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曹操身边有两位超级谋士,是在曹操真正崛起,招贤纳士时,追随曹操的。

这叔侄两人。一位是荀彧,字文若,原来是为袁绍做事的,离开袁绍后投靠了曹操;曹操心中大喜过望,非常开心,脱口而出说出:“此吾之子房也!”

子房是谁?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并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曹操对荀彧寄予厚望,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荀彧的侄子叫荀攸,字公达,海内名士,曾拜黄门侍郎。什么叫黄门侍郎?专门从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而后荀彧又推荐了程昱,程昱推荐了郭嘉,郭嘉推荐了刘晔,刘晔推荐了满宠、吕虔,他俩又推荐了毛玠。

因此可以这么说,曹操的谋士班底,缘起于荀彧、荀攸。而一路也是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但历古历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往往在患难之交时,兄弟可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一旦建立江山,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六亲不认,兄弟只能共苦,却不可以同甘了⋯⋯

曹操战胜西凉兵后,威福日甚。

这时候“马屁精”们,都想着法子投其所好。

长史董昭进言说:“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

意思就是曹操功勋卓著,周文王、姜子牙,都不能及。你怎么可以与众臣并列呢?要有特别待遇,搞特殊化。

首先称谓上称魏公,另外在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鈇钺、弓矢、秬鬯圭瓒等九锡要升级,以表彰曹操功德。

曾经一起打江山的超级谋士荀彧说:“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句句是忠言,在提醒曹操不能忘本,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要秉持忠贞的志向,坚持谦退的礼节。

但忠言逆耳,还是小人的甜言蜜语中听。

董昭说:“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意思是说,怎么一个人可以阻止众望所归呢?

于是上表请尊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荀彧叹息说:“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曹操听到后,非常恨他,认为他不支持自己。

曹操兴兵南下江南的时候,命令荀彧同行。此时荀彧已经知道曹操有杀己之心,推托有病停留在寿春。

忽然曹操派人送一盒饮食给荀彧。盒子上有曹操的亲笔封记。

打开盒子一看,并无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于是服毒而亡。终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一不小心,却也是一入宦门深如海,前功尽弃,忠言反而无故引来杀生之祸!

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无独有偶,命运有惊人的相似。

又是在曹操南征前夕,参军傅干,上书谏操,要兴设学校,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停止了南征的行动。几位“马屁精”又来歌功颂德了。

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商议想要尊崇曹操为魏王。

中书令荀攸说:“不可。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位已极矣。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

曹操听了后,非常愤怒说:“此人想要效仿荀彧耶!”

荀攸知道后,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两位超级谋士,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可以说知心人、知己知音,是“开国”之元老。

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能直言不讳、直话直说了!此一时彼一时了。

今天的创业公司,任何一个组织也好,莫不是如此!

也许对于“功臣老将”,心理都不平衡,觉得你老大、老板还得戒骄戒躁,像原来开创事业、打江山时一样,不忘初心,什么话都能开诚布公讲?什么意见都可以敞开了提?

殊不知,这守江山时,形势已大不一样了,原来是兄弟,现在是“君臣”,是老板和伙计,伦理地位绝对要想明白、分清楚!

不然也像荀彧、荀攸命运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话就丧送了卿卿性命,成为了先烈!

从《三国演义》中两位超级谋士之死引发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