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了,总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该怎么疏导?

文丽188336037


这是孩子的一个阶段,我儿子那时候也这样。记得有件事记忆深刻,那时他三岁左右吧爸爸在上班他一定要见爸爸,怎么哄都不行,在家里打滚哭闹。想着带外面去外能转移下注意力,结果从单元门口一直哭闹到小区大门口。在大门口没见到爸爸,马上在草地上打滚,那时小区的保安,邻居都在哄,可他却是越哄越哭得起劲,最后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没办法只得让他爸请假回来了,看到他爸爸马上就不哭了。

后来他着急发脾气我都不理他,让他自己哭个够,哭完了发泄完了再慢慢和他讲道理。后面也不知道是不是过了这个阶段,反正现在10岁从没发过脾气,也没对我大声吼过。


逗号小课堂


这不是逆反,是到了这个年龄,就是这样的,就是爱说“不”,我姑娘就是,让她干嘛,她即使愿意,也会说我就不怎么怎么样。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是一件好事,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并不是他们的领导。既然孩子想自己做主,那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我们娃早上穿鞋,我就和她说,你是现在穿还是想再在床上玩一会儿再穿,她一般都会选择玩一会儿,但是不到一分钟,她就自己过来可,和我说,妈妈我玩一会儿了,我要穿鞋。对孩子真的要有耐心,不要老是逼他们,想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那样孩子肯定不会听的。


小丸子1274509


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自主意识发展,喜欢跟大人对着干,就容易被大人误以为是不听话,爱乱发脾气,爱造反等等!但是其实这种大人所谓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坏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说呢?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时候都听话吗?

<strong>

下面是同一个孩子在两个不同情景中的真实故事。

情景1:

爸爸开车带游游(4岁)回家。停好车以后,游游要求从车库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绕远,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线。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东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设法坚持自己:“我可以帮你拿东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着大包小包,此时多半会有点恼火吧:这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情景2:

放学后,幼儿园门口,游游和果果约好要去果果家玩。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佳佳来了,邀请游游去她家。

游游说:“不行,我已经跟果果约好了。”佳佳很不高兴,威胁说:“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会希望孩子接下来怎样做?应该会希望孩子坚持自己吧。

我们有时候希望孩子听话,有时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见。这两种希望矛盾吗?

<strong>

很多人会说,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呀。

可是现实中的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或者说并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在美国一份关于青少年吸毒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发现: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龄人拉去的。这些孩子当时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该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抵抗不住同伴软硬兼施的诱惑或者威胁,还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对的,知道应该坚持不去,但是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

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

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要想能够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自己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证据。)

但也许,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人脑中,“懂道理”和“有勇气”,并不是同步发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谁先谁后呢?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一致认为:

第一,“懂道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这一点并不新鲜,我们自己的人生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二,“有勇气”并不需要从0开始培养,它是人脑先天自带的功能,在早年就开始自动发展。(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一些脑科学的发现)只不过“勇气”发展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经常为之烦恼的“不听话”。

《游戏力》中对此也有专门的阐述:

“幸运的是,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经历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而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听话”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自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科学近年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学的这个观点。

例如,神经生物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认为:探索环境,不断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人脑的原始结构中,具有专门的神经生理结构,来负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探索环境,如果遇到阻碍和限制,就尽量突破。如果被强加他人意志,就尽量反抗,摆脱控制,争取主动权。(前提是反抗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不听话”是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且这项本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潘克塞普把这项本能称为动物生命力的发动机,挑战困难的勇气之源。其它学者更把这项能力称为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们急于让孩子早早“听话”、懂道理,不仅不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阻碍勇气的自然发展。

对于人类,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动的配合与被动的屈从是两回事。

讨论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坚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坚持,不会服从,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这个看法没错,更准确地说,生存的另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合作应该是“主动的合作”、“主动的服从”,这与“被迫的屈从”是两回事。

也许我们会认为,自主和服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但实际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盖楼”来比喻更加贴切。在“性格”这座大楼中,自主和服从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一个是在上层的高级能力,另一个是下层的基础能力。

正如下图显示,“自主”是基础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上层的“服从”才是自主的服从,而自主的服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对此,游戏力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健康的心理意味着,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是我决定听你的。

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动合作行为更好。

面对孩子“不听话”,大部分父母的担心是:“他现在就那么淘气(固执己见、不守规矩),再长大些可怎么办?”

