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人中王陽明為何較少被人提及?

謝雄枝


我是文開石,我有不一樣的答案。

首先,我們確定這個四聖人指的是儒家四聖人,即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前三個人在儒家體系中的地位,都幾乎是不可動搖的。屬於早就自有公論,王陽明的資歷輩分太靠後。

而帶上王陽明這四個人組成的“四聖人”說法到了清朝才出現。而在之前,還有幾個也有資格儒家聖人,比如讓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比如一直都是儒家異端到了清朝才算“平反”的荀子。王陽明能從清朝開始與孔孟朱並列,已經算僥倖,他的成績影響並不比董、荀高出多少。

王陽明主要是接著明朝,思想在整個東亞東南亞流傳較廣,實為一代大家,也是集大成者。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確實是集大成者。但不夠純粹,他的思想受道家、佛家影響也很大,雖然明朝中晚期開始成為主流學說之一,但讓傳統儒家接受還是有一點困難的。

前有先賢大儒,旁有後起之秀,所以王陽明正好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雖然研究儒學的人必知其人,但大多屬於外行的人,正好只知孔孟,幾乎說不出第三人,何況他這個第四人。


文開石


大家目前公認的四大聖人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更具體的說這四位聖人應該是儒家四大聖人,而非中國四大聖人。誰將王陽明與孔子孟子和朱熹齊名四大聖人?這個來源無法考究。但是有書君認為應該是推崇王陽明的人才會評出這樣的四大聖人供後世考評。

1、王陽明能夠與其他聖人齊名肯定有他的獨特之處,首先他們的思想一定的不同的。



孔子推崇仁禮,孟子推崇“民本思想”“仁政學說”和“道德倫理”,朱熹推崇“存天理 去人慾”,而王陽明推崇致心學,核心思想“致良知”,即“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2、王陽明的思想偏向唯心。


不適合國家建設初期的主流思想,因此不被推崇。我們更重視孔子、孟子的仁禮的道德思想,也推崇朱熹“存天理、滅人慾”所想表達的要剋制自己的私慾,追求社會的和諧美好。

但是現在社會已經不再像過去那般動盪,王陽明的思想已經逐漸被我們所熟知和推崇。我國領導人多次稱讚王陽明的思想的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

3、由於王陽明的思想不是社會推崇的重點,而且我們從小到大課本中所熟悉的聖人形象一直都是孔子孟子等聖人,自然對王陽明不瞭解。



同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出了社會工作後沒有像義務教育那種潛移默化的思想貫徹。想要靜下心去了解王陽明有些困難,更何況去了解王陽明的思想再去傳播推崇他的思想。


也是以為了解的人推崇的人的人少,他為後人所熟知的幾率又小了很多。

現在王陽明已經被大眾所瞭解了,連國家領導人都非常推崇他的思想。也許王陽明有一天也能到我們的課本上,他的思想也能被普及被傳播。有書君相信有閃光點的思想總是會被人發現,只是早晚問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自號陽明子。是明代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作為儒家的四大聖人之一。著書立說,知行合一,開宗立派。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在政治上的地位,都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門生弟子,個個不凡。嘉靖首輔徐階亦是再傳弟子。

王陽明可謂少年不凡,15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王守仁18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途中從婁諒那裡瞭解到“格物致知”之學。

王陽明20歲時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對騎射,軍事他都非常感興趣。弘治十二年,28歲的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成績出色,隨後授刑部主事,後因病回鄉。弘治十七年被啟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後因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至貴州龍場。期滿被召入京。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提拔下,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蕩平盜賊,平定寧王叛亂。王陽明不想捲入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選擇功成身退,創立書院講學。但在動盪的年代裡,一個非凡卓越的人想像普通人一樣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是幾乎不可能的。



嘉定六年盧叔,王壽造反。朝朝廷下詔,讓王守仁官復原職兼左都御史 總督兩廣兼巡撫。守仁大軍至思恩,叛軍聽聞王守仁至而投降。嘉靖七年,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可謂功績卓著。

平亂後,王守仁因肺病嚴重而回鄉。

陽明心學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朱載垕評價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律,功高不賞……。


大魚記


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為什麼他們四個單獨列出來叫四聖?從哪個層面來定義?還是隻是四個名字就四聖?這個說法本來就有問題,就像香港歌壇硬要搞個四大天王出來為了宣傳一樣,作為搞學問的話,這種掛名牌的說法八叔覺得很不合適,因此在八叔的意識裡無所謂四聖之一的王陽明是被少提及。

但是王陽明作為立德立言立功的唯一人(八叔個人的認為)為什麼很少被提及,這麼問就合適了。那為什麼呢?

