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沙縣走出新中國首任哈工大校長

從長沙縣走出新中國首任哈工大校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宋彬彬 黃倩宜

“他一心救國,永遠都在奉獻,用自己卓越的學識和才能支持國家建設,不求回報。”4月12日,路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裡,張春瑩再一次介紹起陳康白的事蹟,依舊情緒高漲,充滿感懷。自今年實踐所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天她都要在這裡充當一次講解員。

去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春瑩是遼寧人,如今是路口鎮政府的一名幹部,除了本職工作,她還會為前來參觀實踐所的人們講解陳康白等人的生平事蹟、傳揚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令張春瑩敬佩不已的陳康白,1904年出生於長沙縣麻林橋鄉(今長沙縣路口鎮),是傑出的科學教育家,抗戰時期從德國留學歸來,又棄筆從戎用自然科學抗戰興國,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哈工大首任校長。他的愛國情懷和精神力量猶如引路明燈,照耀一代又一代學子奮力前行。

从长沙县走出新中国首任哈工大校长

(陳康白在哈工大講話。)

人生選擇

有名氣的化學專家,赤誠濃厚的家國情懷

陳康白原名陳運煌,字康白,其父陳淡園是一個私塾教師。陳康白自幼隨父讀書,10歲時進入麻林橋小學讀書,1918年考入長沙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裡第一次見到徐特立先生,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師生情誼。1925年,陳康白進入廈門大學攻讀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通過潛心鑽研,陳康白在化學領域取得不少創新性學術成果,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認可。1933年,受諾貝爾獎得主阿道夫·溫道斯之邀,陳康白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從事有機化學研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面對民族危難,陳康白毅然決定放棄在德國蒸蒸日上的科學事業,選擇帶著成包的專業書籍和實驗器材,與家人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回國後,與恩師徐特立的一次見面,徹底改變了陳康白的人生軌跡。

“堅決抗日的是中國共產黨,要救國就要去延安參加革命。”恩師的話在陳康白腦中迴響,他再次做出選擇,歷盡艱苦前往延安投身邊區經濟建設。

來到延安,邊區人民的熱情和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接見,讓陳康白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選擇,開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理論,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延安期間,作為邊區少有的“海歸”科技人才,陳康白在工作中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他不僅發起成立延安首個科學技術團體“邊區國防科學社”,還受命籌劃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並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自然科學大學——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先後為邊區培育了500多名自然科技人才,為抗日根據地發展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選擇是未知的,他很有勇氣。”張春瑩敬佩地說,“人生真正的意義是將個人發展深深融入祖國的前途命運中,做祖國強盛的磚瓦。”

从长沙县走出新中国首任哈工大校长

(陳康白晚年生活照。)

家國精魂

哈工大的總設計師,永不幹涸的精神源泉

張春瑩到路口鎮工作後不久,陳康白陳列館便建成開放。她的到來,或許不只是她個人冥冥之中與老校長有緣,更是路口鎮與哈工大的緣分未盡。

1951年6月25日,中央正式任命陳康白為哈工大第一任校長,任職的3年間,陳康白很好地規劃了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影響的遠遠不止張春瑩一人。

在哈工大任職期間,陳康白不顧阻力,認為人才能用就要用上,破格提拔了大批能人。他主持開展全國首批研究生培養工作,800餘名教師從祖國各地趕赴哈工大,承擔起教學、科研任務,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他們被譽為“八百壯士”。

2019年1月8日,哈工大院士劉永坦因其在新體制雷達領域的突出成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第二代“八百壯士”的典型代表。而第三代“八百壯士”代表之一週玉如今也成了哈工大的校長。

在路口鎮,通過教育基地繼承和發揚陳康白的革命奉獻精神,不僅能讓路口鎮與哈工大的緣分延續下去,也能助力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活水不斷,激勵更多人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合力譜寫新的篇章。

