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後,其靈柩需要放置幾個月才下葬,他們不擔心屍體會腐爛嗎?

中原氣象愛好者


《禮記》中有關於“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的記載,不過這個說法未必可信,當時有些天子和諸侯去世的時候並沒有達到這個期限,至於是否合乎禮儀是很難說的。但後世確實有不少皇帝去世後,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棺槨會在幾個月之後才進入陵墓下葬。

導致下葬推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每個皇帝都要經過一道繁瑣的喪葬制度,但是這個棺槨的停留時間一般不會太長。而其它原因中有兩個值得說一下,其中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出於政治目的的秘不發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帝王的陵墓是在去世後才開始建造的。

秘不發喪這種情況多數拖延的時間是比較短的,比如說只有幾天,然後等該辦的事都辦完了,就宣佈皇帝的死訊,然後開始按照流程來,但也有的皇帝去世後秘不發喪的時間比較長,比如秦始皇。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去世的,當時是夏天的七月,很熱,是非常不利於屍體的存放的。而皇帝在外去世,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引發動亂,因此在國都以外的地方去世的皇帝一般都會秘不發喪,況且秦始皇去世後,趙高還要攛掇胡亥繼位,本身就是一種政變。

因此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幾個人知道,他們將秦始皇的屍體搬運到秦始皇之前乘坐的轀車上,造成他一直在車中並沒有去世的假象,而車隊也並沒有停止,為了掩蓋屍體的腐爛發出的臭味,他們特意買了一石鮑魚放到車上,鮑魚(鹹魚)氣味很濃烈,掩蓋了部分屍體的氣味。

不過最終鹹魚的氣味還是沒有蓋過屍體的氣味,等到秦始皇下葬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份,屍體腐爛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

大部分時候,皇帝去世後棺槨停留幾個月的原因就是因為陵墓的修建問題,唐朝的陵墓基本都是在皇帝去世後才開始修建的,因此棺槨必然會放置一段時間後才下葬。這裡就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唐高祖李淵是在635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十月份才下葬獻陵;唐太宗李世民是在649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八月份才下葬昭陵;唐高宗李治是在683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才下葬乾陵;武則天是在705年的十一月去世後,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才下葬。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將靈柩放置三五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下葬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那麼問題就來了,棺槨放置這麼長的時間,屍體的防腐工作怎麼做呢?

實際上早在西周時期,屍體的防腐工作已經做的比較好了。《周禮》中記載春官中有鬱人和鬯人兩種祭祀官職,他們是為裸禮提供沐浴和塗抹用品,其中鬯人掌管秬鬯,這是一種黑黍釀成的香酒,用於塗抹在裸體上,而鬱人則掌管鬱鬯,這是一種鬱金香的香草搗爛後與黑黍酒同煮製成的香湯,用於給裸體沐浴。這裡之所以說是裸體,就是因為要進行裸浴,對象可能是活著的人,即祭祀的需要,另一個對象就是屍體。

用香湯為屍體沐浴,再塗抹黑黍酒,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屍體有香氣,同時酒能殺菌和消毒,這對於屍體的防腐有一定的作用。要知道讓屍體腐爛的正是各種各樣的菌,需氧菌或者厭氧菌。不過這種做法到底是有祭祀的味道,即讓人死後通靈,商朝時期還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很重要的一環。

《周禮》中同樣還有冰人這樣一個官職,即掌管冰的,冰對於屍體的防腐也很有用,低溫環境下不易腐爛。

馬王堆女屍是古代最著名的防腐成功的例子,不過對於其中的防腐秘訣,到現在也是一個迷,因為該女屍被發現的時候是浸泡在一種液體中的,液體的成分中含有乙酸、乙醇和汞的沉積物,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防腐作用,至於這個液體是當初就是為了防腐而做的,還是後來出現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該女屍身上被二十層絲綢包裹確實也有助於防腐。

所以我們看古代的帝王去世後,其防腐工作可以做這些:

