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勾”是米芾独创的笔法吗?

千千千里马


米芾学习书法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突破秘诀是“集古字”,说他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


《兰亭序》中的“殊”

他学古人的重要方法是“拿来主义”。

一、取其形,形成自己的符号。最典型的是“蟹爪钩”,最早出现在《兰亭序》,智永《千字文》也有,但老米用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导致后人以为是他的首创。



智永《千字文》中的“学”

二、增损改造。米芾有首打油诗: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敢窃议,赠骨突。骨突即“爆粟子”。

他学颜改造其肉多的特点,学褚改造其笔画偏细、骨多肉少的特点。

米芾《参政帖》中的“学”

三、遗貌取神。体现在他中年后学二王的作品中,这是一种难度极大,也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支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蟹爪钩”不是米芾的独创笔法,这种笔法源于汉隶,又经过王羲之、王献之的发扬光大,最后米芾成了“蟹爪钩”集大成者。


1、“蟹爪钩”源于汉隶

汉隶的竖钩,出钩以前通过横向运动,蓄势铺毫,竖笔的末尾,往往向左平推,状如螃蟹横行的爪子,这种笔法就是最早的“蟹爪钩”,如下图《汉 · 华山庙碑》“事”字:

这种笔法在汉隶当中特别常见,又如下图《汉 · 乙瑛碑》“于”字: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这种笔法应用于行草书中,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寺”字,如下图:

《晋 · 王献之 · 鄱阳归乡帖》中的“东”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写法,非常精彩,如下图:


王羲之、王献之之后,仍然有很多人使用这一笔法,例如《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中的“来”字,见下图:


又如《唐 · 李邕 · 云麾将军碑》中的“木”字,《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中的“寺”字,见下图:



3、米芾是“蟹爪钩”集大成者,这一笔法的应用炉火纯青,时见妙笔:

如下图《宋 · 米芾 · 蜀素帖》中“射”字:

又如《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浮”字:

再如《宋 · 米芾 · 穰侯出关诗帖》中“来”字:


结论:

综上分析,虽然米芾是“蟹爪钩”集大成者,他的行草书中“蟹爪钩”也写得很精彩,但他不是这一笔法的创立者,只是继承与发扬了前人的笔法而已。


更多书法技巧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蟹爪钩的原创者是王羲之,再《兰亭序》见于“游”字,而真正把蟹爪钩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则唯有米芾米癫。

米芾在三十八岁创作的《苕溪诗卷》中就大量引用了“蟹爪钩”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点画造型或技法,而且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米芾对书法技法的运用自如的水平和驾驭能力。

米芾“蟹爪钩”的经典 用笔方法是逆锋入笔写竖画,竖画末尾稍作停顿, 缓缓回锋向左平推,然后稍疾向上勾出。如《苕溪诗卷》中的“采”。米芾在他的作品对蟹爪钩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是因势生形的巧妙利用,整体形态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字中有多种变化甚至还有反用的,借用到其它点画中的,如“赓”字左部的撇画。

典型的“蟹爪钩”造型

化用蟹爪钩的变化形式。

反用蟹爪钩的两种形式。

从中不能看出米芾是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米芾的化古为我的能力非凡庸能比。不过这种点画造型虽然能够使得我们的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但不可滥用。用的巧妙可以为作品增色,运用不当可能过犹不及,使得书法作品入俗气之门。所以 ,现代书法亦或现代书法家几乎不采取这一技法。亦或许是因为这一特色造型太过于独树一帜了吧。再者就是可能“蟹爪钩”并不是一个意义上书法点画之内的造型,有画蛇添足之嫌,虽然如此,但在米芾的书法中的确被运用或者说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翰墨书道


什么是“鹰爪钩”?

