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SIM卡

今年3月29日,中國聯通在於北京進行的“聯通eSIM,無卡更自由”主題活動中正式宣佈,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看到這個消息,小編第一反應是:什麼?!eSIM卡業務終於全國商用了?!這下真的可以和麻煩的SIM卡說再見了?!豈不是美滋滋?!

再见,SIM卡

不過,驚喜之餘,小編定睛一看,等等!不對啊,這裡人家說的只是“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啊,並不是更多人朝夕相伴的手機或者其他什麼玩意兒。所以說,這和不愛在手上或者身上戴個東西的小編似乎並沒有太大關係……至少目前是這樣。

但是,作為IT之家從業經驗豐富、思維邏輯靈敏、業務能力出色、眼光洞見深遠、……的一小編,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和目前的自己沒有關係而高高掛起——首先,和自己沒關係不代表和別人沒關係,現在和自己沒關係不代表以後也沒關係……想到這,小編眉頭一皺,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從eSIM到iSIM

什麼是eSIM?不瞭解的同學可以查看IT之家《5G電話卡都來了,eSIM卡還在路上…》這篇文章。簡單來說一句話,eSIM就是把SIM卡做得小小的(目前最小的可以做到2mm×2mm),然後焊死在手機主板上,各種服務、運營商套餐等通過OTA獲得。所以,很多人以為eSIM卡前面的“e”代表的是“電子(electronic)”,其實它是“嵌入(Embedded)”的意思。

之所以能這麼幹,其實是SIM卡本質使然。SIM卡到底是什麼?其實嚴格來講,我們通常所說的手機卡應該叫UICC(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卡,而SIM的意思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即“用戶身份模塊”,它是承載在UICC卡上的應用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移動終端和移動通訊中進行身份識別和存儲信息。

再见,SIM卡
再见,SIM卡

我們深入到SIM卡的具體結構,可以看到它內部也包含CPU微處理器單元、RAM臨時數據存放區、ROM、Flash或EEPROM數據存儲區域,至於外在的物理接口,則包含Vcc電源輸入接口、RESET復位信號接口、CLK時鐘輸入信號接口、GND接地接口、VPP編程電壓、I/O數據輸入輸出接口等,可以看到,“SIM卡雖小,五臟俱全”,很適合作為嵌入式組件集成在終端內部,至少技術上來講是沒有問題的。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講,eSIM的普及也有很多好處,首先是消費者可以靈活選擇運營商網絡、用OTA方式動態寫入用戶簽約信息,再不用營業廳來回跑,想想都很方便。然後eSIM卡佔用的空間非常小,體積僅為傳統SIM卡的10%,同時集成在終端內部了減少終端開孔,防水的同時更能適應各種異常惡劣的外部環境。

eSIM是將SIM卡做小然後嵌入到主板中,本質上還是獨立的芯片,而在eSIM之上,還有一項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技術,就是iSIM。相比較eSIM,iSIM更徹底,這項技術不再使用單獨芯片,而是將SIM卡信息內置於設備的處理器中,它包括Kigen OS系統以及安全加密的硬件區域,重要數據無法輕易被提取出來,在此基礎上將處理器、基帶以及SIM卡集成同一芯片上,可以進一步縮小模塊空間。將SIM集成在主控芯片上,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必須是能夠提供基礎芯片核心的廠商,事實上,這項技術正是由半導體公司ARM提出的。

再见,SIM卡再见,SIM卡

iSIM相較於eSIM最大的優勢是安全。因為iSIM是集成在SoC芯片裡,集成度更高,採用專門的加密方式,從而讓數據更加安全,減少或消除了敏感數據外洩的風險。

再见,SIM卡

另外,iSIM佔據的空間更小,ARM稱iSIM將僅佔據1平方毫米的面積,同時成本也更小。其他方面,也具有更換網絡服務、運營商更為方便等優勢,也可以將聯繫人、運營商設置等帳戶數據安全地儲存在雲端。

再见,SIM卡

IT之家小編覺得,相比eSIM,iSIM更接近SIM卡的“終極形態”,畢竟目前大部分移動設備採用的大都是ARM架構的SoC,作為頂端的基礎技術提供商,ARM推廣iSIM技術相比其他廠商更為輕鬆。

進展方面,ARM已經向合作廠商發送了iSIM設計,同樣,最先應該也會被用在物聯網設備上。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接近三十年的時間裡,eSIM或iSIM一直沒有得到普及?其實IT之家在前面《5G電話卡都來了,eSIM卡還在路上…》這篇文章裡也做過介紹,最核心的原因是動了運營商的奶酪,畢竟把SIM卡嵌入在設備裡等於拱手將對用戶的控制權交給終端廠商,作為既得利益者,運營商怎會將數十年來“躺吃”的分蛋糕給別人?

物聯網很重要,別忘了智能手機

那麼這一次作為運營商的中國聯通為什麼那麼積極將eSIM業務拓展到全國?這裡就要抓住那關鍵的五個字了: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背後代表的是一個重要趨勢:物聯網。

根據GSMA智庫在2018年發佈的全球移動市場趨勢報告,到2025年全球範圍內將會有251億物聯網設備連接和137億工業物聯網連接和114億消費物聯網連接,市場規模將達到1.1萬億美元,同時到2023年,將有超過86%的設備通過LPWAN(低功耗廣域網)實現網聯。物聯網,是人們不厭其煩討論的時代大趨勢,上面這些數字,其實也只是對物聯網初期階段的預測,可見這個市場無比龐大。

