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新農微視野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古人根據生活的經驗,留下的智慧,句子簡短,但內容飽滿,有時三五個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態,又因為句子押韻,便於傳播,一直廣泛的在農村流傳,可總有例外,例如“出門千里不拿針”直切主題,既不押韻,也看不出包含了什麼道理,怎麼就能成為俗語傳承下來呢?

【古人對出門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歸”(七:柴米油鹽醬醋茶,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一些老話俗語,來強調出門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門還挑日子,決定哪天出發,家裡的女人總會再三囑咐,雨天帶傘,晴天帶帽,路上的乾糧水準夠。

【可怎麼有出門千里不拿針的說法呢?】關鍵就在“出門千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千里不過是動車2-3個小時,快的很,沒覺得有多遠,可對於古人來說,千里就是非常遠了,最好的馬日行不過千里,而對於普通人來說,走千里,等於是長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沒出三步就有村莊,可能十里八里都沒見一個人,這樣的環境下,有些東西就不能帶了,例如針。

為什麼不帶針呢?這就有好幾種說法

1)出遠門,不痛不癢的東西不帶

出遠門,穿的衣服肯定是專門選過的,不至於破破爛爛,這針肯定是用不上,帶著針就是多餘了,而且針比較鋒利,長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還會扎住自己,所以為了方便,類似針這種不痛不癢的東西,就不要帶了。

2)父母在不遠游,家有嬌妻捨不得

針是用來幹嘛的?自然是縫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爛,帶上針,意味著長時間不回來了,這不帶針,就是一種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歸家,有道是“父母在不遠游”,不陪伴在父母身邊視為不孝。家裡要是有嬌妻,也會難以忍受長期的分開。

3)大男人志在四方,針線活是女人乾的事,出門在外,當以事業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內,出遠門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帶針,是會被同行的人笑話的,有道是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應該會針線活,帶著針算哪門子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頂天立地,不要像個會針線活的女人一樣婆婆媽媽,所以不應該是帶針,而應該是帶著盔甲。

總結: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遠門,也沒見誰帶著針線的,特別是男的,雖然有行李箱,但也不會準備針線,就算衣服破了,也不會去縫上,有那個大男人帶針線的,下面舉手,看看多嗎?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答: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購物也方便了,足不出戶就可以網購,買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所以有什麼東西壞了的話修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直接換了一個新的,簡單粗暴,衣服更是如此,想必現在“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會縫衣服就已經很少見了,至少我身邊好多人都已經不會縫衣服了,破了舊了就扔了換新的了。

可是在古時候可不是這樣的,那時候的條件你想一下,還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那時候會縫補衣服是一項基本的技能,針線更是作為一個家裡的常備物品,那麼為什麼會有“出門千里不拿針”這麼一說呢?

單單由字面意思十分好理解,就是出門千里以上,也就是出遠門不要拿針的意思,如此看來的確讓人想不通為何?但是說是俗語,有的它是有別的象徵的意思的,這句俗語其實就有,這裡的針線並不單純指的是針線,而是那些細小無關緊要的東西不要多拿,拿了的話即是給自己增加了負擔,古時候交通沒那麼發達,東西多了負擔自然更大,而且細小的東西也是容易丟卻不好找,所以權衡利弊還是拿主要的放棄次要的。


“出門千里不拿針”的意思大家是否瞭解了呢?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出門在外將要遠行之時,它所表達的道理還蘊含著生活的智慧,人生選擇太多誘惑也太多,我們精力有限不能夠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我們要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的,放棄那些針一樣細小的唯有如此才可以事半功倍,邁向成功。點擊關注我瞭解更多問題!!!!

五根雞毛


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很多講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來說說“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說的意思,但是到底為何會這麼說,不少人就說不出道理來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為何這麼說?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說出門去遠地方,那就不要拿針。這句話說得有點突然,為什麼不能夠拿針呢,拿了又會怎麼樣呢,相信很多人都會在思考這個。有的人就會在想著出遠門拿針好像也挺正常的,畢竟同門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時候拿了針直接就可以縫補了。

其實農民能夠說出這樣的俗語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農看來,至少有這幾個說法。

1、出遠門不能帶無關緊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負擔

在以前出遠門,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夠像現在一樣一個行李箱什麼都裝完的。一般來說帶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連針這種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帶,那根本是帶不過來的。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出遠門就不要在意一針一線,拿到重要的東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遠門路途遙遠,太小的東西容易丟了