“鹰爪钩”是书法中行书里面一种独特的钩法,它和楷书里的钩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楷书的钩画直接向前或者向上钩出去就可以了,而“鹰爪钩”则是先向前再向上钩出,其形状类似于“鹰爪”,故得名“鹰爪钩”。

在行书书体中,写“鹰爪钩”最著名的书法家就是北宋的米芾,实际上“鹰爪钩”这一名词也是来自于米芾的书法,这种写法也是由于米芾的行书而出名,我们看米芾的行书,尤其是它的行书代表作品《蜀素帖》,有很多的钩花都是“鹰爪钩”的写法。



米芾《蜀素帖》种的“鹰爪钩”

“鹰爪钩”成为米芾行书的一个标志性的笔画,很多的书法老师在书法家学的过程中还会故意的去强调和夸张这个笔画,以写出更加浓厚的米芾行书的味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笔画?

“鹰爪钩”的出现并非有书法家刻意为之,而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发现最早出现“鹰爪钩”的地方,一般钩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写完钩画,接下来还要写其它笔画,如果书写的速度够快,够连贯,就能自然的写出这种笔画来。




这个笔法是米芾独创的吗?

其实在米芾之前,很多书法家也会写“鹰爪钩”,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智永草书千字文里都有“鹰爪钩”的写法,但是当时的这种写法并不是很普遍,只是零零散散在个别的钩画中出现。


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笔画并非米芾所独创,是由前人先书写出来,米芾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并把这种笔画进行了普遍化,成为了自己的特色。


不二斋


不叫创造 实属无奈 米芾追求晋人速度 深知快速而精美才是王道 然效果并不算太好 如珊瑚帖 留简等帖 与晋人相比 速度 精准度 韧性和质感不足 线条飘浮 神彩暗淡 不得已 以强力改善点画品质 甚至改变字形结构 调整行气和章法 加之米芾好形状各异的石头 以异石形态为创作原型 执笔受生理局限 自然生成蟹爪状 也是米芾一直研究二王未果 不得已以刷字自居的借口 晚年才理性发现 一直被自己嘲讽的苏轼 才更加理解二王 遂从中吸取养分 书风更加沉稳凝炼 如贺铸帖 字形倚侧多变 左冲右突 却又坚若磐石 布局活泼生动 鱼贯而下 虽无二王精致 快捷而俊朗的风神 整体画面却更和谐舒服 体现另一种精神风貌 除了书写应用功能 其更顷向于艺术情趣的表现 在二王失传的绝境中另辟蹊径 他的书法观 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米芾晚年大骂王羲之 葡萄酸甜 米芾自知






OOOOOOOOOOOOOOO纯白


上为米芾字

这种独特的钩并非米芾所创,当然也并非王羲之所创。

最早可以追溯到隶书中,有推钩的写法。这种“推钩”在汉隶碑中比较常见,行草书方笔系统就是从隶书中演变过来的,所以王羲之在此基础上加以熔炼,成为了现在的这种钩。

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的钩也有平出不挑的,下例。

小日本嵯峨天皇


这种钩也不单王羲之用,褚遂良虞世南也用,所以小日本也学到了。

在部分魏碑中,也能见到这种钩。

这几种钩在笔法上都各有小异,但是路数一样。

有些提笔,有些不提,有些中锋,有些中侧,有些推笔,有些拖笔,有些断,有些不断。

这些都是个人习惯,无伤大雅。

最主要的是形好看,所以笔法才开始丰富起来。


梁宇航



结果,一位网友说:《兰亭序》假的,因为《兰亭序》里有“蟹爪勾”这种笔法,这种笔法是隋唐时代的笔法,王羲之时代没有,所以,《兰亭序》是假的。


我说,就凭你说“蟹爪勾”一个笔法,就说《兰亭序》是假的?你也太自作多情了吧?如果说智永《千字文》中有“蟹爪勾”,那么,智永的“蟹爪勾”从何而来?


我说,“蟹爪勾”就是一种说法,最早是说米芾的勾法特点,后来又追溯到智永和王羲之。


那么,到底“蟹爪勾”算不算米芾的“创造”?

这里,我们说说书法自发和书法自觉意识的问题。


实际上,蟹爪勾叫不叫蟹爪勾,从用笔来说,就是一个平勾法,这种勾法在隶书里面是非常多见的,我们无论在哪一个隶书字帖里面,都很容易找到90度直角的这种勾法。


所以,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出现“平勾”写法,一点不意外。


只不过,在王羲之书法里面,这种平勾法,已经不是隶书体系的写法,而是行书的写法了而已。

如果否定王羲之有这种写法,那么智永为什么会有呢?


