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抑鬱後,周圍人還不知的痛苦

當人抑鬱後,周圍人還不知的痛苦

1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失望。

9月4日,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孩不顧其他人勸阻,還是毅然決然地從峨眉山金頂跳下,當場身亡。

旁邊遊客一遍遍地勸她,「快回來」、「聽聽我們的話」、「你還有爸爸媽媽」,但是她還是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

自殺之前,她留下了一封遺書,坦誠地說自己有抑鬱症,遺書裡她寫出了自己的崩潰和無奈:

女孩在遺書中稱自己得了抑鬱症。「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脆弱,想不開。我想說不是的,我從來不是個脆弱的人」。

女孩還呼籲,「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抑鬱症這個群體吧」。

這個女孩對這個世界並沒有任何惡意,只是這個世界讓她太失望了。

有些網友留言說到:

“死的勇氣都有了活的勇氣都沒有嗎?”

“還是我們小的時候比較好,天天盼著什麼時候有肉吃,哪有什麼抑鬱?”

“你就是太脆弱了!”

想想你的爸媽和你身上的責任,有什麼大不了的,睡一覺就好了啊。”

這些聲音不但出現在她死後,相信生前也聽到過不少。

在遺書裡看出,女孩的遺願之一是希望大家關注抑鬱症群體,給他們多一點關心。他們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是責備。

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評價什麼「死的勇氣都有了活的勇氣都沒有嗎」這種話。

你不是當事人,你也並不瞭解抑鬱症,你不知道別人正在經歷什麼,這個病有多麼的痛苦。

2

一位在高中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在網上寫下了他的經歷:

“我深知父母的關心是有多麼的重要,知道今天我已成家立業,再次回憶起那段歲月,仍心有餘悸。

高中時,因為學業壓力,加上對縣城高中環境的不適應,生性內向的我,在學校裡我幾乎沒有朋友,學業壓力的步步緊逼,枯燥高壓的生活,使抑鬱症像魔鬼一樣的纏上了我。

持續的情緒低落,整宿的失眠,幾乎快要摧毀了我,沒有一個人能體會那種折磨,也沒有一個人能給予自己幫助,更令我傷心的是,在父母眼裡,我的不愛說話,愛發脾氣,整天愁眉苦臉,被他們當做了不開心,從來沒有加以關心。”

其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留言表示自己也經歷過:

抑鬱症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家庭不重視,偏偏不相信,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壓力大了點而已。

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通病:當今的許多父母,沒有抑鬱症的直觀概念,也沒有意識到抑鬱症有多可怕。

父母們往往以自己的心態看世間,得出自己的孩子太過矯情這個結論,更有些家長,覺得都是自己從小慣的。

殊不知,一念錯一生錯。

微博上有一段視頻,關於一個韓國的20歲抑鬱症患者的自白:

這個病和其他病也一樣,有時也是需要專家的幫助,抑鬱情緒是很難靠自己排解消化就達到康復的。抑鬱時的情緒就像心靈的感冒,輕易把人擊垮。

3

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呢?

知乎上有人說,在知道自己得抑鬱症的那一刻,都高興得哭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怎麼會高興得哭了?

其實,在她心裡,確診抑鬱症這件事就像是一個出口,終於有人懂得她是真的得病了,而不是想太多。

還記得前段時間在華山,那個走到棧道中間就突然解開了安全繩,縱身跳下山崖的那位男性遊客嗎?

還記得去年7月林肯公園主唱在家中自殺身亡嗎?

他們的死都是和「抑鬱症」有關。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位男性遊客生前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會如此絕望。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那個林肯公園主唱生前幾天也在和家人合照,笑得很開心。

就像這張照片上的女孩子,無論是神情黯淡還是化著精緻的妝,她的心裡卻只想自殺。

就像這張照片的大男孩,明明很健康很陽光,卻過了沒多久就自己在電腦上查閱如何自殺;

就像照片裡這個擁有最天真無邪笑臉的女孩,明明前一晚還和爸爸玩得很開心,現在卻在醫院經受折磨。

所以,你永遠不知道那些臉上笑著的抑鬱症患者,內心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到最後,他們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對他的病給予偏見和無視的人,有意或無意地都成了所謂的「幫兇」。

當人抑鬱後,周圍人還不知的痛苦

很多人以為,抑鬱症是因為外界的原因引起的,但其實,引起抑鬱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抑鬱,但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殺手」。

很多人,在孩童時期,就是被父母「殺」死的。

知乎上有個帖子「有多少抑鬱是父母導致的」,參與的人非常多,其中點贊很高的一個回答是:

是的,對於很多人來說,跟父母的每次對話,都是加重抑鬱情緒最重要的原因。

每次一點點小事,都會聽到「這都做不好」「你是不是眼瞎」。

每次遇到家庭作業不會的時候,問他們,他們會說,「你自己不會動腦子嗎?」,後來不敢問了,作業老是做不好,又會被罵「你是死人啊,長嘴是幹什麼的,不會問啊」

……

每一句話,每一次溝通,都在無形裡一刀刀割掉每個孩子最後的自尊。

還有一部分很難得知道自己抑鬱想要尋求幫助的人,在每次尋求幫助後都被冷冷拒絕和不當回事中,慢慢地更加絕望。

很多人對抑鬱症的定義就是普通的「不開心」「矯情」「你想太多了」「怎麼就你這麼多事兒」;

很多人也覺得抑鬱症也很好治療:「出去散散心就好了」「你不要想那些不開心的事,多想想開心的」「你去發洩發洩就好了」。

其實患有抑鬱症的人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們需要的只要一句很簡單的話「我懂」,或者一個擁抱就好,他們要的是真正的對這個病的理解、寬容和共情。

許多家長覺得,學生有什麼可抑鬱的,好好把學上好就夠了,哪有那麼多事可操心,在孩子表現出一些反常行為後,通常也只會覺得孩子可能只是心情不太好,或者生病了,對孩子得抑鬱症的事實,視而不見。

但實際上,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過渡期,人際壓力和學習壓力增大,孩子心理容易產生波動,尤其是初三和高三階段,升學壓力劇增,孩子敏感脆弱的內心極易出問題,抑鬱症在此時趁虛而入,很可能成為孩子學習和生活的第一殺手。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8-16歲中小學生中,抑鬱的檢出率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鬱發病率都要高。

有不少抑鬱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樓的那一天,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孩子已經抑鬱了那麼久。

原來我的孩子一直在對我發出求助的信號,可是我一直試圖在用一種理論的方法去對待他,而不是真正地用情感的部分去回應。

家長們,請在悲劇發生前就用心聆聽孩子,否則當釀成悲劇時,可就追悔莫及。

當人抑鬱後,周圍人還不知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