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大国小史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即兴之作吗?居士我认为,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首先我们看看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根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了,而且写出来文笔流畅,被称为神童,大家想想自己六岁在干什么。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写了十卷《指瑕》来纠正颜师古的错误,大家想想自己九岁又在做什么。王勃在十六岁时,参加幽素科考试,而且考上了,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人家十六岁就当官了啊,虽然是个小官,又没有实权,十六岁时诸位又在哪里呢?

王勃就是这么个开挂的人物,你觉得他参加一个地方官的宴会,需要事先准备一篇文章吗?如果王勃是这样不自信的人,还会被称为神童吗?

而且我们来看看《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流传千古,画面感极强。古代有个传说,王勃落水身亡后,他的鬼魂还常在水面上吟诵这两句。然而,这两句是不可能事先准备的啊,他怎么能事先知道写这篇续的时候正是黄昏?他怎么能事先知道当时飞过的是一只野鸭子,而不是两只、三只、一群野鸭子?他怎么知道那天的天色会比较灰暗,与江水一个颜色?

所以,《滕王阁序》必然是即兴之作。那么为什么居士我说它也不是即兴之作呢?

因为像王勃这样大才之人,在写《滕王阁序》之前,腹中必然早已积累了很多材料。任何大文豪都是如此,哪怕是即兴之作,也是天长日久的积累产生的。要是肚里没货,现场翻书查资料可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

还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其实是化自庾信的两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滕王阁序》中还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两句,其实王勃以前也写过类似的句子:“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你说王勃在滕王阁上落笔之时,会没有想起自己写过的这两句话吗?

另外,《滕王阁序》的后面部分写的全是王勃自己的坎坷经历以及报国志向。我们都知道,唐朝文人经常会给权贵们写自荐信,王勃肯定也写过。那么他在写《滕王阁序》时,会不会想到自己之前写过的自荐信,并将得意的句子写进去呢?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所以,居士我认为,《滕王阁序》确实是即兴之作,但离不开王勃之前的积累。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文史


《滕王阁序》是千古一赋,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我相信是王勃即兴作文。

其实不要说王勃,就算普通人想做一篇格律化的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我曾经在悟空写过一篇关于黄金的问答,就采用七言长诗的形式,一下子写了几十行也不怎么费力,当然水平就是个打油诗的水平。想想看,王勃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文采冠绝初唐,全天下数一数二的大才子,人家有质有量的完成一篇长篇赋又有何难呢。

古代文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古文培养,既不用学什么数理化生,又没有手机电脑娱乐产品的干扰,很多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就算有些人学个琴棋书画什么都的,但读书绝对是他们的主流。平日里积累的多了,再加上有些人天子绝伦,出口成章真不是事。不过像《滕王阁序》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佳作也不是什么人随随便就可以完成的,王勃的天生才思敏捷,这点也是无法忽略的。还有一点,俗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勃创作这篇佳作的时候肯定是处于一个精神饱满,才思泉涌的状态,正是灵感勃发的时刻,绝佳的状态配合个人的天才,作此千古一赋还真不是事儿。

其实看一篇文章,一首诗呈现出来的状态,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写作的状态,是一气呵成还是吭哧瘪肚,我觉得都能读出来。比如说,除了王勃,还有一些天才诗人,像李白,苏轼等等。他们的不少佳作就算第一次接触,都会忍不住大声念出来,因为确实写的荡气回肠,流畅至极,有些诗篇可能读几遍就背下来了。还有主席的几首名篇,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就感觉有一股气势涌现于诗篇之中,让人拍拍案叫绝。相信这些人创作这些佳作的时候都是一气呵成的。

对比一下会有更明显的感觉,比如我提一个诗人的名字李贺,这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称“诗鬼”,对于这位诗人的诗我一直不太喜欢,因为他的诗不要说背诵,很多读起来都费劲,不仅语句上连接不紧密,就连思想感情似乎都是分离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起来晦涩难懂,似乎怎么念都不流畅。李贺的诗独句十分华丽,有时候不知所云,偶尔也会有佳句,比如“石破天惊逗秋雨”,不过整体水平跟李白杜甫那些人相差甚远。

读李贺的诗,可可以想象的出他为了写诗如何的绞尽脑汁,如何费尽心思的去搜罗那些奇词异句。据传说李贺经常骑一匹瘦马,领着一个书童到处逛游,看到什么景致触发灵感,想到一点奇词妙句,就赶紧记录下来,然后放到书童背的袋子里。待回家以后就赶紧整理琢磨,以后写诗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要我说,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真的,不然他的诗词咋那么不连贯呢。我唯一喜欢他的一首就是一首《马说》之一:


