奪得天下後,感覺老子天下無敵,把漢族人民看成最低等民族,所以漢人反抗意識太強,清兵奪得天下後把中國看做一個整體,雖然也壓制漢族(因為怕漢族強大)但還是極力拉攏有本事的能人共商治國方略。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元朝時短的原因有:

第一、蒙古民族非常瞧不起漢人,所以漢化程度低,他們建立的政權是以屠殺和壓制來控制局勢的。所以導致了各地民不聊生,起義軍源源不斷,從忽必烈建立元朝起就沒停過。

第二、混亂的皇位繼承,元朝皇位的傳承更替紛繁複雜,包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叔死侄繼、侄死叔繼、祖父死孫子繼等多種類型。終元之世,可以說爭奪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內訌從未停止過,其中幾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也很快離位或被害;最動盪時期,甚至20多年間換了8個皇帝,毎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靠爭奪殊殺後產生,這樣引起了整個家族的極其不和,讓漢族的起義軍有機可趁。



第三、糟糕的社會經濟,元朝不是封建社會,而是更接近奴隸社會。元朝所處的歷史階段撐死了算半封建半奴隸社會比起幾百年前的唐朝的封建文明階段來說都是大大的落後。和宋朝人民自由的經濟商業社會更是大大的落後,至少落後幾百年的文明進程。

一個靠野蠻統治而且還自以為是、對一個擁有幾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毫無敬畏之心,雖然暫時利用其突出的優勢奪得天下,但很快滅亡也是不可避免。

清朝: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清朝的存在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算是比長久的,社會也相對穩定,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清朝這樣一個外族統治主政將近三百年。

第一、迅速的漢化,雖然滿人贏得了天下,但是漢人的千年文字,古典書籍,四書五經,都是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清朝的明智之處就在於為我所用。例如康熙,他不僅自己學習漢文化,還讓自己的皇子皇孫們都拜漢朝知名學士為老師,之後名譽全國的翰林院,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在整個統治階層都會學漢語、學漢文化,朝中大臣也以漢人居多,這樣大大減小了漢人對清兵的仇恨。


第二、皇位繼承的改革,清朝中後期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等帝是通過老皇帝的遺詔繼承皇位的。順治皇帝經歷了王公大臣的飛揚跋扈,因此在多爾袞死後,大力削減皇室宗親的權利,大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利,從此後權利真正的歸皇帝所有,選誰做後繼之君只有皇帝一人說了算。這裡少了許多爭奪殺害,大大的鞏固了皇權,減少了皇室的內耗。

第三、社會與經濟,清朝中前期幾個皇帝都是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勵精圖治把社會中不穩定因素都消滅。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多民族國家得到統一鞏固。雖然清朝後期腐敗無能,但康雍乾就一百多年了,也積累了強大的社會基礎,雖然後期衰敗,但由於國家太過於強大所以讓他們敗了那麼多年。


蕭逸45


蒙古是蒙古,元朝是元朝。

忽必烈違規奪得蒙古帝國汗位之後,事實上蒙古帝國就分裂了。忽必烈蒙古建立的以中國人為主體的元朝,在政治、軍事方面,不能號令其它蒙古汗國。

元朝強大嗎?個人以為,即便忽必烈在世鼎盛時期的元朝軍事實力,也。

有人說,元朝為中原王朝拿下了西藏和雲南,擴大了中國領土。

真是誤解了,西藏和雲南是蒙古帝國拿下,是當初蒙古為抄南宋後路,順帶拿下的,跟元朝沒關係,當時元朝還沒建立。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兩次遣兵征伐日本,聲勢很大,其實一地雞毛,損兵折將。最後順帶還把越南弄丟了。