用香湯給屍體沐浴,將屍體清洗潔淨,有香味,然後在給屍體塗抹黑黍酒,做完這個程序後,給屍體包裹上數層絲綢衣服,最大程度與外界隔斷。然後將屍體放進由防腐性和密閉性極好的棺槨中,棺槨中最好放置水銀。再然後就是將棺槨放進冰室中冷藏,接下來就等著下葬了。

當然古代的防腐技術很多,有很多到現在也不為人知,還要很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發掘。


蕭曉四姑娘


其實古人防腐的流程與工序非常複雜,每個朝代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都要羅列一番的話,恐怕沒大半個月根本說不完,我個人在此就說說周朝以後的防腐技術,以供諸位參考。

一般而言,古代帝王在下葬前要先入殮,又分小殮和大殮。

小斂之前,要先沐浴,用香湯浸泡屍體,沐浴潔淨過後,再用白酒對屍體全面擦洗,力求每一處細節,甚至是毫髮都要清洗乾淨。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洗去皮膚表面的細微汙漬,讓死者的儀容儘可能保持鮮亮色澤,二則是為了消毒。

畢竟屍體腐爛最明顯的特徵是在表面,而表面如果汙漬或細菌過多,會在短時間內發黴腐爛,所以香湯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稱為:

浴屍。

(經過浴屍處理過後的古人屍體)

有史可考的浴屍,最早是在東周時期,那時的王室主管祭祀會在帝王死後,率領專門負責入殮的兩名官員為其遺體進行小斂。

這兩名官員分別是:鬱人,裸人。

鬱人平常的工作,主要負責用鬱金香草煮湯,並用黑黍釀酒。

等帝王歸天以後,主管祭祀就會吩咐裸人,拿出鬱人煮好的香湯,以及釀好的黑黍酒去沐浴屍體。

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多名專職官員進行大殮,即化妝,穿衣等必要環節。

《周禮註疏·卷十九》有載:王崩大肆,以秬。

大概意思為,周朝的帝王諸侯們死後均會沐浴,而過程中擦洗身體主要用的就是黍酒。

如此便能使遺體保持香美的氣味兒,而不至於發出腐臭味。

賈公彥所著的《儀禮義疏》有載:大喪築鬻(yù),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鄭玄所著《箋》中有載:“秬鬯(chàng),黑黍酒。芬香條鬯也。”

這樣做的功效有兩種:

1、掩蓋屍體因腐爛而散發的臭味。

2、含有酒精的黍酒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毒與殺菌。

再延伸來講,酒精能夠抑制細菌與真菌的生長繁殖,並且在遺體入棺之後,因為酒精的揮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儘快消耗棺槨內的氧氣,在短時間內便能建立出無氧環境,使屍體的防腐狀態延長,因此在周朝時,但凡是帝王或者諸侯歸天,都會採用“黍酒沐浴”的方式進行防腐處理,這在周朝前後,是比較流行的防腐處理辦法。

之後隨著時代變革與技術發展,古人又發明出使用“貢”浸泡屍體的防腐方法,就是眾所周知的水銀。

最廣為人知的一則例子,正是出土於馬王堆的女屍,其屍體表面雖歷經千年,卻仍能看出明顯被水銀浸泡過的痕跡,在出土後,考古人員對女屍進行了研究,發現馬王堆女屍體內與表面,含有大量硫化汞和乙醇。

而這兩種物質也正是水銀與酒精中的主要元素,這間接證明了:馬王堆女屍也是採用“黍酒沐浴”與“水銀浸泡”進行防腐處理,盡最大可能保證了死者的儀容完整。

除此之外,還有最為常用的冰塊防腐,即在冰窖內儲存大量的冰塊,當帝王駕崩以後,會先將屍體放入冰窖內“停靈”,等到入殮儀式結束後再下葬,期間也能最大程度的確保屍體不會腐爛,這種方法在現代也較為常用,只不過現代改為了冰櫃,方式大同小異,但作用還是相同。

另外還包括“摘除內臟防腐法”,因為古人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人在死亡過後,正是由於內臟率先腐爛,因此才導致其他部位連帶腐爛,所以就會先行摘除內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屍體的腐爛速度變慢,從而再用其他的防腐技術二次處理,最大程度的確保屍體不腐,像是古代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其中最關鍵的一道防腐程序,正是採用的“內臟摘除”。

