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媽們,你們都是如何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的?

蘑菇音樂國際早教中心


關於分離焦慮的話題,我們遊戲力工作室不少文章和課程都有專門談過,原因和方法都提供不少。針對這個問題,再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給大家:

分離焦慮來源人類的生存本能。與親密的人分開就會悲傷哭泣,這是絕大部分孩子都會有的反應,與我們的養育方式,與孩子的性格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成長需要孩子不斷探索新的環境,我們也要學會放手,把孩子交給我們信任的人。

那麼,當孩子總是黏著我們不放,或者因為分離而悲傷哭泣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調整我們的期望值。

能與主要看護人暫時分離,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父母們都期望自己暫時離開時,去上班時,或者以後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能與自己順利地說再見,不哭不鬧。

可是,正如我們前面解釋的,在分離時感到悲傷,是我們的生存本能。孩子的確需要適應分離,但我們不能期待這個過程是輕鬆順利的。

同時,分離,以及分離時孩子的負情緒對父母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可能會內疚,會煩躁,甚至會發脾氣,這就進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因此,我們要對孩子和自己面對分離時的情緒狀態有正確的預期,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充分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淚水。

以前的文章中工作室的海霞老師分享過她上班前和女兒告別的故事——

媽媽要去上班了

每天上班時我出門,都要上演一次苦情戲。悅悅會一遍遍的問:“今天還要上班嗎?”“你為什麼上班呢?”“我會想你的,你再陪我一會兒好嗎?”

我儘量滿足她的要求,擁抱、重複早去早回的承諾,不過,到真正分別的時候她依然還是會哭一下。

因此,上班的日子,我會盡量早點起床,這樣自己就可以從容一些,有充足的時間陪悅悅一會兒,但她有小情緒時,我也不會因為要趕時間出門而焦慮。

這段時間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變化,悅悅可以愉快地跟我再見,但是前提是我要答應她走到樓下時,在陽臺下面再跟她告別一次。

這就意味著我要再耽誤幾分鐘,繞路到有陽臺的那邊樓下,把兩手放在嘴邊,衝著陽臺上的悅悅大聲說:“再見,我會早點回來的!”悅悅也會站在玻璃窗前大聲的說:“媽媽,早去早回,我會想你的!”然後彼此揮揮手,完成了上班前的第二次告別。

我能接受孩子不願分離的心情,根據她的願望,把分離分成了幾步,雖然有一點麻煩,但是能明顯看出來,悅悅越來越適應跟我的這種小別離。

接納孩子對分離的情緒,我們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幫孩子緩解壓力。

類似上班這樣的分離,我們可以像海霞這樣,提早一些起床,讓早晨的時間更加寬裕。這樣大人不會因為著急上班而焦慮,也有時間配合孩子的一些需求。

比如,耐心地,溫和地擁抱孩子。孩子有再和媽媽抱抱,送媽媽到門口之類的需求,條件允許的話,就滿足孩子。甚至,可以跟孩子有一套告別的儀式,就像海霞和女兒的“二次告別”。

我女兒小時候,我在上班前會跟她跳一個“拜拜舞”,就是抱抱-拍拍手-頂一下屁股,孩子覺得很好玩,情緒也容易放鬆。

另一個重點是,不要阻止孩子的淚水。

哭,是孩子在分離焦慮時常見的行為,而大人最常見的應對方式是想各種方法讓孩子不哭。這種“堵截眼淚”的做法,往往不但不能達到安慰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糟糕。

李巖老師在“天天遊戲力”系列育兒課中解釋過:從生物功能的角度,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緩解情緒,讓大腦化學環境更快地恢復平衡。

因此,安慰孩子情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不哭、不是讓他儘快停下來。相反,我們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讓他痛痛快快地哭夠,因為哭,是人類最天然、也最健康的緩解情緒的方式。

分離時孩子大哭,如果我們有時間,就陪在孩子身邊,以關切的態度,讓孩子充分地宣洩淚水。如果要離開,就在跟孩子告別後果斷離開,信任孩子以及替你照看他的人。

親密和歡樂的重逢,對“分離”也很重要

討論“分離焦慮”,我們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分離”上,其實,分離只是事情的前一半,而後一半是“重逢”。

要想幫孩子適應分離,就必須讓孩子不但體驗了分離的難過,也要感受到重逢的歡樂。這就要求我們要花一些心思和精力,來與孩子歡樂重逢。

很短暫的分離,比如出去買個東西這類,回家後跟孩子開心地擁抱,親親小臉蛋,告訴他“媽媽想你嘍!”就很好。

下班回家,抱著孩子來個舉高高,轉圈圈,或者玩一些其他的歡樂小遊戲,會讓孩子十分開心。也可以有個相對固定的“重逢儀式”。

前兩天陪女兒看的電影,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

聽到爸爸下班回家停車的聲音,小女孩興奮地跑到窗口,把鼻子貼在窗玻璃上,爸爸回來,先隔著玻璃“撓撓”壓扁的鼻子,嘴裡發出“咯嘰咯嘰”的怪聲。這就是父女二人每天固定的見面儀式。