前面說忽必烈繼承蒙古帝國大汗位不符合蒙古規矩,按照蒙古規矩,新大汗應該由蒙古貴族在和林共同推舉上位。

忽必烈

由於蒙哥汗和忽必烈徵宋時,蒙哥任命幼弟阿里不哥在蒙古監國。可惜蒙哥死於釣魚城。阿里不哥要求忽必烈回和林推選大汗,但忽必烈擔心弟弟使壞,在中原漢地由東蒙古諸王推舉上位了。但這不符合蒙古規矩,忽必烈這個大汗不被西部蒙古諸王承認,造成蒙古帝國分裂。雙方在西域蒙古征戰不斷,忽必烈也只是能擊潰他們,並不能征服西蒙古諸部。

總結起來,忽必烈元軍不如漢、唐、清鼎盛時期的軍力強大。

蒙古對中國的統治概括起來粗暴而又粗放,說粗暴元朝將人分為四等,蒙古和色目人居上等,漢人和南人居下等,上等人殺下等人賠一隻牛羊就算了事。

說粗放,蒙古人並不獨尊儒術,三教九流隨你便,人們思想是很自由的。政治管理制度一點都不精確,元朝皇帝位繼承製度還帶有遊牧部落性質,一直都很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元朝管理效率非常低下。紅巾軍起義後,元朝廷反應速度非常慢,中央軍隊跟地方行省的軍隊配合很差,使得起義之星星小火迅速燎原。

滿洲人可以說將中國政治管理制度發揮到頂峰,它用八旗制度管理滿洲人,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管理蒙古人,用內地制度管理漢人。

滿洲人的管理,既精確細緻,又鐵血殘忍。

因為不在一個時代,八旗軍跟巔峰時期的元軍相比確實不好說誰強誰弱;但從政治管理這個角度上來說,蒙古人要比滿洲人差一個數量級。


茶亭浪子


元朝很強大,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代歐洲學者普遍認為就是如此,看蒙古鐵騎踏平歐亞通道走廊就知道了。

而分析蒙古人的對外戰爭政策就可以窺見一二。

小學生背誦歷史知識常常說到,唐宋元明清,寥寥五個漢字,卻道出了中華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作為中國(有些人認為元清是異族,不是中華,姑且不論)歷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為什麼才存在幾十年就覆滅?

筆者認為:元朝只存在幾十年有以下幾點

一;蒙古軍事政策是打到哪就屠到哪,然後自己的人在那裡生根發芽,換來的當然是其他民族共同的對抗,但話說回來,封建王朝開疆拓土穩定地區還不殺人,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二;蒙古人本就是遊牧民族,他們本來就是在草原上根據季節過日子的,開疆拓土那麼大的面積了,就不僅僅像管理草原上那麼簡單了。

其開國初期,也積極拉攏漢人,但終究核心權利在他們手裡,漢化不夠的王朝怎麼管理漢人呢?中原農耕文明不是一個草原鐵騎可以完全征服的。

而反觀同為異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呢?

清朝入關之前,就開始拉攏漢人,無論是農民還是官紳,積極學習漢文化,從康熙的攘外安內(平三藩)、到雍正的勵精圖治(工作不要命)、再到乾隆的鼎盛時代(活得久),使得清朝穩穩的在中原站住了腳跟,從而立足幾百年之久。


總的來說,一個王朝存在有天時、地利、人和等等的影響因素,一個小小的水土不服就可以導致王朝徹底的覆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


有點兒歷史


滿清比起蒙古人更加懂得如何摧毀漢人的民族意識,在李自成滅明,滿清趁火打劫入關後,殘酷的剃髮易服政策從精神到身體徹底摧毀中國人的進取精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反抗就是死,明末人口還有一億多,從滿清入關到穩定政權後,中國人口不足兩千萬,可見,中國人當時為了抵抗那根醜惡無比的豬尾巴辮子是何等殘烈,滿清殘殺中國人是何等的殘酷無情,從此中國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拖根豬尾巴做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奴隸,中國人的進取精神在滿清入關後遭到徹底磨滅,加上齷齪的文字獄大肆殘殺和奴化老百姓,最終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後,滿清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後讓一個泱泱中華大國淪為世界藐視的東亞病夫劣等民族