出遠門路途遙遠,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丟了沒丟,但是拿針這種不重要的東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丟了。因為太小了,丟了也是非常難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針也是不值錢的東西,帶了容易丟,還不如不帶,直接問過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於上面這兩個考慮,農村就有了這樣的一句出門千里不拿針的俗語了。不知道大家還有其它什麼說法呢,有的話可以說出來。


深山老農民


大家可能都看過《喬家大院》,每次喬致庸出門辦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幾年,那可真是出遠門了,走一次要備足各種所需的物品。在那個年代,不同於如今的時代,即使千萬裡,也是幾個小時的路程,可以無需帶任何物品,一塊手機就可以玩遍祖國的東西南北。

過去的舊時代,別說像喬致庸那樣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遠門,也是要備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於針頭線腦的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帶也罷,帶在路上著實是個麻煩。不能說一點兒用不上,可也沒啥大用處,本來帶的東西就已經夠多了,所以我認為“出門千里不拿針”的意思是,可帶可不帶的東西就不要帶了,多一樣都是麻煩,到時候掉了可惜,還要花費心思時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這樣,每次寒暑假開學的時候,家長恨不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東西,都塞進孩子的包裡,可是大學生們並不領情,他們什麼也不想帶,只拎一個簡單的拉桿箱,輕鬆自如的往返於家和學校。


現在的孩子們用不著步行或者趕著趕著牲口出遠門了,他們卻不肯多帶一點點的物品,更何況在久遠的落後年代,出遠門大多是靠著雙腳的,多帶一根針也是負擔,有句話說遠路無輕擔。


小十六123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俗語是舊時代的人根據當時的情況,對生活總結,是非常有道理的;“千里不拿針”就是如此,它告訴即將遠行的人需要注意的事。

“出門千里不拿針”,出門千里,不一定是到千里之外,而是出遠門的意思;針在古代是縫補衣服的工具,很小,每家必備,是尋常之物;這裡不一定指的是針,而是指無關緊要的物品。

在古代,條件不好,交通不發達;外出大多騎驢,騎馬,或者坐轎,但這是有錢人的做派,普通的窮人出門,都是靠步行;如果出遠門,就幾乎都是步行。

那麼,為什麼“出門千里不拿針”呢?人行千里,免不了衣服破了,需要縫補,這時候針就正好派上的用場;之所以勸誡遠行的人不要攜帶針,因為針是一種很微小的東西,遠途跋涉,很容易丟失;又很平常,隨處可見,也不值錢,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買到,或借來使用;遠行帶針是可有可無的事,所以遠行帶針是不值得的事。

第二個勸人不帶針的原因是,千里無輕載。在古代,出遠門的人是需要攜帶很多東西的,如衣服,食物,雨傘這類這些物品品,長途跋涉,是非常辛苦的,而攜帶東西的多少,決定了他們辛苦的程度;人在疲憊的時候,即便是很小的東西都會成為極大的負擔。所以古人告誡出遠門的人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要攜帶可有可無的東西,即便很小,也不要攜帶。

“出門千里不拿針”這個俗語在古時候,非常有道理,因為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都是靠人力;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出門不用人力,靠的是飛機,火車等種類繁多的交通工具,即便攜帶很多東西,也不會怎麼辛苦。更不要說針之類的細小物品。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自古至今,出門都是一件大事請,雖然現在交通發達,有便利的飛機高鐵,但是人們在每一次出門時,都會大包小裹帶上很多東西。在交通不方便的以前更是如此,出門時不僅會帶上家裡人的思念,還會帶上很多生活必需品。但是老人們在家人出門時卻常說“出門千里不拿針”,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在看到這句“出門千里不帶針”俗語時特別的不理解,針在以前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日用品之一,小小的針帶出門一點都不佔地方,怎麼老人卻說出門時不帶針呢?其實針很小既是優點又是缺點,以前交通特別的不方便,人們出門時可能要一年半載才能回來,所以會帶很多的行李,小小的一個針雖然不佔地方,但是也特別容易丟失,雖然針不值多少錢,但是平白無故找不到就會讓人很惱火。所以老人便說出那麼遠的門就不用帶會丟失的針了。再就是以前人們大多穿手工縫製的衣服,所以針在很多地方都有賣,即使不拿著針出門,出去以後也可以很方便就能買到,所以針不拿也好。



老人們之所以不用拿針出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期盼遊子早日回家。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以前孩子們出門的時候,母親最擔心,既擔心孩子在外面過的不好,又擔心孩子們回家太晚,所以在孩子們出門的時候,一邊將孩子的要帶的衣物好好檢查看看有沒有需要縫縫補補的地方,又叮囑孩子早日回來,當母親的覺得,如果如果孩子們的衣服壞了以後讓孩子們自己縫補衣物,便會忘了家中的老母親,所以不讓孩子帶針,更多的是孩子們在看到衣服壞了以後便會想到家中的老母親,便能早早的回家。



