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第38屆香港金像獎將在2019年4月14日舉行。根據入圍的片單來看,這一屆金像獎雖說難逃疲軟的命運,但仍然有一些閃光點,尤其在港片衰落這樣的大環境下。從今年的入圍電影和影人名單裡,不難讓人嗅出一絲香港電影試圖"擺脫桎梏"的意味。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在唱衰港片的大趨勢下,港人熱衷北上,當"身份認同"這一歷史性障礙不再成為電影的註腳,港片陷入了一種"失語"的狂歡形態,好像瞬間沒了靈魂,變得可有可無。今年最佳影片的有利角逐者《三夫》的導演陳果很像是港片發展史的真實寫照,在港片的黃金年代,陳果拍出寓意豐富的"九七三部曲"和"妓女三部曲"(前兩部)。在告別港片的黃金年代後,他的鋒芒和力道消失了,2014年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是他尋求突破的嘗試,懸疑cult片設定映射香港現狀。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三夫》無疑是《那夜凌晨》中精神指向的延展,無論從題材抑或是內核來看,《三夫》都算得上近年香港影壇最"勇敢"的電影。情色片的外殼像是香港三級片的某種返潮,是致敬也是隱喻,劍走偏鋒地刻畫了香港社會存在的微妙困境,而這一精髓,是陳果和港片的黃金年代最為重要的連擊點。《三夫》的出現,圓了陳果橫亙18年的願望,作為"妓女三部曲"的最終話,《三夫》的奇情怪欲下揭露的是香港這座城市的表象繁榮。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三夫"一語雙關,三具慾望難填的身體以及連通海陸空的港珠澳大橋。熱衷書寫"身份焦慮"的陳果或許代表了港片最本質、最本土化的屬性。此前,它已連拿了香港評論協會大獎的三大獎項(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表現堪稱強勢。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另一有力的競爭者是莊文強導演的《無雙》,作為去年的票房黑馬,它在無形中被賦予了"港片救世主"的使命。《非常嫌疑犯》式的懸疑反轉設定,精妙的劇情編排,層次感極強的人物刻畫,在詮釋"真與假"的主題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算得上近年來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港片。劇本本身所蘊含的雙重變奏,可以看作是對香港的"虛假與繁榮"一次徹底的拷問。從個體的視角出發,落筆於整個社會(香港)的痛點,這是莊生的反思,也是他極具胸懷的關懷。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相比前兩部的高光,陳小娟的《淪落人》顯得不那麼起眼,但無疑是一部小成本的不俗之作。與前兩部陰鬱厚重的基調不同,《淪落人》主打的是溫情,鏡頭對準"主僕關係",折射的是香港城市化現象下湧動的人情日常,劇本雖說中規中矩,但在對情感起伏的把控上恰到好處,不過分煽情,又不過分克制,兼具幽默和溫暖,是《觸不可及》的港版,也是《桃姐》的延續。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流動的"善良",橫亙於鬆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裡,它是香港這座快節奏的大都市裡彌足珍貴的品質,或者說,《淪落人》是一次頗為細膩的對"善良"的呼喚。在越來越極速的電影圈,願意花時間去描繪這些平淡無奇的瞬間的導演越來越少。將時光推回到十年前的金像獎上,那一年,許鞍華憑著《天水圍的日與夜》征服了全港,拋開電影本身遠超一流的質量不說,我想打動港人的還有一點,那便是對"港民市井生活"永不疲倦的終極探索。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瑣碎的慢節奏敘事裡所具備的溫情力量是港產電影在千禧年之後所欠缺的,《淪落人》重拾了這一寶貴的精神。或許比起《無雙》中的殘酷真相,《三夫》裡的迷茫和困頓,《淪落人》更像是一個嶄新和光明的出口,它佐證了"善"的力量是能夠幫助港人走出困境的。有趣的是,《淪落人》的製片人正是陳果,這樣的連結似乎暗示了香港導演對香港未來的美好寄託。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在最佳女主的角逐裡,曾美惠孜是大熱。不誇張的說,她一個人構成了《三夫》的尺度,考量的是邊緣人物,更是整個社會,充滿缺陷的,不完美的,病態的,扭曲的,在她身上,你毫不費力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邊緣人物的無力反抗和迥異價值觀的衝突。