共跳滴水線子


最關鍵的是清朝對儒家的拉攏,從進關開始就著手了,它不記前賢,只要順從就給官做。這樣首先就抓住了替其宣傳.穩住百姓的最主要的喉舌(話語權)。其次是,清是從李自成手中奪得的政權,之前並沒有與明政府和廣大漢民族發生衝突和積累太多仇恨.儘管進關後也有殺戮,但畢竟其是間接獲得的政權對其穩固政權起了作用。當然由於抓住了儒家清對基層民眾的管理也不象蒙元那樣幾乎村村派人.戶戶監督.欺壓平民.長期暗伏民恨,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由於以上幾點在儒的幫捧之下民眾被徹底麻醉,與元的最後命運相反,到其滅亡時就出現了魯迅筆下的遺老遺少…,民間到解放後還見有頑固者留著豬尾小辮…他們完全忘記了其祖宗曾是反清.反剃頭留辮子的,可見精神上的統治.思想陣地的佔領多麼的重要!


崑崙139100429


古人說:胡無百年運。

蒙古民族沒有充分融入到漢民族文化圈,他們入駐中原,甚至能做出“毀耕放牧”的舉動,與漢民放幾千多年的農耕文明格格不入,導致很快敗走。

滿清不同,他們充分接受了漢文化,除了髮飾和衣服,其它均是被漢族同化了的,清朝後期的名字你就可以看來了,他們還使用朱元璋發明的,按資排輩取名的規則,這是除了漢族,其它任何一個民族絕無僅有的舉措。

胡人人少,要想長期入駐中原,要麼接受被同化,要麼不接受自己走,這是中華文化的力量。

所以說,我們中華民族最強盛不衰的東西,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不是軍事,而是文化,文化不滅,中華民族會淵源流長,繼續屹立於世界之林。


情感唯美式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遊牧而生,經過多年的征戰,變成以征服掠奪為主的軍事集團。戰鬥力特別強,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而中原地域只是帝國的一部分。

它的統治完全建立在暴力之上。它把人民分為四等,一等人為蒙古人,二等人為色目人(被征服的眼睛疃孔是藍.黃.灰等色的人),三等人為北方漢人,四等人為南方漢人。上等人剝削壓榨下等人,甚至殺死下等人,只需要賠償幾頭牲口。這樣就造成了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它一度毀耕放牧,殺戮大姓民眾,戰爭時對抵抗者屠城,極端殘暴,使中原人口銳減幾千萬,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只有軍力的強大,其他方面盡皆野蠻落後的征服者,在中原農耕先進文明的環境裡,迅速腐敗墮落。在世界上其他被征服的地域也有類似的情形。

它侮辱被征服者的文化,作踐先進文化的傳承者知識分子,根本認識不到他們的價值,社會地位甚至排在娼優之下。

凡此種種就像堆積的乾柴,一經點燃,迅速變成燎原烈火,燒塌了元朝的統治大廈。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在關外與漢人長期雜處,融合程度較高,比如努爾哈赤早年就在明朝鎮邊的李將軍身邊“工作",薰陶之下,仰慕並心理認同漢人文化。

清朝是從李自成手裡得的天下,與明朝的子民結怨不深,且善待厚葬明朝的崇禎皇帝,以及殉難的貴族,部分地避免了直接奪天下造成的大量血海深仇。

清朝是金朝的後人,開始叫後金,充分吸取了祖先的經驗和教訓。更加汲取的是元朝的教訓,並進行了深刻的檢討反思。

重用漢人,比如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降將。

入關以後,康熙親自去拜孔廟,乾隆去得更多。逐漸得到了居於主流思想意識的儒家知識分子的認同。重用了大量漢臣,以漢治漢。

除了頭型服飾等少數習俗,其他的很快漢化了。

從遊牧迅速地轉化接受農耕文化,皇帝親自勸農。

提倡漢滿蒙回藏大團結,民族平等,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尤其是清朝後期,滿人腐化,是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大批漢臣才又續命幾十載的。