也很簡單,兩個方面:

一:利益所致;

二:思想覺悟高度所致;

第一方面:利益問題;

心學雖然來源與儒學,根基上也是推崇儒家的仁義道德與禮之類的思想,但是心學內容表面看起來,容易被個人主義化,心即理這種理念在皇帝的話就是法,對權威要絕對遵從的思想環境裡,這其實是大忌的。事實心學從開始提出來就被當時的主流意識反對妖魔化這也是原因之一。人人都有一顆心,那人人都有自己的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用良知來看待對待事情的,作為權利利益的擁有者,如果認可心即理的說法,他們還怎麼去跟想跟他們爭權力利益的人講理?思想這種東西,再好在傳播過程中也一定會被千奇百怪地解讀,就像善良的安拉思想缺培養出IS一樣,動奶酪的思想是不能任由發展的。從明到清到馬列主義,這都是不合適的。

第二方面:思想覺悟高度不夠;

心學來源於儒學但是對儒學有本質的豐富拓展,尤其大明王朝開始的八股文科舉考試用的教材最主要的就是朱熹的,但心學對於朱熹的格物窮理是持批判的,格物來求理,理在外,心即理,理本存於心,每個人都有,你讓那些讀幾十年書的人怎麼轉得過彎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如果心學誕生在西方,那王絕對能成為哲學一代大家,唯心主義的全面闡述者。在馬列主義的教育下,我們把唯物主義當成正派,而唯心主義當成反派,但是從哲學的角度,唯心唯物絕對是平等正面的,只是看待認識世界的角度出發點不同。事實上到今天,提及王學主要還是在說他的知行合一於,那放在教條化的儒學思想環境裡,更難理解得了唯心主義也是思想認知的一條路。這就是覺悟高度不夠。

即使在未來,知道王學的人會越來越多,但王陽明還是不會被當成與孔孟朱熹齊名的聖人,不因為別的,因為王學相對於儒學裡面所蘊含的不確定能量太大。


帥八叔


我這裡摘取環球時報的一段文字—

從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到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扳倒大清國用了27年。明治維新的三大政策是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回顧歷史必須承認,“文明開化”政策獲得了成功。如果說封建社會的眾生百姓接受觀念上的改變離不開日本學者的努力的話,那麼,那些學者、政客們又是被誰啟蒙的呢?

  其實明治維新前200年,日本社會就經歷了一次重要的啟蒙過程,啟蒙者是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1472-1529)。17世紀初,有關王陽明的書籍傳入日本。最早接受陽明學的是江戶時期的下級武士中江藤樹(1608-1648)。1622年他擅自“脫藩”,在家鄉近江開辦“藤樹書院”,以極大熱情投身平民教育。他破除等級觀念,宣揚官民平等的理念,被稱為“近江聖人”。他門下陽明學者輩出,大弟子熊澤蕃山於1670年開辦“岡山藩學”,這是日本最初的武士子弟學校,江戶後期還教授“蘭學”(西洋知識)。

  到明治維新前,不論社會上或幕府內部,能叫得上名的陽明學信徒不下百人。其中有武士(比如山縣有朋,日本陸軍創始人)、商人(澀澤榮一,“日本企業之父”)、學者(福澤諭吉,思想家,“脫亞論”者)、政治家(伊藤博文,日本首任首相)、危險分子(吉田松陰,“徵韓論”者)等,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陽明學的重要特徵是開啟思辨,自我認知。和朱子的“性即理”不同,朱子要人們去情慾,居靜深思,以“格物致知”;王陽明則認為,人的性和情不可分離,兩者構成了“心”,所以“心即理”,而“理”又分“外理”和“內理”。人的“心”只要符合“內在的理”,就是自己充分理解的、通過自己的實踐可以解釋通的道理,就是完成了“心”與“理”的統一,而不必刻意追求“外理”,即便是經書中聖人闡明的道理。在王陽明看來,“愚夫愚婦皆聖人”,前提是“致良知”。現實社會里,代表良知的“誠意”比“格物致知”更重要。而“良知”不是靜思得出,而是生活中磨鍊而來。所謂“知行合一”,“致良知”必“事上磨鍊”。

