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清代四大中兴名臣中,湖南占了两位,曾国藩和左宗棠。曾是湘乡县人,左是湘阴县人,一字之差,我常常因此把两位的籍贯搞混。今年三月底,到湘阴走了一圈,还特意到左宗棠旧居柳庄转了一圈,想来今生不会再把这两位大人的籍贯搞混了。去湘阴之前,我是知道这个地方的。其一是知道此县必是曾或左之一的老家,其二是因为我在长沙吃过一道湘阴小吃,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湘阴炖肠。

三月下旬时,湘阴有个活动,我跟着去看热闹。当然不能说是冲着炖肠而去,但既然去了,就须得好好吃上一回也好。不吃也不行,晚饭我真没吃好。到湘阴时已是晚饭时间,因为等人,我和两位朋友进了包间时,菜已经上完,果盘都上来了,这意味着已经杯盘狼藉。有位诗人,为了帮一位老诗人盛饭,把老诗人碗里的残汁一古脑儿倒进一碟还没吃一半的菜里。见此情状,我自无异议,马马虎虎扒了几口饭便告退。

吃炖肠是我私下向同来朋友提出的。但他们又要各再叫唤自己的朋友,这可以理解,能相聚在这湘北小县城,也不容易。但问了几个湖南籍朋友,居然不知道湘阴有这道吃食,直到有人打电话,向湘阴本地朋友打听,才确认实有此物。如此这般折腾,出饭店时已是夜里十点,可见要弄点吃的不容易,特别是人多的时候。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只有湘阴县城有这等宵夜

炖肠子据说源自湘阴老县城三井头一带的小吃摊,做法说来甚是简单。炖的是猪大肠,很多地方叫做肥肠。要尽量挑肠壁厚一点的大肠,洗干净后,滚刀切成三角形,沥干水,锅烧热下油,下姜片炸香,投入大肠翻炒。因大肠本来油脂丰盛,因而炒时要少放油,,否则汤就不清爽了。炒干到一定程度时,加高汤或温水,放干辣椒、红枣,烧开后小火炖上个把小时,加入盐、胡椒等调味即可。卖炖肠的小铺子,一般这样炖出来一大锅,客人点单后舀出分装,撒上香菜、葱花上桌,汤美味香,柔滑可口,非常鲜美。

吃猪大肠,最让人引起不好联想的是其异味,两广有些食客却反其道而行之,非觉得这股异味是猪大肠香味的精华所在,甚至主张洗大肠不能洗得太干净,否则就没吃头了。湘阴的炖肠子,却洗得非常干净,肠壁上的脂肪、黏膜撕得干干净净,看上去就很清纯。所以看起来虽然所加调料不多,甚至没有什么专去异味的料,但吃起来绝对没有常人所想象的“异味”。猪大肠这东西,火候不易把握,稍过火就像皮鞋后跟,狗都啃不动。但拿生大肠下过火锅的人有经验,肠子刚下去涮几下捞起,火候恰好的话,又脆又嫩,但过火了就很难咬断。有不懂事的人,常常一碟子大肠扔进锅里,前面两口吃得很是尽兴,可最多夹第三块,就咬不动了。可是,如果任其一直在锅里泡着,吃到最后,却又软烂得可以一口咬断。猪肚、猪粉肠也是这样。所以,西南川、渝、黔等地方吃火锅,要烫吃猪的大小肠子和猪肚,很少生上,一般先焯过水,这样烫不老。但两广人喜欢生烫,湘阴炖肠有如两广吃火锅的生上大肠,经过长时间的慢火细炖,肠子当然不再坚忍不拔,甚至不会很有嚼劲,吃起来像吃炖肉一样,撕咬起来不费力气,口感上稍稍弹牙,轻轻一咬,柔滑中先是带有一点弹性,随即断开。关键是这样吃着,绝没有其他方法吃大肠那种油腻感,咀嚼起来满口清爽。吃一块肥肠喝一口汤,真美得像王贵娶了李香香。汤中加了红枣一起炖,带来一丝微甜。同时又加入了大量胡椒,去膻的同时非常提鲜。大冷天尤其是夜里,一碗下肚,着实暖心暖胃,全副身心顿然就热了起来。再怎么爱好猪大肠,都知道这是腻人东西,但湘阴炖肠居然可以吃得这么清爽!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一大锅大肠早就炖好,香味当街迎风飘扬,客人点单分装小碗即可

