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甲寅寒食过岳墩

清·高凤翰

寒食西城见物华,岳王祠外烂晴霞。

荒台游侣兼僧侣,茅屋桃花夹菜花。

树解画情偏傍水,人忘胜地久居家。

我来为爱农桑好,不逐春风问若耶。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始于纪念介子推,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如今,寒食节,已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作为传统节日,它带着深深的文化意蕴。且不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唐诗意境,也不提“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宋词情长,只是一句简单的“杏花春雨江南”,就把今人从清明的哀怨之中,切换到文化传承的审美中来。

清明表面上是缅怀先人,实际上也是已逝亲人对子女们关爱的一种特殊方式:要我们放下手中工作,到田间坟头走一走,感受春天的光阴。《黄帝内经》 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就从养生角度鼓励人们到庭院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生长,同时也让自己随之生长(生志)。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甲寅雍正十二年(1734),一位泰坝官员,匆匆赴任泰州,刚来没多久,恰逢泰州寒食节。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位官员也按捺不住自己对于清明的向往,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中。他就是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

高凤翰老家在山东青岛,清明时节诗人不能回乡祭祖,只能选择登高望远,所谓“散向峰头望故乡”,寄托自己的哀思。泰州岳墩,是小城的制高点,登上岳墩的诗人,一面寄托自己的哀思,一面壮志满怀,想要像岳飞一样干出一番事业。他在诗跋中说:邈然犹知念孤忠(岳飞)壮绩者几人哉!上已(三月初三)过之,实申椒桂之思,归途耿耿,纪时以诗。在他三任泰坝官期间,他出资修缮岳王庙,并留有画作《岳墩九日图》(并题诗五首)、《海陵岳王墩桃花图》,可见他对岳飞的崇敬与对岳墩的喜爱。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全诗没有格律问题。起句“寒食”给人一种“重字”感,因为题目上已有寒食。作为文学修养极高的诗人,不会不知道。首联交代了诗人踏青的地点:城西岳墩之上的岳王祠前,使人想起欧阳公《朝中措·平山堂》“平山阑槛倚晴空”之意境。颔联,“荒台”对“茅屋”,“游侣兼僧侣”对“桃花夹菜花”,极其工整。特别是“兼”和“夹”,用得非常巧妙,既写出了游人的热闹,也写出了春景的绚烂。那时的泰州,就已是广植桃花、菜花。泰州油菜花,如今已全国闻名。而桃园内桃花,也已成州境一景。比起诗人所处时代,泰州人可踏青的地方就更多了。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泰山公园内岳王庙里的扁鹊楼

颈联,“树解画情”对“人忘胜地”,“偏傍水”对“久居家”,对的也很工整。树依着水,人守着家,就把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图刻画出来。人忘胜地,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即,人们忘记了在这一天去岳墩缅怀岳飞。诗人紧扣凭吊岳飞的主题,层层推进,借以明志。

该诗前三句写景,末句直抒胸臆,道出为官志向:爱农桑、不问道。即,到泰州当官是为了关心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来这里寻仙问道的。若耶,指“若耶溪”。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第十七福地为若耶溪,在绍兴市南。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初至坝上石碑

高凤翰,在寒食节,以诗明志,心系黎民,不愧为一名好官员。其乐府诗《捕蝗谣》“……刀笔杀人,不能杀蝗……蝗食苗,吏食瓜,蝗口有余苗,吏口无余渣,儿女哭,抱蔓归,仰空天嚎天不知,吏食瓜饱看蝗飞。”控诉了贪官污吏对于人民的盘剥与压榨。其《官肆吏隐堂歌》:“我官尘土官,我吏牛马吏。俨如门市翁,当拒恣雄视。”道出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为官志向。

诗话泰州——高凤翰《甲寅寒食过岳墩》赏析

盐税博物馆

他在泰坝任上,写下《泰坝记事》组诗三首,都是关于为民服务,清廉为官的心声。如今,这组诗的真迹连同他使用的砚台,一起珍藏在泰州盐税博物馆内。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公开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