  陽明學對人的觀念產生巨大影響。宋代以後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陽明學認為良知在身勝於讀書,平民也可以成為聖人。其次,陽明學開通了肯定人的慾望的大門。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社會發展,生活安定,人們的思想多樣化,這個現實是不容忽視的。第三,重視朋友關係。王陽明通過講學的方式,廣交朋友。儒家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中,前4個在地位上是上下關係,而朋友關係則是平等的。

  日本慶幸自己沒有建立起科舉制度,不管是朝廷還是幕府都不用豢養大批文人,也就沒有學說思想的壟斷。清貧的文化人相對自由,代表庶民觀點的陽明學說很容易被接受。當然,江戶時代的官學依然是朱子學。但在儒佛共存的日本,儒家理論高空虛渺,幕府政治的凝聚力日漸低下。改變這一現狀的是另一位儒學大師——朱舜水(1600-1682),他和王陽明是同鄉。

  1644年明朝亡國後,反清遺臣朱舜水逃亡日本。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囶敬仰朱舜水的才德,將他迎到江戶(東京),行弟子禮,舜水開始在日本講學。舜水追求務實,實理實學,批評日本朱子學空洞務虛。朱舜水身居異國,向弟子警示明朝滅亡的道理。德川光囶從朱舜水那裡吸取了儒家的忠君愛國、大義名分思想和重史、尊史、尚史的史學思想。此後,德川建立的日本“水戶學”,成為明治維新以來近代日本社會主要精神力量。此外,不論日本省庵學的鼻祖安東守約,還是古學鼻祖山鹿素行,都是朱舜水的高足。

  朱舜水並不自詡陽明傳人,他以極高的品格博得各界尊重,自由施教的學風使其與弟子間建立全新的友情。除了得其真傳的弟子,間接受其影響的人也很多。當時踐行陽明學“知行合一”者,必走舜水探求實理實學之路。

  當然,日本社會的啟蒙與江戶以後重視實學教育也有關聯。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生存,是江戶教育的一大特點。江戶的寺廟在各地辦學,通常都叫“寺子屋”。教的課程是,讀(千字文、漢文)、寫(信、告示、訴狀、商品名、收條、借據等)、算(算盤、記賬方法)。內容五花八門,將來只要有用就讓孩子們學。到1850年,日本人的識字率已達70%-80%,而英國產業革命後期的識字率僅20%-25%。可以說日本社會已經基本完成迎接大變革的思想準備。

  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也是陽明學的信徒。他認為,國家的獨立首先必是民眾的自立,有自主意識才能自立,能自立者一定會自強,而當他們接受“民主”、“自由”理念時會很珍惜,很好地運用。而自卑的百姓希望有德者管理社會,久而久之會從相信變崇拜再到迷信。福澤的啟蒙書賣了300萬部,相當於每10個日本人中就有一讀過他的書。

  遺憾的是,王陽明的“良知”這一基本準則沒有被日本人深刻理解。日本強大後,自恃武力,走向歧途。福澤後來成為“脫亞論”的倡導者,他對中國和朝鮮不屑一顧,“人民不開化,作為敵手就不足為懼,作為朋友就不足利用”,他甚至說“日本應該站在歐美的立場去看待今天的支那和朝鮮”。


天綺爵


四聖之中,就屬王陽明的個性比較張揚了,他不像朱熹,讓人聽天由命,朱熹大力的推廣存天理,滅人慾之之說。

按照朱夫子的解說,一切不合時宜的慾望都是罪惡的開端,這個開端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之中。正好這一說法迎合了封建社會官方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統治。

比如說,生在帝王之家的人,以後的帝王就應該在他們家產生,其它的人連想都不要想這件事。所以,朱熹的這一說法,也被當時的皇家大力的推崇。被封為官方學說,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熱度多年不減。

王陽明則不然,他倡導的是心學,說白了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追隨自己的心願。若是自己覺得追求功名利祿好,那就去追,若是自己覺得閒賦在家,飲酒鋤田快樂那就宅在家裡。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所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按著一個模板去培養。