而关于“保护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会带来顾虑: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

无论是亲身经验还是大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动合作行为更好。尤其是到小学之后,孩子的主动合作行为相对会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早年的不听话,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不但不会“得寸进尺”,而且还会在应该合作的时候更加主动地合作(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

尽管“不听话”会給我们造成不少麻烦,但是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讨论不听话的积极意义,不是宣扬“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为了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当孩子大发脾气、满地打滚的时候,更不应该通过满足物质或行为要求来缓解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认同:“不听话”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境时,我们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担心“他长大了可怎么办”。

新的认识会转变我们的心态,而在更加轻松的状态里,我们也更容易找到既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让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strong>


游戏力工作室


首先,孩子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好奇心和探索欲也相对比较强烈。很多时候,幼儿的反抗其实是孩子有自己想法,很多事情想自己做选择,而想拒绝父母太具体的照料。比如说他想自己穿鞋,或者自己打开瓶盖,或者对一些事物的好奇,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可能做得一团糟,这些行为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等。其实宝宝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他们只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宝宝“自我”的确立和培养孩子的探索欲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是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的4~5岁宝宝,那么他可能会说:“我自己穿鞋子可以吗?”“我想自己把这个瓶盖打开可以吗?”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匮乏的幼儿,本身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做父母的我们,或者表达不出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不及大人。

事情做不好或者需求难以表达孩子会急,会脾气暴躁,其实都是这个阶段孩子发育的正常现象。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对孩子做好引导就很重要了。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一起来帮助宝贝成长吧。欢迎围观关注微观养育!)


微观养育


不好意思,不请自来。

关于孩子3岁了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是正常现象,这也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自我行为,刚开始起步发展,他们对身边的所有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去探索他看到的任何事物,做父母的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到处摸,爬,拆,翻,撕。

您稍不留神,家里就给您翻得乱糟糟的,那么这个时候呢,父母就会下意识的去阻止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是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呢?可能刚开始听,然后过一会又开始了,这父母啊情绪就上来了,在这里我想告诉父母,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千万不要去阻止,而且您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去翻箱倒柜(确保孩子的安全就行,帮助孩子分辩安全和危险行为)。

3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断奶,可以走路,可以说话,可以拿东西,但是他对身边接触到的事物很陌生很好奇,孩子自己要去认识要去接触,不可能光听父母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对孩子来说太空洞了,孩子还没有抽象思维。记住孩子这个阶段的自我探索能力远远高于您的想象,孩子就是一个拆卸工程师。您看平时我们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做父母的肯定喜欢孩子不要弄坏了,好好珍惜,可事实呢,或许没过多久孩子就把这玩具弄坏了,这时父母就生气了,怎么才买的玩具又弄坏了?

这我要恭喜您啦,您的孩子很聪明,喜欢探索,喜欢挑战,您也不要生气,为什么呢?玩具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而已。但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他没玩过的玩具在他心里都是那么的好奇,就像发现看新大陆,在他心里是多么的渴望马上对这些玩具有足够的认知,刚开始他会去探索这个玩具怎么玩 ,当他知道怎么玩的时候,他又会好奇玩具里面是什么?于是孩子会想尽各种办法,把玩具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直到孩子把这个玩具了解清楚了,然后就丢一边去了,不玩了,平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对一些事情热度特别高,可没过多久就冷淡了,这说明他已经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 又去寻找没见过的东西,比如好奇家里的抽屉,就会把抽屉打开,去认识抽屉里面的东西,比如看到书,一不小心就把书给撕了,这时你发现孩子对撕书特别感兴趣,就一直在那撕,特别兴奋,

所以3岁的孩子是自我认知探索的一个阶段,父母应该放手鼓励他们去做这些事情,这样会对孩子的动手能力,抽象能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作用和发展。作为父母不要去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3岁阶段的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因为自我探索是孩子这个阶段的本能,


当代读书君


大家好,我两个孩子的爸爸。关注:酷爸聊育儿,分享更多育儿知识给你听。三岁小孩有叛逆心理,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1,为什么三岁小孩有叛逆心理?要找出原因。我觉得一方面原因是从电视或者平时看的动画片学来的;另一方面原因应该是模仿大人的情绪。三岁小孩心灵非常之纯洁的,可以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也厉害。

2,三岁小孩有叛逆心理,千万不要打他。要不然,会越来越厉害。你要首先用温和的语气同他沟通,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再有,你要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举个例子给他听,让他明白。

3,平时对待小孩,要拥有一颗爱他的心。同时,不要宠她,他想要的东西,看看具体情况,不能什么东西都要满足他。


酷爸聊育儿


三岁了。逆反心理了。人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