那晚上几部滴滴把我们拉到一个破烂巷口,还开着好几家夜宵摊。店门口搭个棚子,支着炉灶,当街烹饪。除了炖肠,心肺汤也是湘阴特色,但我们没点。除了一位赶来关照的湘阴籍朋友,就只有我在长沙吃过湘阴炖肠了。但大家吃得很嗨,每人一碗肠子吃个精光,还叫了点卤猪耳朵、香干和花生米,炒了碟火候极好的嫩青菜,喝起酒来,白酒、啤酒、红酒一起上。说来座中个个都是有些酒量的人,其中一位老酒鬼感慨说,要是每天半夜喝一肚子酒了,能有这么一碗炖肠子,比什么宵夜都来劲。

中国总有一些食物,让人爱恨交加。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说是香得不得了;恨的人却嗤之以鼻,别说看到闻到,一听说就恨不得逃之夭夭退避三舍。比如,臭豆腐、臭苋菜、榴莲、菠萝甚至小葱、芫荽,爱的人三日不吃想得要死,恨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沾染。猪大肠不悄说正是这样东西里的典型代表,岂但猪大肠,大概所有牲畜的下水杂碎,都是此等角色。过去有些地方宰杀牲口后,内脏是弃之不用的,甚至很穷的地方也曾有过这样的习惯。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看到下水杂碎就掩鼻而逃。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炖肠摊子只有简单几样小菜

但是,对下水杂碎的这种截然相反的立场,并不坚定,随着地方饮食的全国性扩散,下水杂碎却又愈来愈流行。以羊杂碎为主料的羊汤,在哪个产羊区,都是头牌美食。至于肥肠,肥肠面、肥肠粉是很多地方标榜的地方代表小吃,干锅肥肠、卤大肠、脆皮大肠、九转大肠之类肥肠菜,也赫然成为代表地方的名吃。有多少大姑娘,叼着根猪大肠,当街啃得多嗨!有人腌耳,多半是有人在盗铃。只是说,吃不吃猪大肠,往往不在于味道好不好,甚至不在于健康不健康,而在于吃时能否把自己跟猪大肠的关系撇清楚。

对人物的臧否,亦是如此。比如对湘阴老乡左宗棠,在人们口中就是个截然不同的面目。左氏一生毁誉参半,历经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至今“左公柳”仍在新疆迎风招展。其人逸事甚多,史传、民间传说中,其人非常自负,傲气凌人,脾气刚烈,好吹牛,好攻讦,事功虽有争执,但其性格蛮霸则确凿无疑,是个典型的湖南骡子,太强硬,太无拘束,连《清史稿》都记录:“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所谓刚峻,是说得好听,和老师给学生评语“该生比较有活力”,就是说这孩子好动、爱打架一样。受这种性格、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左宗棠的大多数朋友,最后都分道扬镳了。作为广西猴子,我自觉望尘莫及,佩服之至。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吃炖肠吃上了兴头,索性点了几个小菜,在寒风中喝起酒来

民间传说,左宗棠曾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骆秉章十分信任左宗棠,于是很多官员到了长沙,第一时间不是先见骆秉章,而是拜访左宗棠。永州镇总兵樊燮去长沙找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直接找左宗棠。樊燮见了左也不作揖请安,左很不爽说,官员无论大小见了我都请安,为啥你不请安?樊燮不屑说,你是一个举人,又是小师爷,我是二品官员,干嘛给你请安。左宗棠大怒,打了樊一脸,大骂“王八蛋滚出去”。樊燮上告左宗棠败诉,回家把左宗棠骂他的话写在牌子上,让两个儿子穿上女服,整日在家读书,除非考上进士才能换男装,把牌子烧掉,当大官报复左宗棠。