王陽明的學說更多的是想去解放個人的思想,鼓勵人勇敢的去追求真理。而這一學說,恰恰是和程朱理學相違背的,也不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就是不想讓大眾有多餘的想法,天天惹事生非的,容易引起社會的矛盾。

所以,王陽明的學說,根本就得不到官方的認可,只要官方不認可,也就不能大規模的去推行他的學說了。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其它三聖來說,他唯一略顯冷清的原因。


史學達人


  • 為什麼很少被提及?
  • 因為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反饋-強化系統”。發動自己的良知作用於外界,外界也會把這種良知反饋給自己的內心,從而將良知強化,這就是反饋-強化系統。
  • (講一個色盲實驗:假如一個人,生出來就認為紅色是綠色,綠色是紅色。
  • 當他長到兩歲的時候,老師指著樹葉對他說:這個樹葉的顏色是綠色。
  • 他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呢?他看到的樹葉本身是紅色的,然後,認為紅色這種顏色的名稱叫綠色。
  • 等他長大後,看到馬路上綠燈亮了,他其實看到的是紅顏色,紅顏色的名稱叫綠色,綠色燈亮就可以開車,然後他就開車走了,整個過程不會出任何錯。
  • 所以天生的紅綠色盲,永遠沒有人知道他是紅綠色盲,他自己也永遠不知道自己是紅綠色盲。
  • 這是反饋-強化的經典案例,人的思想更是這樣,不斷的反饋強化,直到堅信自己的思想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且堅信不疑!)
  • 所以,大力智慧的源泉,源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通過發覺外界事物的規律原理以圖提煉大力智慧。
  • 所謂“心即理”,“心外無物”此之謂也。

  • 這就導致後人沒有穩定的修行標準,因此分出了很多門派,不能形成唯一性的哲學,持續傳承下去。

  • 學陽明心學具體能得到什麼好處?
  • 陽明心學,是關於人的哲學,是大有可為的哲學。凡是有人類參與的事業,在心學的武裝下去做,都能做得盡善盡美。
  • 王陽明,一個明朝普通官員。打仗剿匪,得心應手;殺人誅族,心平氣和;甚至賄賂太監,也心若止水。因為他“此心不動”,“清淨光明”,總能把洞見力、執行力調節到最佳狀態,這就是心學的妙處。
  • 有人會反駁,王陽明會打仗,是因為他有打仗的天賦。普通人學會了心學,不一定像他那樣會打仗!
  • 這個王陽明早有回答:所有的聖人就像24k的黃金,純度相同但重量不一定相同。
  • 聖人不是神,不可能創造神蹟。但是,聖人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成為最好的自己。
  • 陽明心學在日本得到了廣泛傳承。在內地已經沒落。
  • “一生俯首拜陽明。”——東鄉平八郎。

美之星暖通


我深度相信,王陽明的書沒幾個人認真讀過,他為什麼會是“聖人”?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知道原因。

先聲明一點,我讀孔孟,讀老子,但是很少讀王陽明的著作,水平不夠,很難達到“心覺不遠,莞爾一笑”的境界。

孔子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是儒學的創始人,他又明確的世界觀也有明確的方法論,他的世界觀就是“這個世界需要秩序,需要溫情”,他的方法論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這一套,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絕對的主流思想。

孟子稱為亞聖,是因為他是儒學的開拓者,在“仁”的基礎之上,建立了“義”的概念,併成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做人和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和孔子並稱為“孔孟之道”。

王陽明首先是一個“儒生”,在探究朱熹倡導的“理”的核心的過程中,打破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論,但是得出的結論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更多的是“心靈雞湯”式的更接近於激勵和立志方向的“感悟”,而這種感悟更趨向於唯心。對於懂王陽明的人來講,敬仰的人多,能夠付諸實踐的人很少,曾國藩算是迄今最成功的實踐者。

朱熹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一個“理”,稱之為“天理”,而人活著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找到並遵循”這個“理”,這個天理究竟是什麼?朱熹也沒說清楚,但是他把天理和人的思想的關係說明白了,他提出的觀點是“存天理,滅人慾”,也就是天理和人慾是對立的。同時他提出追求天理的方法論是“格物致知”。但是究竟怎麼“格物”,怎麼樣才算“致知”,估計連朱熹自己也搞不清楚,反正“格”就是了。