同樣是異族入主中原,壽數差距如此之大,關鍵在於能否接受先進文化,兼收幷蓄,共存共榮,與時俱進。


孟享易理


從漢化程度來分析,如果以100分為標準的話,元朝大概只漢化了50分,清朝漢化了不止90分。元朝在開國之初雖然也是重用漢人,但僅是用而已,其執行的政策少有以漢化為主的,甚至把漢人歸為三等至四等,政治上主要是依靠本族蒙古人,所以可以看到好幾個叫伯彥的宰相,經濟上的主要依靠色目人來協助他們,元朝所實行的政策你很難看到漢人的身影。清朝則不一樣,從努爾哈赤開始就一直重用漢臣,學習漢人的先進技術,延續了漢人的很多制度,包括小農經濟思想和專制制度都在清朝達到了頂峰,以至於到晚清,支撐清朝不倒的是依靠所謂的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漢族人。

對待漢人的政策不同,使得元朝統計中原數十年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清朝缺少以漢制漢,用熟悉漢人制度人來管理漢人,方式很有效,使得其能立足中原幾百年。

拋磚引玉,大家有其他想法也可以一起討論,新人歡迎關注,謝謝。


史舞前列


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想回答清楚卻很難。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國祚九十七年。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只看時間長短,一目瞭然,比如清朝,僅僅康雍乾三代人就已經134年。問題就在兩家的統治制度和民族政策。

元朝,蒙哥死後,忽必烈經過一番汗位之爭後,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所以歷史學者認同此時就是元朝的起始。元朝統治者接受漢儒建議,明確提出了“附會漢法”,“參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導思想,但進行民族分治,在政治待遇或法律平等上,建立“四等人制”。比如蒙古人打死漢人,只需付家屬喪葬費即可。而漢人打死蒙古人就必須死刑。清末史官屠寄提出的劃分方法:第一等蒙古人為元朝的“國族”,蒙古統治者稱之為“自家骨肉”。第二等為色目人。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被劃入色目人。第三等漢人(又稱漢兒),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人,及最晚為蒙古征服的四川漢族。高麗人也屬於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稱蠻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後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元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漢人﹑南人絕大部分都是原宋朝的漢族。既保護了各民族的生活原貌,又讓國家一統,間接的增加各民族凝聚感。建立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務。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設立行省制度。在經濟上,大力推廣種植棉花,使江南地區的紡織業一時興盛。在文化上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比如馬克·波羅在元朝任比較重要職位。

清朝,(清朝的統治制度太多,我就只能濃縮一下)區區幾十萬旗人,竟能統治幾億人,這都歸功明朝的政、軍精英集團集體墮落,毫無民族氣節,所謂“煌煌大清”,就是在無數太過聰明的漢人精英的互相掣肘中,一次次化險為夷,苟延殘喘了二百六十七年。康乾時期,雖史稱盛世,但近幾年權威學者早已不將其列入盛世當中,為什麼呢?因為康乾時期,只是國庫充盈,疆土遼闊,人口居多,對於漢人子弟來說卻是毀滅性的,清廷控制當時讀書人文化,大肆興文字獄,許多傳統書籍文化皆毀於清廷統治者,在那個時期,漢人百姓更向行屍走肉,在這個時期,英國有來使,見清朝百姓枯瘦如柴,對於英國使用過的茶葉,他們爭相搶,煮水泡百姓思想空洞,毫無生氣,在這樣一個黑暗且嚴重的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縱向來看,這個王朝卻是不能稱之為盛世。

元朝的統治階級認為華、夷並非固定不變,如果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蒙古統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而清朝的統治階級則奴神州之軀,亡中華之魂,斷華夏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