雖然現在交通設施已經很健全,很便利,但是在孩子們出門的時候,當家長的也會很惦記,所以“出門千里不帶針”更是告訴遊子們要早日歸來。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們出行是大事,由於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現在千里做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以前的年代出門千里是一年或幾年才能來回的事情。所以關於出行,也有很多說法,比如說,“出門千里,勿食枸杞”,“出門千里不如家裡一里”等俗語說法。這些說法都是說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門一日難的說法,同時也教導人們外出的時候千萬記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裡的女人。

這個出門千里不拿針,其實還有後面一句話,那就是“帶到路途有一斤”,這裡的針是泛指,指的是雖然很微小的東西,但是由於出門千里,路途遙遠,旅途勞累,所以一個像針一樣的東西,也可能會感覺重一斤。那麼如果要是出門再拿其他的東西,那麼重點就更大了。所以這裡第一個意思就是出門的時候,最好要簡裝出行,儘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否則會給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贅。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針線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連針都備齊了,那麼證明在外的過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麼就不會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這裡的不拿針,和勿食枸杞是一個道理,就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要時刻想念家裡的女人還在等待著自己的歸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大家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自有其道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有人誤解老話的真正意思。針頭線腦的,其實是人出行必備的工具,萬一路上有需要縫補的衣服,那針頭線腦就能派上用場了。


因此農村老話說的“出門千里不拿針”並不是說不讓拿針,是說不要拿無關緊要的東西。很多的老話都在講路遠無輕重,比如路遠無輕重,一根稻草壓死人。再比如千里不捎針,萬里無輕擔。其實意思是說,出門在外的,拿的東西多了,是個累贅,不方便出行。

“出門千里不拿針”指的是給別人捎東西不要捎針頭線腦這些小東西,沒什麼實際意義,哪裡都有這些東西,要捎帶就捎有用途的東西。比如急需的的在外面沒有的東西。這樣也不容易在途中遺失了,因為針頭線腦太小了,不小心就會丟失,不好交差。

“萬里無輕擔”,人行萬里,旅途跋涉很辛苦,背的東西多了苦不堪言。因此就有輕裝上陣的說法。走的路遠,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壓死人的。至於民間說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則是從禮節方面說的,和“千里不捎針”沒有關係。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實針頭線腦在路途中最重要。古人出遠門,全靠腳行,衣服容易被掛破,就要自己動手縫補,沒有針頭線腦就很麻煩了。因此,在以前人的行李中,針線包是不可或缺的必備物品。

另外,“出門千里不拿針”,我總感覺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父母在不遠游”,做父母的總希望外出的兒女早些歸家,不要在外面逗留很久的意思。你認為呢?


農村老俗話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古時候人們交通沒有現在的發達,人們出門基本是步行,有錢的就坐馬車坐船,基本都是輕裝上陣,而捎帶東西,若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是輕易不會讓人帶著的,尤其是一些到處都有賣的生活物品,走遠了再輕的包袱都變的很沉重,就算一根針也是不小的負擔,講究出門少帶,不多帶



老話也有說”千里不捎針,萬里沒輕擔”,說的就是路途遙遠的話就不要給別人捎帶一根針,因為山重水複、跋涉千里容易遺失。而萬里沒輕擔,意思則是路遠了,再輕的擔子擔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很重。總的意思就是帶著東西趕遠路很麻煩,這樣就有了出門千里不拿針

而現在的人們出門旅行,除了基本的衣服,生活用品,就不需要其他了,缺什麼,到了地方再買,有的只帶幾件衣服就可以出去外面旅行了,而農民工帶的東西就滿滿一大包,他們可捨不得在外面買東西,能自己帶都自己帶,一般他們的行李比別人多

對於千里不拿針就說到這裡了,喜歡不妨點個關注,留意更多有趣的內容


鄉間小宇


在古代,由於交通工具不發達出遠門帶東西一般都是肩挑背扛及其勞累,路途遙遠包裹會感覺越來越重!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體會比如一桶油你剛提起來很輕鬆,提遠了會感覺越來越重!所以增加一根針的重量都不願意的;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交通道路都不發達,出遠門經常會十里百里荒無人煙,帶著包裹也擔心有打劫的,為了安全考慮也不願多帶一根針免得掛心!

綜上所述古人說(出門千里不拿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