再见,SIM卡再见,SIM卡

圖片來自GSMA 2018全球移動市場趨勢報告

當然,市場龐不龐大不是重點,重點是,物聯網可以說是eSIM和iSIM普及的終極推動力。道理很簡單,物聯網時代由5G推動,想象一下那個時候你家裡幾乎所有的終端設備都要通過5G網絡始終在線,你不可能為每個設備都配一張SIM卡,因此在物聯網時代,eSIM或iSIM對於運營商來說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不過儘管從未來的角度看,iSIM更是大勢所趨,但就目前、就國內而言,運營商們主要著手關注的還是eSIM。所以下面我們仍然將目光放在運營商們在eSIM方面的佈局。

對運營商而言,具體實施起來,就是所謂的一號多終端解決方案,以用戶號碼為中心,將各種聯網設備統一在一個號碼之下,運營商可以基於號碼資源開創更多業務,用戶也享受便利。例如去年中國聯通推出的一號雙終端業務,可以讓手錶和手機共享同一號碼,這樣智能手錶就可以脫離手機成為一個獨立的設備。

對於商業公司而言,想讓它放棄部分利益,最好的辦法是許它更大的利益。物聯網,顯然就是這“更大的的利益”。

再见,SIM卡

事實上,就國內而言,三大運營商在eSIM方面都有各自的佈局,中國聯通是最積極的了,當然,最新的進展就是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中國移動方面,去年5月25日,他們推出了智能物聯China Mobile Inside計劃,同時發佈國內首款eSIM芯片,提供“芯片+eSIM+連接服務”。6月初,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7個城市正式啟動,並於今年1月在這七個城市開啟免費體驗。

再见,SIM卡

中國電信方面,也已於去年10月31日宣佈開通了eSIM服務,首批試點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廣州、成都及南京,僅限當地手機賬號開通使用。去年12月,中國電信宣佈將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試點城市增加到7個,同時支持4款智能穿戴設備。

當然,三大運營商在推進eSIM服務方面做得努力值得肯定,不過,到目前三大運營商都沒有開始對智能手機eSIM功能的啟用。要知道,未來雖然是物聯網的時代,但智能手機,仍然會是消費者接觸最多的智能硬件設備。

這不禁讓小編想到IT之家網友Qidodo在《中國聯通宣佈eSIM業務拓展至全國》這篇文章底下發表的評論:

“智能設備上可用eSIM是把蛋糕做大,手機上可用eSIM是改變蛋糕的分配方式。前者何樂而不為,後者困難重重。”

再見,SIM卡,不是虛妄的口號

儘管困難重重,小編仍然相信,“再見,SIM卡”,不是虛妄的口號。

和大部分情況下人們追求靈活、應變的思維不同,科技產品的發展趨勢,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朝著高集成、固定的方向飛奔,例如手機的發展歷程就是集成越來越多通信之外的能力的過程,汽車,也從傳統的代步工具集成到個人娛樂中心甚至未來成為連接生活的核心空間,而小小的SIM卡,從1991年在芬蘭某運營商的第一次商用開始,已歷經了28個年頭。這28年裡,SIM卡越來越小的同時,也逐漸成為運營商們綁定用戶、跑馬圈地的無上法寶。

不過《浪潮之巔》裡總結過去有言,“IT領域的技術進步也有量變和質變兩種”,“反摩爾定律使得IT行業不可能像石油或飛機制造業那樣只追求量變,而必須不斷尋找革命性的創造發明。”如果說,SIM卡這些年越來越小是量變的過程,那麼進化為eSIM或者更終極的iSIM,就是質變了,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再见,SIM卡

知名演化經濟學家佩雷斯有一個技術革命週期理論,這個週期大概是50-60年,但其實根據我們的經驗,在科技行業,一項事物的巔峰很難保持三十年,甚至很難存活三十年(除非你特別厲害),例如,索尼上世紀70年代的特麗瓏顯示器和Walkman曾經何其輝煌,但都在邁入本世紀的時候走向沒落,再看LCD液晶屏幕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末,如今已有二十多年曆史,雖未凋零,但也已開始走向衰落,再回到通信行業,曾經對運營商而言理所當然的通信漫遊費,也沒有活過三十年的“大限”。

而在推進eSIM的進程中,我們也不能小看終端廠商們做出的努力。在2014年,蘋果就在美國和英國市場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引入了Soft SIM(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為eSIM),2015年,蘋果又開始計劃與三星等其他公司聯手推出一種eSIM卡。然後2017年發佈的Apple Watch Series 3中,就支持成熟的eSIM卡技術,去年發佈的iPhone XS系列中,也有實體SIM卡和eSIM卡組合的雙卡雙待,在國內,華為的天際通也是基於海思SoftSIM技術……

再见,SIM卡

另一方面,ARM也在積極推進iSIM技術,目前已經獲得了部分關鍵生態系統參與者的支持,包BT、SoftBank和Sprint等。

無論eSIM還是iSIM,手機永久告別實體SIM卡,是大勢所趨,但也註定是需要運營商和終端廠商兩方面共同推動,對於運營商而言,改變蛋糕分配方式不可避免,但這也並不會對他們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無非是,需要以更加積極求變的姿態投入市場競爭,尋找傳統的語音、短訊、流量之外的新的增長點,相反,永久抱著小小的SIM卡,終將會被時代所淘汰。

就像如今我們回顧熒光電視、收音機等等那些古老的技術或產品,不可否認它們在它們所處的時代曾為科技的演進做出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但如今早已習慣智能手機聽歌,觀看大尺寸高清OLED電視的我們,仍然會覺得過去“古老得有些不可思議”,這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必然。而SIM卡,也終將成為“做了古”的事物,既然終將,何不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