還有最為奢侈的一種防腐技術,正是在棺木上做文章,如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極品木材,打造成棺槨,這種棺槨因木材本身足夠稀有珍貴,且具備防腐作用,因此能使遺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腐爛。

相同功效的還有金縷玉衣等物,但這些防腐技術存在一定心理作用,即古代帝王信仰用玉石進行陪葬能起到防腐作用,實際並不如傳統的防腐技術效果好,且用料昂貴,製作繁瑣,因此歷史上的相關例子並不多見。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變遷與技術革新,防腐技術也在不斷髮展,由最早的香湯沐浴到現代的冰櫃冷藏,可謂萬變不離其中,都是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進行防腐,當然以古人之智慧,防腐技術與環節堪稱異常繁瑣,單靠我這一篇文章難以詳盡,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到網上去搜一些相關知識,相信會比我闡述的更加細緻且完整。

最後再說一則趣聞,秦始皇駕崩時是在出巡途中,按照他所留的遺詔,必須要把他的遺體運回咸陽下葬,但當時恰好是酷暑時節,氣候炎熱難當,所以為了防腐,李斯和趙高等人就把秦始皇的遺體和醃好的鹹魚鮑魚裝在一起,同時運送,此舉正是為了通過“鹽”能防腐的作用,最大程度確保秦始皇的遺體不腐,可是不等到達咸陽,即便有鹹魚相伴,其遺體早已臭不可聞,不禁令人唏噓感嘆:

縱使千古一帝,看來也難擋自然法則啊~

——————


錢品聚


古代帝王駕崩後都有一整套隆重的喪葬禮儀,以清帝為例,皇帝死後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世祖25天,聖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較短的文宗也有11天;停靈後把棺材移到殯宮,停放時間更長:世祖2年又2個月,文宗1年,短的世宗也有1個月;在殯宮停放後再把棺材移到陵墓。總之皇帝死後基本要過數月乃至數年才埋進陵墓,屍體的防腐就至關重要了,總結有以下幾種防腐方式:

首先,死後進行防腐處理。《周禮註疏》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指死後用黍酒沐浴,這樣沐浴的屍體能防腐,長沙馬王堆漢墓化驗檢測出了乙醇,說明埋葬時棺裡放置了酒,此外古代帝王還有用汞和砷對屍體防腐的技術,典型的如秦始皇陵就檢測出較高的汞濃度。

其次運用冰塊降低溫度。冰的防腐體現在降溫上,這對於延緩屍體腐敗起到積極作用。

再次棺內放置花椒香料。古埃及人用乳香製造香屍(木乃伊),至今還保存在金字塔裡。我國出土的古屍體千年不腐,檢測發現了龍腦、安息香的身影。考古學家在在挖掘河北劉勝墓、馬王堆一號漢墓時,都在墓內發現了花椒、香囊、香枕等,棺槨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得墓室與外界隔絕,造成了封閉的環境,再用香料消毒,腐敗細菌就很難生存了。

最後還有屍體摘除內臟脫水風乾。古代木乃伊的製作就是典型,在古代被認為是幾乎完美的屍體保存技術,中國古代雖有類似技術,但古埃及這一技術無出其右者。


鴻北西匿


我們知道世間物質之所以會腐爛,那是因為細菌夾雜著空氣充溢於所有的空間之中,當然細菌的繁殖發展也離不開空氣,當人的生命處於鮮活的運動狀態時,人體的免疫力足以抵抗這些普通的細菌,所以人體處於平衡的健康狀態。


然而人處於死亡狀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一旦停止生命活動,人體內腸道等內臟垃圾攜帶的細菌便開始蠢蠢欲動了。那麼人死後又是如何將屍體保存了那麼久呢?

