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我們在看歷史體裁的電視劇時,太監宣佈皇帝的聖旨,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是不是古代皇帝的聖旨都是以這開頭的呢?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一,明朝之前,聖旨開頭稱謂的變化。

在秦朝之前,各個國家王的命令分別以“命,令,政”為開頭。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滿足王的稱號,於是定名為皇帝,史稱“始皇帝”,他也自稱“朕”。其玉璽上銘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並規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稱為“詔書”。除“詔書”外,還有“制書”。兩者的區別是“命為制,令為詔。”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漢朝時,聖旨有四種格式,分別為:“策書、制書、詔書、誡敕”。到了唐代,皇帝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度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因聖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核頒發,因此開頭語多用“門下”二字。

宋代的聖旨與唐朝相似,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所以許多重要的聖旨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以“門下”二字開頭。

元朝以蒙文為國語,信奉“長生天”為最高天神,所以蒙文和漢文聖旨都以“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為開頭。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二,“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的正式使用。

最早使用這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將皇宮中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他自稱“奉天法祖”。為了尋找“奉天承運”的理論根據和有力佐證,朱元璋親自撰寫了《御製記夢》一文,文中繪聲繪色的講述了他夢到天宮,見到道法三清等情節。至此,開始以“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作為聖旨的開頭。後世延傳,便成了聖旨固定的開場白。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三,聖旨中“詔曰,制曰,敕曰”的使用時機。

“詔曰”就是詔告天下。凡是重大政事須告知天下臣民時,使用“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制曰”是表達皇恩的,類似於嘉獎令。凡是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制曰”只對百官使用,並不使用於普通百姓。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敕曰”是告誡之意,也叫“敕書”。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或誡勉外藩,告誡要謹言慎行,不可恃寵自滿時,使用“奉天承運 皇帝敕曰”。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聖旨的三種開頭,依據不同的場合內容,使用不同的形式。“詔曰”多用於國家大事頒佈執行等;“制曰”多用於賞賜,一般不用於升遷;“敕曰”多用於官員升遷,起到警示之意。

四,聖旨的格式和正確的讀法。

明清時期聖旨根據內容的不同,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制,敕)曰”開始,接著書寫內容,最後多以“佈告中外,鹹使聞知”或“佈告天下,鹹使聞知”落筆,文尾以“欽此”結束,後書明下詔的年月日並加蓋皇帝玉璽。一般“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詔曰”放第三行。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奉天承運皇帝詔(制,敕)曰”最應該的斷句,我個人理解為“奉,天承運,皇帝,詔(制,敕)曰”或不斷句。

隨著封建王朝被推翻,聖旨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歷史的見證,也成為今天我們研究歷史,解讀歷史的依據之一。

古代聖旨都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