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古籍数万册《函海》成巴蜀“百科全书”

典藏古籍数万册《函海》成巴蜀“百科全书”

典藏古籍数万册《函海》成巴蜀“百科全书”

安州区图书馆(原名安县图书馆)始建于1927年,是川西北地区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历经多次搬迁后于2008年地震后重建。经过整理、编目、上架等准备,图书馆于2011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在绵阳众多图书馆中,安州区图书馆以古籍典藏数万册而闻名,而其中尤以安州乡梓故人李调元编撰的《函海》最为珍贵。

馆藏2.9万余册古籍

在花荄镇恒源大道南段,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136平方米的安州区图书馆成为了市民业余学习的一个好去处。图书馆最闻名遐迩的就是拥有2.9万余册古籍。为何一个区县级图书馆会有如此多而且珍贵的古籍呢?图书馆馆长史荣告诉记者,主要得益于安州区历代的文人大家们。

“图书馆很多古籍文献是在沙汀的舅父郑慕周先生的资助下所购得。此外还有其他安州籍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的捐赠,特别是张秀熟、沙汀等人为我馆提供了大量书籍。”史荣介绍说,在1938年4月的馆藏目录中,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达到3.6万余册,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安州区图书馆的古籍数量不断更改。据工作人员统计,目前图书馆内现有古籍2.9万余册,其中善本1000余册,以清代版本为主。古籍藏书以川西北地方志、部分川籍学人著述、中医典藏和佛、道、藏文献为特色。因为拥有大量古籍,安州区图书馆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被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示范单位”。

“古籍很珍贵,但年代越久远,越容易损坏。为了保护古籍,我们图书馆特地设置了2个古籍书库,1个古籍修复室。书库都有恒温恒湿器、空调、防紫外线窗帘和深灰色双层玻璃、红外线监控警报系统、灾害预防应急措施等等。”史荣说,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古籍,图书馆还设置了总面积50多平方米的古籍阅览室,读者可以根据简编目录,定点查阅所需要的古籍书本。

乡人李调元编撰《函海》

说到安州区图书馆的古籍,就不能不提李调元的《函海》。

李调元(1734-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赞庵、童山等。中国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安州区宝林镇李家湾大沙村人。李调元自幼聪颖好学,七岁随父游学江南,青年时期与文学泰斗袁枚、大学士纪晓岚等大学问家过从甚密。同时,在巴蜀移民文化的陶冶孕育下,成为了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和蜀学大师。

清乾隆年间,政府重修《永乐大典》,采集全国遗漏书籍,开办《四库全书》编订馆,从全国各地征求古籍善本13000多种。当时李调元任翰林院监司徽辅,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利用这个机会,他得以借观朝廷内府藏书,并雇人抄录很多罕见的书籍,其中尤以巴蜀为主。为保存巴蜀之书,李调元将多年所收集整理和记录的书籍,编纂成册,取之为《函海》。书名出自《汉书》:“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寓意为“如大海般包容万物”。

作为一套综合性丛书,《函海》汇辑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共有六种版本。初刻本共20函,在初刻完成后,李调元在自序中记录其内容:“书成,分为二十函。自一至十函,为晋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之书;自十一至十四,皆专刻明升庵(学者杨慎)未刊之书,自十五至二十则附以拙刻(即李调元自己编撰的著作)”。《函海》成书后,李调元离京回绵州,并将此书带回故乡。

此外,《函海》还有乾隆年末本、嘉庆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乾夔补刊印本。而安州区图书馆所藏的《函海》则是乾隆绵州李氏万卷楼藏本,道光乙酉(1825)年补刻本。

复原巴蜀“百科全书”

“《函海》是集巴蜀文化之大成的学术总构和百科全书,涉猎文学、史学、民俗、戏剧、艺术、音韵、训诂、金石、书法、绘画、编辑、农学、美食、厨艺等诸多学科领域。”史荣介绍道,作为一部以收罕见典籍为主的私刻丛书,《函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清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私刻丛书。学术界认为《函海》弥补了《四库全书》收书的不足,也因其珍贵的价值,被称作巴蜀版的“百科全书”。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甚至赞曰:“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

据相关资料记载,从1927年建馆后,《函海》就已经收藏于安州区图书馆。从1938年4月的图书馆进书目录可以看到,当时民众大量借阅该书。后来《函海》作为珍贵古籍书,不再对外借阅。因为各种原因,加之图书馆几度搬迁,《函海》已损坏严重。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按照“原书原貌”的要求,2012年初图书馆将《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进行修复。史荣告诉记者,原本图书馆这套书很长时间都只有159册,在多年来的借阅以及图书馆的变迁中,缺了一本《古今谚》,即专门介绍谚语方面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搜寻了很久,最终也没能找到这一本。后来在修复的过程中,竟有了意外收获,终于寻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谚》,自此形成了完整版的160册。

2012年安州区开始对《函海》进行重刊,历时5年对书籍进行重新录入、点校、编辑校对、编审,完成了《函海》的重刊工作,总共43函,68册。重刊后的《函海》不仅方便读者阅读,也有助于业界对《函海》以及巴蜀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