比如說列寧的遺體、蔣介石的屍體至今還在,又是什麼辦法保存的呢?他們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保存的,這已經不是什麼難事。筆者知道的就有三種方法。

一種是“冷凍保存法”,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建造帶有冷凍設備的水晶棺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方法也不是可以很久的。


另一種叫做“福爾馬林防腐保存法”。就是用3%——5%的福爾馬林溶液,通過身體大動脈注入身體內血管中。或者將屍體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

還有一種方法也是高壓灌注防腐劑,並且必須解剖胴體清除體內所有內臟,並將固體防腐劑和吸水劑充塞於體腔之內。

當然這些都是現代的科學辦法,那麼生活在幾千年以前的古人並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啊,他們又是如何做到將屍體或者靈樞存放了那麼長時間而安然無恙的呢?


其實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和文明的,早在秦漢年間孔子的七十二高徙,就整合百家之長編成了一部九萬多字的《禮記》。其中就有“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喪冠不矮。”這樣的禮儀道德勸導。

《禮記》和《儀禮》、《周禮》合稱為我國的三禮,其中的許多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世代傳統,這三部堪稱是我國的禮學經典。

在《禮記喪大記》中,就有詳細記錄了帝王將相死亡後,他們的屍體以及喪葬是如何進行的,請看下文摘錄部分:


“(君)始死,遷屍於床,幠用斂衾;去死衣,小臣楔 齒用角柶,綴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於堂上。君沐梁,大夫沐稷,……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

原來古代帝王死後,下人馬上把他的屍體進行了全面的清洗,清理手腳指甲,並把全身弄乾後又用“汞和砷”進行消毒,而後在全身塗上了一層厚厚的香料,又用專用的消過毒的華麗服飾穿戴屍身,就這樣又是綾羅綢緞又是金絲玉縷的打扮了一回。

死者未入殮之時還在床下放置了許多冰塊,當死者的皮膚表面被塗上一層厚厚的香料後,就等於把皮膚和空氣給隔絕了,防止了細菌的侵犯。


入殮也是相當講究的,不但又是“棺”又是“槨”的層層包裹,而且還在棺內填充各種防腐劑和幹澡劑,再加上棺木的密封性極其良好,完全杜絕了空氣和細菌的侵襲,這樣入殮的條件當然放上幾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據說秦始皇還用水銀在他的墓穴之中建造了“江河湖海”的樣子,水銀是有著極強的抗菌功能的,那麼秦始皇墓地裡的寶藏肯定保存完好無損。

總之,古代帝王死後,他的入殮是有著一整套極為嚴格的程序的,要放置一段時間是完全沒問題的。

問題回答完畢,謝謝!


農夫看天下


小編認為對於屍體腐爛他們擔心,但是對於是否尊禮,違祖制這個更嚴重吧。

在封建時期,皇權至上,但是皇帝面對禮制時,也大多會遵守吧。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 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 喪不貳事,自天子達於庶人。喪從死者,祭從生者,支子不祭。”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 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禮記中的王制,對古代天子、諸侯治理國家時所倚仗的法律法規和各種制度。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一直影響這各個朝代,作為儒家代表之一的《禮記》,可想其得影響有多大,多重要。

其次,在禮記·喪大記中“君之喪,子、大夫、公子、眾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食粥,納財,朝一溢米...”;“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蓆...”;“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君裡棺用朱綠,用雜金鐕;大夫裡棺用玄綠...”等做出了一定的規範。

等等來看,古代殯葬都有一整套隆重的喪葬禮儀,何況是皇帝呢?

所以小編認為他們肯定會想到擔心屍體腐爛,也有一定手段阻止減緩屍體腐爛,但是面對當時的禮制,又不得不停留一定的時間後在下葬。


心周心長客91


靈柩放置幾個月才下葬屍體肯定會腐爛,但也和季節有關,在夏季死去,那沒幾天肯定腐爛了,如秦始皇,但如果在冬季那情況就會好多了,而且古人在防腐方面的知識比起現代人也絕對是不遑多讓,下面就列舉幾種方法,僅供參考。

