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奔馳車主收到恐嚇信息,誰要對其“趕盡殺絕”?

快评丨奔驰车主收到恐吓信息,谁要对其“赶尽杀绝”?

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尚未有結論,女車主卻因個人信息被洩漏,收到了恐嚇短信。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財經網今天微博稱,奔馳維權女車主表示,輿論發酵後,各種說法向她襲來,有人說她是演員,還有人說她是間諜。有人不停通過朋友親人找她,自己的手機號被洩露出去,短信微信全都是陌生人的信息,甚至有恐嚇,還有人在網上捏造一些關於她的事情。女車主擔心,會對家人造成困擾,還擔心有些人冒名做惡事。

不得不說,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霸佔微博話題榜幾天,至今熱度仍未退。發酵至今,事件經過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當初在網絡曝光時,大眾get到的點是,會哭鬧者維權有利,甚至發明了“按鬧分配”這類新名詞;隨後大家發現維權女士學歷高,維權時思路清晰、表達有理有據,不禁感嘆:讀書人放下身段維權,比潑婦更具殺傷力;而隨著女車主維權步步深入,“金融服務費”這個新名詞又引起了大眾、媒體重點關注。

根據媒體調查,不僅僅是“豪車”買主,普通家用車主或多或少都曾經交過這樣一筆“金融服務費”,這幾乎是整個行業的潛規則,也是商家從消費者身上“薅羊毛”的高超手段。消費者明知“被宰”,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能妥協。

如今,這個“潛規則”卻隨著一輛“漏油車”被揭了“老底兒”,引發了更大範圍購車者的“同仇敵愾”,也引發了車商們大範圍的恐慌。於是,有網友化身“福爾摩斯”,推測這些恐嚇信息的來源:“就金融服務費這一點,她得罪的不僅僅是西安利之星,不僅僅是奔馳,幾乎是整個汽車市場,很有可能有人借奔馳之手……”

“不解決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網上流傳的這句話,似乎又要在此次事件中被印證。而此前,這句話是在形容曝光酒店衛生問題的@花總丟了金箍棒。

“花總”以《杯子的秘密》曝光酒店衛生問題後,幾家涉事酒店被相關部門不痛不癢的處罰,而“花總”本人真實信息卻被洩漏,導致曾以酒店為家的他再也無法入住被其曝光的幾家酒店及相關品牌酒店,其他酒店也談“花總”色變,對其“嚴防死守”。“花總”幾乎被列入酒店界“黑名單”而寸步難行。

於是,對維權女車主的遭遇,網友們似乎有點見怪不怪了。“等這條新聞很久了。”“這就是普通人維權艱難的地方。”

維權者被恐嚇被騷擾,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式”維權必經的一個環節。有些人甚至習慣了在消費中被欺壓,在維權中投訴無門。但也有網友依然鬥志昂揚,“建議110介入。”“我們現在為這位女主維權,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維權。”

就像女車主所呼籲的,關注事件本身,公平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應該給維權人應有的尊重,而不是成為他們以後維權的顧慮。這也正是筆者想說的:暢通並拓寬投訴維權渠道,引導消費者正確、高效維權,才是此事件的題中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