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大家好!我是为你读谋略,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鬼谷子》中的管理谋略。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才出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高望众,更是出于对时机的把握。他是看准了时机,认清了形势才踏出门的。良臣在选择投靠对象的时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选择题,更是一种智慧和机敏。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找对了主子,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展宏图。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晋朝时的奇人王猛年轻时,曾经路过后赵的都城,徐统见了他以后,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便召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征召,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凭自己的才能不应该仅仅做个功曹。所以他暂时隐居,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营求见。恒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他问王猛:“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10万精兵来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回答:“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心思所以不来。”王猛的话说中了桓温的心思。

桓温更觉得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就想请王猛辅佐他。王猛却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在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在桓温那里很难有所作为。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苻健去世。继位的是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后,就请王猛出山。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留在苻坚的身边出谋划策。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公元357年,苻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之后王猛又做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择时而动——王猛慧眼识明主

《鬼谷子》讲:“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想去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心意,事之可否,心之合否,时之便否;出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意愿。也就是要顺从事物发展的趋势,辅设台阶,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在遇到困难时机,要善于隐藏自己,等待时机,宜退则退,到机会来临时,在伺机而出,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