一、用水銀防腐:先採用降溫的方法保持屍身,然後將遺體用水銀“潔身”,並用多層絲綢包紮起 來,再浸泡在水銀棺之中。

二、用冰冷藏:在屍床下放置冰塊,將皇帝的屍體置於屍床之上屍床周圍設屏障上置華蓋,形成相對密閉的冷凍空間,以達到冷藏延腐的效果,水銀防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消滅了微生物生存繁殖 的環境,分解屍體的微生物、細菌無法生存,屍體自然不會腐敗。

三、石灰防腐法:將石灰糯米等做乾燥劑,放入金絲楠木棺密封,存入紅木槨密封。

四、用酒消毒防腐:用混合鬱金香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酒揮發後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腐敗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

五、紡織品裹屍防腐:死者至少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還要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包裹,以絞結紮,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

六、花椒香料防腐:香料可以保持空氣清新,也可以使人體散發迷人香氣,由於它本身還具有防腐殺菌的性能,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塗抹在屍體上用來防腐了。

七、棺槨防腐:制棺所用的材料及其厚度都有利於保存屍體,很早以前柏木、松木、梓木、楠木等就被人們列為製作棺槨的備選木料,並且還排列出了各個級別用料的標準,即所謂的天子柏,諸侯松,大夫柏,士雜木。

還有其他的很多種方法,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酒後看歷史


首先古代帝王死後屍體存放時間不會很久。《禮記》載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表明帝王停屍的時間不會很久, 最多是在死後的七天內就會將棺材封存起來加以存放, 然後選擇擇吉時而埋葬。
棺材的選材。例如柏木、松木、梓木、楠木長期被列為制棺用材的替代用材,皇帝嘛肯定會用最好的木材來封存屍體的。好的木料不易腐敗,製成棺材後,密封性好,有利於屍體的保存。
採取降溫措施。 《禮記·喪大記》、《儀禮·士喪禮》都有記載。在死後階段,冰被放置在床下,沒有冰,就將屍體放入冷水裡保存。在低溫情況下,屍體中細菌新陳代謝的速度降低,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
香湯沐浴和穿戴包裹。皇帝死後,會先用香湯沐浴。這種香湯就是在酒中加入了香料。一方面是為了掩蓋屍體腐爛產生的屍臭,另一方面酒精也有一定的消毒作用。起到防腐的功能。 沐浴後要進行穿戴,將頭部包住,不留縫隙。在“裝”與“殮”時再穿上許多層的衣服用屍衾嚴密包裹起來,包裹各式絲織衣著、衾被及絲麻織物甚至多達二十層。放進棺材後,棺材中的空間充滿了裹好的屍體和埋葬物。屍體早期的腐敗過程和棺材中物質的氧化過程迅速消耗了棺材中的氧氣,形成缺氧狀態。屍體早期的腐敗過程可能就會被推遲。而厭氧菌雖然仍可以生長繁殖,但由於屍體中蛋白質、脂肪和絲蛋白的分解,許多有機酸使棺材中的環境呈酸性。這些厭氧菌雖不懼缺氧,但酸性環境也不適宜厭氧菌的生存,大大延緩屍體的腐爛過程。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古代帝王屍體如何防腐的內容。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討論。這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古代帝王屍體如何防腐的內容。請大家多多指教。


璞山君


皇帝死後也有用水銀防腐。

南宋理宗病重的時候發佈榜文向天下徵求名醫來治病,但是榜文發出去了,一直到他死了也沒有人前來應徵。理宗死後,葬禮很隆重,也有很多陪葬品,特別是為了保持屍體不腐,朝廷也用上了水銀,屍體就這樣一直這樣安靜地在地下躺了十五年。


JO胡


我最近去了長沙馬王堆,看了漢墓。漢屍包括陪葬品保存到現在不腐,我覺得主要是三點:一是棺木密封程度非常高。二是深埋,足足埋有10多米深。密封,就沒了空氣。深埋,就保持了恆溫。三是墓地的土壤條件,不潮溼不幹燥。


滄海桑田一聲咲


其實很簡單,很多南方的宗祠把棺材放很久後再挑良辰吉日下葬。被子裡縫的是木炭,褥子裡是熟石灰粉,保證屍體裡面都不會腐爛發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