所以,我们说在王羲之的书法里,确实已经有平勾法,也就是“蟹爪勾”了。智永也延续了这种写法。


但是,王羲之和智永的平勾法,应该还处于自发时期。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写,就是“蟹爪勾”了。

所以,在唐代也没有“蟹爪勾”这种说法。但是,不等于没有“平勾”这种写法。

除了《兰亭序》,唐代《圣教序》里面的这种平勾法也很多啊,怎么没有出现一个“蟹爪勾”的说法?



所以,“蟹爪勾”是一个名,就是一种说法,“蟹爪勾”的实际笔法就是一种平勾法。

书法是感情的抒发,所以,有不同的平勾法,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宋代的米芾是一个任性的书法家,他个性无拘无束,可是偏偏在书法上又有严格按照古人的笔法习惯,几乎到了无一笔无来处的地步。


但是,我们看,米芾的“平勾”有比王羲之智永的变化要丰富得多。

所以,米芾才是真正发现平勾表现力的书法家,所以,他才更善于运用平勾这种写法,变化出很多很意味的勾法。后人,一眼就看出了他的这个特点,就把米芾的这种勾法叫做“蟹爪勾”。我想,这应该是“蟹爪勾”真正的来源。


至于,我们追溯这种勾法王羲之也有,这就有一定的形而上学的看法了。

书法学习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学出一定的新意,这需要发现的眼光。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千万不要以为没有发现的可能。

任何一个书法家的字帖里面充满发现的可能。有发现就会有创新。


从平勾到“蟹爪勾”米芾不是原原本本的照抄照搬,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们不能忘记米芾书法自觉的创新价值。

不过,米芾的勾法,也有把“平勾”分为“平拖勾”和“蟹爪勾”的。例如上图的“水”字的勾法,有人归为“平拖勾”,我们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记住,艺术有法也无法,“名”是次要的,“实”是主要的。

例如,上图那个“寺”字的勾法又与“蟹爪勾”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又该取个什么新名词呢?

以上千里马人看法,欢迎你对“蟹爪勾”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也欢迎你的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首先,从汉字起源看,在早期文字中,并没有勾这种笔画。在大篆中仅仅有向左弯曲的圆弧状笔画,这也许是最早的类似于勾的。在汉字隶化时为求字形的方正平稳开始有了勾,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勾与所谓的蝎抓勾极为接近了,东晋王羲之十七帖的得字已与后来米黼广泛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兰亭序中殊字也很典型。其实蝎抓勾最初只不过是为了求得笔画之间的呼应,气息的连贯自然带出的一种效果,隶书中已有雏形,王羲之书法中偶尔出现比较典型的蝎抓勾,但在我看来,王羲之书法中出现的蝎抓勾,是无意识而为之,到宋米黼,将这种笔画广泛使用,是他发现了在王羲之书法中偶现的这种笔法独特的美,与自己的风樯阵马的书风结合起来,正能彰显个性,也就是说,有意识的追求这种笔法,广泛使用这种笔法的,也许米黼应算第一人。








肖建4706


蟹爪钩这一用笔方法,在王羲之的手札当中能见到几个,直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楷书部分,这种笔法才大量出现,颜真卿的行书中也有这样的笔法。

米芾学书自称为集古字,学习过颜真卿也学习过二王。而米芾对二王理解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蟹爪钩这种笔法在米芾的手下,发展成为常态。

以至于与我们现在一提起蟹爪钩就会想起米芾,其实早在二王、智永和颜真卿的笔下早就出现了。


金城八十二客


“蟹爪钩”不是米芾独创的笔法。类似这样的笔法问题,很多答案都能在魏碑(楷书)那里面找到。比如,欧楷的横、竖、折、钩等写法,很多人觉得非常难写,其实,如果练过或者读过很多魏碑之后,就会恍然大悟!

所以,学书法,一定要博览群帖,不能固执的坚持所谓专工一个帖,只有放宽视野,读的多懂得多,茅塞顿开。必须时刻想着缺啥补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