王陽明對朱熹的理論最初是頂禮膜拜的,不然他不會對著竹子冥思苦想七天而大病一場。

朱熹方法論的虛無,導致王陽明對什麼是天理,如何獲得天理產生了興趣,最終他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就是“天理就是人性”,每個人心裡都有天理,不用再追求外部的什麼天理了。第二,在方法論上,王陽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也就是這兩句話“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這個哲學實在是高大上,並且至今實踐的人不多,是因為的確實踐的難度遠遠大於“修身養性”,同時習慣了“聽天由命”的人們基本上很難把“天人合一”作為思考的自覺。而“知行合一”儘管到目前為止都是十分正確的方法論,但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實在是太難了。

瞭解王陽明的人少,用他的哲學思想指導自己人生的人更少,而在“唯心主義”沒有市場的今天。王陽明自然就小眾了。


步武堂


儒家的四個著名的大牌學者,據說被稱為“四聖人”。“四聖人”就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其實,這個“四聖人”的說法是到了近代清末才有,之前還有董仲舒,也被列為儒家的一個聖人。儒家相當於一個特殊的宗教,信仰的是昊天上帝,聖人就是加百列一樣的天使,儒生就是儒教的牧師或者神父。我就說說這所謂的“四聖人”吧。“四聖人”之中,孔子主要是講道德和社會秩序,孟子主要是講仁政,朱熹比較唯心主義,發展了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他過分的強調道德建設,以至於士大夫拼命的偽裝自己,至於政務能力被不屑一顧,形成了一個道德原教旨主義。王陽明也是唯心主義,雖然有好的一面,比如提出“知行合一”,但更多的是神棍氣息,天天格竹子,妄圖格出什麼天理出來。王陽明接近於禪宗,迷信所謂的“頓悟”,認為天理是頓悟出來的,最後一事無成,什麼也沒有悟出來。歷史上,王陽明的弟子格竹子格成精神病的比比皆是,雖然也有一些人是王陽明的鐵桿粉絲對王陽明極端吹捧,最後王陽明的學說還是成為陽春白雪,不被當局重視。對當局來說,你最好不要胡思亂想,有《四書五經》給你消遣,打發漫長的時間就已經足夠了,別沒事閒的蛋疼跑來跑去玩什麼頓悟。萬一頓悟出個不和諧的東西,那就不是朝廷之福了。此外,王陽明的出生年代稍晚,已經是明朝,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出生年代越早的人越牛逼,王陽明出生比較晚,哪有資格和孔孟並列?


懷疑探索者



關於“四聖人”這個概念,其實自古以來每個人對聖人的定義都不同,比如更廣為人知的“兩個半聖人”:孔子、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但是不管概念中的聖人如何,對於王陽明而言都不重要,因為在他看來:聖人講純度,而不講分量。就比方把人比喻成一塊金子,那麼孔子是9000兩的金子,王陽明是8000兩,我們每個人是一兩。這是重量上的區別,但其實即便你是一兩黃金,但是你的純度和孔聖人的9000兩的純度是一樣的,那麼你也是個聖人。

所以王陽明認為做聖人,追求的不是重量,而是純度。我們延伸一下,一個知名度大的聖人和一個知名度小的聖人,名氣大小並不重要,重要但是這個聖人是否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言歸正傳。至於為什麼王陽明較少被人提及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現代國內的心學熱潮,搞學術,做演講不說幾句王陽明的格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學問的。

但是一切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比如王陽明與孔子的確懸殊極大。無外乎如下幾大原因:

1、孔子是儒家最大的聖人,王陽明是儒家一般大的聖人。

2、心學是儒家的分支,既然是分支就一定是建立在儒學基礎上的。

3、王陽明是明朝人,距今只有500年的時間,根據越大越值錢的思維,其他人更老。

4、尊老愛幼是儒家的光榮傳統,同樣作為晚輩的王陽明自然要在身份上前人一等。

5、王陽明開創的心學,他自己就是集大成者。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就急速走下坡路。所以理學的影響力更大。

最後,我們還是要重申,心學的確是一門偉大的學說,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而學習本身不是衝著知名度去的,而是衝著王陽明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心學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