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小妹這個角色的駕馭難度之高,使得很多演員對《三夫》都望而卻步,曾美慧孜卻一人扛下,為了這部電影,她幾乎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工具,最大限度地服務於電影,就衝這樣的精神,完全配得上"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而憑著《非分熟女》入圍的阿sa,或許受限於角色本身的空間,相比起來就顯得平庸很多。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最佳男主的角逐基本也是毫無懸念。前面提到的《淪落人》,其成功有一個功不可沒的因素:黃秋生的精湛演技。此前,黃生已經拿過了兩次金像獎,一次是憑著《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拿到了第十三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一次則更早,在第五屆的金像獎上他憑著《千言萬語》征服了評委。這些年來,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越來越成了一個"論資歷話事"的比賽,從劉青雲到郭富城,從林家棟再到古天樂,對於這樣隱性的遊戲規則,大家都心照不宣, 這些影帝演技好是一回事,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香港影壇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港片的衰落沒有以"硬著落"收場或許也多虧了這些老戲骨在撐著局面。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話說回來,黃生戲路廣是人盡皆知的,只有想不到的角色,沒有演不了的角色,這句話套用在他身上再恰當不過。當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黃秋生飾演一個被艱苦生活吞噬的可憐人時,一個被生活拋棄的"淪落人"時,沒有人是不為之動容的,他真正詮釋了演員的最高境界——毫無痕跡。而在講述變性族群的《翠絲》裡有十分突破錶現的姜皓文飾演的同樣是邊緣人,為了將性別錯位的人物心理更好呈現出來,他在影片裡大膽嘗試女裝造型,做到了"和角色融為一體"。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雖說飾演《逆流大叔》的吳鎮宇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但是最大羈絆仍是劇本能提供的空間和格局太小,此前陪跑了四次的吳鎮宇很可能逃不過繼續陪跑的命運;憑著《無雙》入圍的周潤發和郭富城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不過若是以"動人"為標準,個人認為姜皓文和黃秋生的角色更符合金像獎的主旨。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最後想說的是最佳導演的競爭。我想,對於如今的金像獎來說,能擔當得起"最佳導演"這一頭銜的導演必然需要有某種"前衛"的思想,這種前衛指的是在固步不前的港片製造體系裡尋求變化,同時也需要某種"保守"的意識,將浮誇的後港片時代拉回"小人物之悲喜"的鏡頭系統裡。簡單說,最佳導演是具有拿捏 "變"與"不變"維度能力的人。而縱觀入圍的陳果《三夫》,莊文強《無雙》,林超賢《紅海行動》,新人導演陳小娟《淪落人》以及陳詠燊《逆流大叔》,陳果和莊文強或許是今年最適合的人選。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前者設置了一個反常規的框架去探討香港社會價值觀的動盪,後者則透過偽鈔製造業這一嶄新視角去探索人性,甚至莊文強在這一點上去得更遠,他很好地利用了"周潤發"這一港產元素,從一個縱向維度去追溯那個真實的"黃金年代"並委婉抨擊了當今香港電影產業的虛無幻象。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窺“後港片時代”,是衰落還是復興?

時間飛逝,金像獎馬上就來到了它的第三十八個年頭,在金馬獎早已展開懷抱接納各方電影,前者仍舊在"港片"的體制內裹足不前,但或許這也是它最彌足珍貴的一點,即使健忘的現代人已逐漸將它忘記,它仍然在"念舊"的深淵和"展望"的怪圈中徘徊著向前走,今年必定是集體的一次有力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