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分享】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2)

【编辑分享】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2)

一、分号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形式是“;” 。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示例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示例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2.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示例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示例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示例3: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示例4: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3.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示例: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二、冒号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形式是“:” 。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2:她高兴地说:“ 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表示总结上文。

示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示例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示例1:广平先生:……
示例2:同志们、朋友们:……

5.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示例: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引号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形式有双引号 “ “” ”和单引号“ ‘’ ”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

1.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干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2.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示例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示例2: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示例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示例:他问:“老师,‘ 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5.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示例: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

6.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

示例1:“ 5· 12”汶川大地震
示例2:“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示例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四、括号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主要形式是圆括号“()”,其他形式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等。

1.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圆括号:

①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示例1: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示例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热烈鼓掌)

②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示例3: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
示例4: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③标示序次语。

示例5: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示例6: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④标示引语的出处。

示例7: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⑤标示汉语拼音注音。

示例8:“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2.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时,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

示例1:[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示例2:〔唐〕杜甫著

3.报刊标示电讯、报道的开头,可用方头括号。

示例:【新华社南京消息】

4.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可用六角括号。

示例:国发〔2011〕3号文件

5.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可用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

示例1:〔奇观〕奇伟的景象。
示例2:【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

6.除科技书刊中的数学、逻辑公式外,所有括号(特别是同一形式的括号)应尽量避免套用。必须套用括号时,宜采用不同的括号形式配合使用。

示例:〔茸(róng)毛〕很细很细的毛。

五、破折号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形式是“——”。

1.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两者的区别是:破折号用于表示比较重要的解释说明,这种补充是正文的一部分,可与前后文连读;而括号表示比较一般的解释说明,只是注释而非正文,可不与前后文连读)。

示例1: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示例2: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2.标示插入语(也可用逗号)。

示例: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3.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也可用冒号)。

示例1:坚强,纯洁,严于律已,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示例2:画家开始娓娓道来——
数年前的一个寒冬,……

4.标示话题的转换。

示例:“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5.标示声音的延长。

示例:“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6.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示例1:“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示例2:“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7.标示引出对话。

示例:——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
——当然想了!

8.标示事项列举分承。

示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9.用于副标题之前。

示例:飞向太平洋
——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10.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示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示例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
示例3:很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我看大可不必。(方胜,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用彩绸等制作,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成。 ——编者注)

【编辑分享】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