“希望哈工大能每年組織學生來拜訪老校長的故鄉,在這片土地、這個展館,進一步感受老校長家國情懷的源泉。”通過張春瑩的牽線搭橋,目前路口鎮政府已初步和哈工大達成約定。

从长沙县走出新中国首任哈工大校长

(張春瑩(右)正在路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裡為路口鎮入黨積極分子講解陳康白生平事蹟。宋彬彬 攝)

薪火相傳

路口鎮的“鬍子爹爹”

好學民風的潛移默化

張春瑩來到路口鎮的第一天,就發現“鬍子爹爹”的故事在當地極為有名。在“鬍子爹爹”的影響下,這片熱土好學之風濃郁。

1975年,坎坷漂泊一生的陳康白最後一次回到家鄉寄住在丁家港大隊(現路口鎮龍泉社區)黃來強家中,靜養之餘,不忘關心民情。

黃來強每天上午在家做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每天下午出工。黃來強不在家的時候,陳康白閒散之餘便會和發小李丙生或者鄉親們下下棋、聊聊往事。每當此時,李丙生的孫子李年正總在一旁遠遠地觀望、聆聽。

在李年正的記憶裡,當時已70餘歲的陳康白目光炯炯有神,一綹白鬍子雖讓孩子們敬而遠之,但總能變出糖果來分給孩子們,“鬍子爹爹”一名由此而來。

“一定要多讀書,爺爺就是用自己的本領打跑了敵人。”李年正記得,聊天之餘,陳康白經常會告誡鄉親們要注重教育,孩子們要發奮讀書、手腳勤快。李年正因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未上大學,但受陳康白影響,他工作後參加自考,考進了湖南農業大學,現在是路口鎮農業發展辦的一名農藝師。

“他在這的時候,鄉親們大都不知道他是科學家,”李年正感慨,“直到在報紙上看到他逝世的新聞,大家才知道原來他這麼偉大,為國家作了這麼多貢獻。”李年正說,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隱姓埋名,更加堅定了鄉親們培養孩子的決心。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潛移默化中,丁家港大隊重視孩子教育的氛圍逐漸濃厚,黃來強的兩個兒子後來追隨陳康白的腳步專研化學,孫子如今也被保送清華本科和研究生。不僅如此,整個社區如今碩士、博士頻出。

陳康白帶著在路口鎮生根發芽的愛國情懷,一路行至哈爾濱,在哈工大惠及莘莘學子;張春瑩受其感召從哈工大尋根溯源來到路口鎮,重拾哈工大與路口鎮未盡的緣分。懷著同樣的家國夢想,他從南到北,她從北到南,他為她的學業鋪路,她在他出生的田間地頭揮灑青春。雖相距一個世紀,卻形成了一個圓滿的迴環。

陳康白生平事蹟

陳康白(1904—1981),生於長沙縣麻林橋鄉(今長沙縣路口鎮明月村南品牆屋場)。中國共產黨傑出的科學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學院的締造者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軍工奠基人之一。陳康白出身貧寒,192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31年任北京大學理學院研究員,1932年赴德國留學,進入哥廷根大學化學研究院研究生物(有機)化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經恩師徐特立介紹到延安參加革命。次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軍工局技術處處長、三邊鹽務處處長、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延安大學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原軍區軍工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軍工部總工程師、東北計劃委員會常務委員、重工業處處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哈爾濱工業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秘書長、中央黨校國務院參事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1年7月31日在北京去世。

路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簡介

路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近1000平方米,分為歷史文化陳列展、陳康白生平業績陳列館、心中的陝甘寧主題陳列館。實踐所以錦繡公園為載體,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著力打造全縣首個集黨性教育、旅遊接待、農創展示、休閒健身、圖書閱覽、藝術體驗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同時,路口鎮組建起10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深入開展產業發展、移風易俗、生態環保、脫貧攻堅等志願服務活動,不斷提升群眾精神風貌,淨化鄉風民俗,打造路口文明實踐服務新亮點,更好地為全鎮人民服務,以文明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