这传说流传甚广,不知真伪,但只中举人未中进士,确是左宗棠一生心病。他科举屡屡不第,最后是曾国藩举荐出道才取得功名的机会。可是,他却十分不待见曾国藩。左氏本是脾气暴躁的人,有啥说啥,就看不起曾这种有什么还不说装在肚子里的作派。当然,也有人说他认为曾学得不如自己却能中举,自己怎么都考不上。左宗棠初识曾国藩,在曾的大营当幕僚,初见面就对曾很不服气,认为曾“才具稍欠开展”,屡次在给好友胡林翼信中恶评曾国藩,“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将曾说得一无是处。最后,湘军攻陷天京,曾国藩奏报幼天王死于乱军中,左宗棠却参奏纠正指出,幼天王未死逃出,陷曾于欺君之罪中,两人多年交情就此毁于一旦。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左宗棠旧居柳庄里的楹联

左宗棠固然功高,清廷自然清楚,免不了加官进爵屡加“重用”,甚至位列军机,相当于今天的常委了。但他生性豪放却不谙世事,从做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的幕僚,到投身军旅南征北战,一直不拘繁琐礼节。战平功定以后,奉命到京叙职,对朝廷的繁文缛节很不习惯,尤其不熟悉朝廷上那种客套的问答。慈禧召见问他:“来到京城,每天上朝都要起得很早,想必有所不便吧!”左宗棠用湖南话答道:“早什么,臣过去在军中,五更天就要起来了。”满朝官员掩口大笑。左宗棠虽获授军机大臣之职,兼值总理衙门,同时参与内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事务,一时风头无两,人称“左相”。但是,这个左相与同僚关系非常僵,格格不入。《清史稿》记:“值军机、译署,同列颇厌苦之。宗棠亦自不乐居内,引疾乞退。”才干了不到一年,左宗棠只得称病辞职,被改调到两江去了。

左宗棠还有另外一个习惯,也让同僚们大呼头痛,那就是他很喜欢夸耀功绩。左宗棠打仗,每有斩获必添油加醋向朝廷报功。任军机大臣期间,他奉旨治理北京城外屡遭水患的永定河。才几个月就给朝廷奏报说,自己治理河工多么成效显著,“数十年积弊一扫而空。”在外打仗即便浮夸战功也难核实,但永定河却是近眼前,水患治理得好不好,都看在眼里,左宗棠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声望下降。进京路上,沿途文武官僚谒见左侯,左宗棠就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说两件事:一是收复新疆的功绩,二是讥刺曾国藩。除此之外,不谈其他事情。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左宗棠旧居柳庄的布景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挽联,曾家人还心情忐忑,但展开一看写的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还写信告诉曾纪鸿:“吾与文正交谊,非同泛常。所争者国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与,固无丝毫芥蒂,岂以死生而异乎?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什么意思呢?他是否强调,自己与曾国藩的友谊非比寻常,所争都是国家公事,不是什么个人恩怨?

这让我想起左公家乡的炖肠。不吃下水杂碎的人,一是惧怕异味,二是觉得这东西不干净,甚至推而及之认为吃这东西的人也不干净。过去,下水杂碎虽然确是贫苦人家、下里巴人补充油脂的解馋恩物,讲面子、好排场的富贵人家不屑一顾。但并不等于说牲畜下水不好吃,相反,中国民间厨师用各种下水杂碎创造了一个个传世名菜。爱吃杂碎下水的地方,当然是贫瘠之处,往往民风剽悍,人民性格刚烈。中国虽然是北方人爱当官,大官多,但近代史上革命是先从南方闹起来的。两广地区向来视猪牛下水为至上美味,广东即是近代革命主要策源地,广西兵在反帝、北伐时也是打得旧势力鬼哭狼嚎。西南地区也有吃下水的传统,这个地方的兵,打得日本人嚎哭不已。所以说,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看主要就是吃猪大肠的人民创造的。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左宗棠旧居柳庄里的楹联

湖南两大中兴名臣,曾国藩已俨然成了圣人,道貌岸然,连文盲都在家中供着《曾国藩家书》。但左宗棠就像猪大肠一样,喜欢他的人记得他开拓疆土、保家卫国的事功,不喜欢他的人总能编排他许多段子。左大人是雁过留声的天下豪客,不是天下人能够轻易能够定论的。

湘阴号称中国美食之乡,出过俊杰无数。来到湘阴,我只是个异乡人。对湘阴最大的印象,一是左宗棠,二是炖肠子。当时即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说法,现在我的态度是,不可几日无猪大肠。

左宗棠故里一碗猪大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