看看李贺,让他一气呵成写《滕王阁序》那是决计不可能的,但是王勃身上肯定应该不成问题。如果《滕王阁序》也跟李贺的诗歌一样读起来疙疙瘩瘩,衔接不连贯,那肯定不是即兴之作,只有极其顺畅流利的文字才有可能是天才文人在才思俱佳的时刻完成的扛鼎之作。


一览众河小


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心潮澎湃,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对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顶礼膜拜,尤其是对那些名篇中的千古名句我可以随口诵来。象《滕王阁序》中: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又如: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每当读到这样精彩句子,仍是如食花瓣,满口余香。还有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有时感到迷惑不解,能写出这些美不胜收句子的王勃到底是人还是神,而且他仅仅只活了26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勃确实是一个神。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也就是说,王勃少年成名,还没有到法定年龄,就当上了公务员(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后来,发生在王勃身上一系列事,在此就不过多叙述。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王勃最得意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从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王勃饱读诗书,知识的储存量十分丰富。虽然,后世对王勃在作《滕王阁序》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争论,甚至怀疑他不是即兴之作。但我坚信,王勃是有能力,也必须是在阎伯舆都督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写成的《滕王阁序》。

《唐摭言》载:当阎都督听完当场诵读的《滕王阁序》,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形象说明了当时王勃即兴写作的情景。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证: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便起身告辞了。大家都对这个字猜来猜去。请客的主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再请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王勃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虽然要价比较高,但主人想: 再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啊。于是主人备下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说: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主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这样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都不假,有本事的人到那都能吃得开。


东白启明


我们后人对于《滕王阁序》的讨论,主要都是围绕着王勃何岁作文而谈,基本上没什么人质疑王勃是否为即兴作文。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传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即兴作文时,有人哗众取宠,冒称此文早已有之,却惨遭王勃当场打脸。

这个人据说就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佳作,以便在宴会时大展其才,压倒众人。在场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辞”。

王勃的挑战自然引得都督不满,但谁料他却写出佳作,众人都感叹王勃乃天才也。

吴子章看到王勃坏了自己的好事,心里既不高兴,于是高声说:“这明明是先儒遗文,你王勃好不要脸,居然伪称是自己新作!” 随后,他高声背诵《滕王阁序》,竟无一字差错。

众人疑虑之时,王勃不慌不忙地应对道:“您说这是先儒遗文,请问文后附有诗吗?”吴子章道:“自然没有!” 于是,王勃离席,挥笔作诗一首,并称:“文后原有诗八句,不知诸公有人记之否?” 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明白了刚才吴子章是在撒谎,都对王勃的才华表达了敬服。


HuiNanHistory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着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豫璋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碧海晴天58930576


《滕王阁序》:王勃一咏而就的人生绝唱

王勃(公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其余三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巅峰级代表作《滕王阁序》。另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全文773字,铺叙滕王阁一带形胜,宴会盛况,极抒个人情感。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引经据典(据统计全文所用典故高达46个),名句比比,真可谓千古名篇,百世流芳。

个人毫不怀疑《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兴所作。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作有《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便饱览六经(《旧唐书》等)。

问题在写于何时?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唐末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即公元663年,因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二是认为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应邀出席洪州牧阎伯屿庆贺滕王阁重修之群宴,于阁上现场所作,时年二十四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是王勃二十四岁时,一咏而就。

1、王勃十五岁前与滕王阁无缘,何来十四岁即兴咏就《滕王阁序》?

现有资料可知:王勃十五岁前,没有机会和理由在距离家乡和长安千里之外的南昌(时称洪都)逗留行吟。他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经历,一是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二是在家乡著文上书(《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直陈政见,寻找机会,积极入仕。十五岁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旋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乃是未冠(二十岁以下)之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

2、王勃二十四岁时即兴咏就《滕王阁序》,似不容置疑

天妒英才。王勃时运不佳,入仕后先后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入狱,甚至连累父亲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在越南河内西北),远谪到南荒之外,对王勃打击极大。出狱后年余,朝廷虽然宣布恢复其旧职,他却没接受,已视宦海为畏途。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长江长途跋涉,前去探望远在交趾,其时生活已十分窘迫的父亲,其间途径南昌,应邀作《滕王阁序》。上元三年(676年)夏归途中,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仅25岁。

