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人社部門服務搬遷群眾的事兒,登上中國勞動保障報頭版頭條

黔西南人社部門服務搬遷群眾的事兒,登上中國勞動保障報頭版頭條

走進“阿妹戚託”特色小鎮,一棟棟古色古香的二層樓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寬敞乾淨的水泥道路兩側,依次排列著衛生服務站、老年活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

“不僅住上了政府給蓋的‘小洋樓’,還能在家門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小區裡做保潔,一個月能拿1800元,這樣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剛剛移民搬遷到這裡的63歲的楊登新老人跟人說起扶貧脫貧的事,總是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

“阿妹戚託”特色小鎮是貴州省黔西南州人社部門全力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黔西南州人社部門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個當前工作重點,發揮職能優勢,創新工作思路,把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問題作為“頭號工程”,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黔西南人社部門服務搬遷群眾的事兒,登上中國勞動保障報頭版頭條

勇於擔當,為“新市民”計劃保駕護航

近年來,貴州省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率先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安置。2018年,貴州省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6萬人,而黔西南州計劃搬遷任務為16萬人,佔到了全省搬遷任務的將近1/4,這對黔西南州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且,黔西南州屬於石漠化特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群眾大多生活在交通閉塞的大山深處。

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下定決心,要啃下易地扶貧搬遷這塊“硬骨頭”,在2017年底啟動實施了“新市民”計劃。從大山深處的貧苦農民,到城市社區的“新市民”,搬遷群眾除了需要固定的生活場所,還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黔西南州州委書記劉文新說,要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研究和落實,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黔西南州人社部門將州委州政府的要求牢記於心,將保障“新市民”就業的重任扛在肩上。“搬遷群眾只有有了工作,才能有穩定的收入,只有有了穩定的收入,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開支。”黔西南州人社局局長黃莉說,人社部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保障工作,確保至少“一戶一人就業”。

他們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當前工作重點,勇於擔當、服務大局、抓好落實,在深入研究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為有效做好搬遷群眾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人社部門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多領域、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努力做到應保盡保。

為著力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細落實,人社部門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壓責任和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全州人社系統形成“全員上陣”良好局面。

為給搬遷群眾更多保障,人社部門與財政、移民、扶貧等部門聯合設立了“安居險”,由政府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新市民”中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發生意外傷殘、意外醫療、疾病死亡等情況可享有必要保障。

易地扶貧搬遷的戰役已在黔西南大地上打響。面對全州幾十萬名搬遷群眾,人社部門給出了鏗鏘有力的承諾:讓每位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有一技之長,讓每戶易地扶貧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黔西南人社部門服務搬遷群眾的事兒,登上中國勞動保障報頭版頭條

授人以漁,讓搬遷群眾脫貧有路

2016年以來,4萬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告別深山,搬進了興義市。面對突然湧入城市的幾萬名搬遷群眾,興義市人社部門絲毫不敢懈怠,深刻明白要想解決好這些人的就業問題,就必須緊緊抓住技能培訓這個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的“牛鼻子”,讓搬遷群眾脫貧有路。

人社部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摸清培訓需求。“工作人員深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挨家挨戶走訪調查,不漏掉一戶、不漏掉一人,全面摸清搬遷勞動力的培訓意願和就業意願,並及時將信息錄入系統,動態跟蹤。”興義市人社局副局長魯輝說。

培訓“大餐”除了要滿足參訓勞動力的“口味”,還要兼顧企業的用工需求。對此,興義市人社部門摸索出了一條“以崗定培、以崗促培”的新路子。

魯輝告訴記者:“我們與浙興商貿城、灑金工業園區多家企業整合開展‘訂單式’崗前培訓,結合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針對性地推出實用性較強的縫紉、電工、計算機、家政服務等培訓工種。”

在黔西南州所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晴隆縣的“阿妹戚託”小鎮似乎有些“特殊”——它的居民主要來自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三寶彝族鄉,是全省少有的全鄉整體易地搬遷項目。同時,它也是貴州省省委書記孫志剛的扶貧聯繫點。在楊昌富的家裡,除了電視、冰箱等家電,記者還看到了一臺嶄新的縫紉機。“我姑娘正在‘繡娘’培訓班上學習刺繡,政府送來了一臺縫紉機,以後做一些手工藝品,既能賺錢,還能把民族文化傳承下去。”楊昌富開心地說。

人社部門從“阿妹戚託”小鎮的“特色”上找到了切入口。“這裡苗族和彝族人口加起來佔到總人口的90%以上,是一個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居住區,而且它又在‘二十四道拐’景點旁邊,旅遊業也會發展起來。”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杜紅楓說,他們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既開展刺繡、銀飾、蠟染等民族特色手工藝培訓,又開展廚師、服務員、導遊等服務業方面的培訓。

“2015年到2018年上半年,我們實施新市民全員培訓3萬多人次。”黃莉說,人社部門通過各類技能培訓“授人以漁”,讓貧困勞動力有了一技之長,提高了他們的“造血”能力。

黔西南人社部門服務搬遷群眾的事兒,登上中國勞動保障報頭版頭條

精準幫扶,把就業崗位送到每家每戶

在安龍縣的一處“扶貧車間”裡,剪裁、縫製、熨燙……幾十名分工明確的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其中就有韋文章和他的妻子。去年2月,依靠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韋文章與家人從安龍縣篤山鎮歪納村的土房子搬進了“五福小鎮”的樓房裡,並且和妻子在家附近的佩鳳服裝廠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能掙6000元。

佩鳳服裝廠裡的工人有98%是女工。對於曾經的留守婦女來說,這些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為她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奔頭。

開發公益崗位是人社部門幫助新市民就近就業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我們按照每1000人調配2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要求,在全州各個新市民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配備了協管、物管、保潔、綠化等人員。”黃莉說。

剛從山東德州學院畢業的大學生黃芳,為照顧身體不好的媽媽回到了家鄉,回到了在興義市灑金安置點的新家。人社部門考慮到她的情況,安排她在新市民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當協管員,負責就業登記方面的工作。“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不但每個月有穩定收入,還能方便照顧家裡。”黃芳說。

即使搬離了深山,但仍有一些人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闖一闖。人社部門積極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先後與江蘇南通、福建晉江、山東淄博、重慶長壽、河北三河等地的人社部門簽訂人力資源交流合作協議和勞務交流合作協議,為勞動力外出就業創造了條件。

做好新市民的就業工作,除了要大力開發就業崗位,還要有完善的就業服務。“我們已在33個新市民居住區同步建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明確專人負責,為新市民提供就業創業、勞動維權、社保轉接等方面的服務。”黔西南州就業局局長羅雄說。(中國勞動保障報記者徐德金 楊海波 通訊員 黃明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