《滕王阁序》全文八个自然段,其中五、六和八段(第八段单独又称为《滕王阁诗》),以大量的篇幅,极力抒发了“无路请缨”之感慨,最终发出“槛外长江空自流”无奈之痛嗟。没有经历过宦海坎坷、人生冷暖,王勃再是神童,亦断然咏唱不出如此饱含人生复杂情感和痛彻感悟的千古华章。(其作品具体内容和评析,可自行网搜,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应该无疑。它不仅是王勃骈文巅峰级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人生绝唱。

最后,还要纠正提问的一个说法:《滕王阁序》只能称为“千古第一骈文”,不能称为“千古第一赋”。“赋”源自先秦,盛行于汉,魏晋后发展为“骈文”,“骈文”盛行于唐。两者均讲究文采韵律,而“赋”在表现形式上比“骈文”更加自由。“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渐衰。

  • 注:本人并非专家,以上纯属个见,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原谅指正。


逹文


肯定是临场发挥,却已是胸有成竹。

这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正如同当今的作文一般。

相信有过高考经历的人都明白,高考作文谁也不知道写什么,写的时候肯定是临场发挥的,但是,你堆砌出来的文字素材,文章的内容、结构、思想、立意,想必也是有着一定的积累和经验的,但也不排除在现场有人会一时灵感来袭,才思隽永、一挥而就写出一篇旷世雄文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满分的作文频频出现,为什么会有诸多完美的考卷让人拍案称奇。

试想,连现如今的社会都会有人能临场发挥写出好文章,那么对于当时的旷世奇才,满腹经纶、才高八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初唐四杰”之首,大才子王勃来说,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沧桑,在郁郁不得志之时、在怀才不能遇之世,突然有一天幸得天眷,终于那一日命运垂青,王子安路经南都,少王勃巧遇雅集,继而受邀与会,顾此得体出席。酒过三巡,日近西山,登临恢弘巍峨的滕王阁、面对汹涌澎湃的赣江水,文豪墨客无不技痒,迁客骚人当即起兴。在众人假意推诿之后,在各位佯装谦虚之时,王神童拍案而起提笔而立,凝望阁楼之畔的一江秋水,俯瞰赣州城外的一抹长天,顿时百感交集、瞬间有感而发,于是乎起手挥毫妙笔生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蹴而就一气呵成地写出千古传颂之《滕王阁序》,也就不足为奇了。


薇父私房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吗”。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这是《旧唐书》对王勃的部分记载。

第一次读到《滕王阁序》就被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惊艳,而这一句,也将历史永远定格在千年前“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人生漂泊在外,难免伤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然而生活并不都是感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初唐四杰之一,自幼聪敏好学,《旧唐书》有记载,他六岁时就能流畅行文,被赞为“神童”。

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这是什么概念?颜师古是谁?是隋唐超级大儒,其在史学、藏书等方面均有非常大的成就,王勃居然在九岁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位大儒所注的《汉书》撰写十卷长文!

十岁的时候他便饱览六经,十二到十四岁的时候又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

十五岁呈《乾元殿颂》,接着就成为最年轻的官员。

看看这人生履历,古往今来,堪与其比肩者,能有几人?

这样一位才情卓绝,惊才绝艳的天才,即兴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绝唱是情理之中的事。


老道消息


相信。世界上绝对有这样的高人,不要不相信。现在的高考也是非常难,但有的学生竟能考出730多分的绝对高分,你说他是怎么考的,我们一般人觉得望尘莫及,然而确实就有这样聪明的学生。你看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不简单。世界上确实有某一方面的天才,不服不行。试问,一个人才华卓绝,碰到此情此景,连宋晓峰这样的保安都想吟诗一首,何况是一个大才子呢,而且,当时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有如此好的气氛,再加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灵感突然袭来,能够一挥而就,写出如此流传千古的好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所思2019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虽才华早著,却仕途坎坷。他十四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后被高宗逐出,漫游蜀中。其父王福畤也受累贬官南海。《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他南海省父,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参与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举行的饮宴而作,是古今传颂的骈文名篇。

相传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举办饮宴,本拟让子婿孟学士作序,并早经宿构:假谦让众宾,而王勃不知推辞,遂惹得主人大怒,拂袖而去。

王勃诗写得好,文章亦写得好。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当时最好的一首五言律诗。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他在写文章之前,先磨墨数升,然后喝很多酒,大睡一觉,醒后提笔作文,一掠而就。其实他是借磨墨和“睡觉”进行酝酿。后人称为“腹稿”。由此可见,《滕王阁序》也许经过了“磨墨”“酝酿”打“腹稿”的过程,如不加思索即兴而作,是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警句来的,所以,尽管阎某在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后,听闻此二句后,矍然而起,说:“此真天子,当垂不朽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