在我們的“入園適應工作坊”中,還建議大家可以在接園時帶給小禮物(最好不要是糖果玩具一類,而是親手畫的小笑臉,下班路上摘的小花,或者專門給孩子折的紙飛機……),來表達“我好想你,見到你非常開心”的感受。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有分離就有重逢,重逢的快樂讓分離變的可以忍受。與其一味刻意淡化分離“沒關係”,不如去強化重逢更快樂。

<strong>

最後,還想說,適應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有可能,孩子接受某種分離(比如媽媽去上班),卻又在另一種分離(比如被送去上舞蹈課)時表示抗拒。

也有可能,因為情緒狀態或周遭環境的變化,本來已經可以順利分離的場景,又會重新充滿淚水。

不管怎樣,我們要了解:對親密家人的依戀,是每個孩子的本能,而離開爸爸媽媽走入新環境,也是成長的必須。

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為孩子補充親密和安全的感覺,讓孩子既對自己足夠的信心,可以去探索世界,也對爸爸媽媽有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的愛與支持會始終相隨。


遊戲力工作室


我寶也是剛進幼兒園一個月,說說我的感受吧!

為了娃能更順利入園,同時大人也能儘快克服分離焦慮的狀態。我是提前半年開始找園,這期間已經有意無意的給娃看各種入園繪本(其實看的也不多,就三本),也不管娃到底能否聽懂看懂,灌輸式的重複講解。找好園後離開學差不多隻剩兩個月的時間,那會才開始調作息規律。(成效尚可)

開學前學校還安排了適應周,就是每天陪娃去學校半天參加活動!這一週看似可有可無,但我個人認為還是蠻有用的,不管對小孩還是大人都有適應的顯著作用。

正式開學的第一週也是從家長陪同先上兩天半天,第三天半天家長不陪同,第四天午睡後接娃,第五天正式上全天課。(這一週小朋友對學校充滿新鮮感,家長的分離焦慮不明顯,至少我是這樣的,感覺還算淡定)

第二週孩子和大人的分離焦慮開始顯現,這個焦慮最主要的是體現在無法知道娃在校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可能老師太忙,沒有及時發照片或視頻;另一方面是大人確實擔心小孩在校是否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會否請求幫助?(比如尿尿拉臭臭熱了渴了衣服溼了等等)還有剛開始集體生活的小朋友們,到底能不能和睦相處?會不會自我意識太強?搶玩具啦?互相打鬧啦?磕磕碰碰啦?太多的未知導致家長的分離焦慮急劇上升。

而家長們在有了老師們發的照片視頻後,分離焦慮顯著緩解。小朋友們的分離焦慮,更多表現在回家後更依戀父母,想抱抱親親舉高高的頻率明顯提高,還有第二天上學路上的各種扭捏,但大多在家長的連哄帶騙下,老師的親切周到下,慢慢適應。

個人總結:分離焦慮不可怕,經歷了,互相理解,互相關注,一切都會好的!



流浪人間的Yu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總會面對一些不得不分離的情況,我們和孩子都在適應這件事。越小的寶寶越需要陪伴,所以當和爸爸媽媽不得不面對分離時,就會引起他們的焦慮不安,往往表現為哭鬧、害怕等行為。


這種分離焦慮最常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一個是從6個月到一歲半,一個是3歲寶寶入園時。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寶寶,出現分離焦慮都是非常正常的。而很多媽媽在哺乳期後開始迴歸工作時,也都會面臨與孩子分別的痛苦。所以,首先家長自己就要做好準備。


第一步就是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相信信任家中陪伴孩子的家人,花一些時間給自己做心理暗示,鼓勵自己走出來,鼓勵自己要接受分離的過程,要避免自己先出現焦慮。


第二步是積極地幫助孩子接受其他撫養人,逐步增加與孩子分開的時間。媽媽們可以增加一些外出的時間,約朋友逛街、去圖書館或者鍛鍊,用這些事物來幫助轉移注意力,減輕焦慮。


在過渡階段,家裡的各個成員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相互諒解、相互配合,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有一段時間,我下班回來發現布丁睡覺變得很困難,非要抱著才能睡。本來在睡覺方面,我要求阿姨一定要讓他躺睡。喝奶、拍嗝、躺下拍拍睡。如果不想睡可以玩一會,但是睡覺時必須躺在寶寶床上。事後我發現原來是白天午睡時布丁哭鬧得厲害,奶奶捨不得就總是抱著睡,導致這幾天晚上也不好入睡了。所以,跟家人的溝通、理解和配合也很重要!


最後,太小的寶貝還無法認識到物體的恆存性,認為媽媽走了就不會出現了。所以我經常安撫布丁說:媽媽很快就會回來,媽媽永遠愛你,媽媽只是出去上班,下班媽媽就會回來了。一定要拒絕其他人開玩笑說:媽媽走了,不要你了!這種笑鬧會加重孩子的不安!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陪玩遊戲,來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減少對大人的過度依賴。布丁媽整理幾個這樣的遊戲,可以查閱我之前的文章瞭解,希望可以幫助各位媽媽,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歡迎關注好玩媽媽兩個半,布丁媽會持續分享更多教育觀點和更好玩的家庭陪玩遊戲,敬請期待!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聯繫布丁媽喲~


好玩媽媽兩個半


你好,分離焦慮,在幼兒園新生入學時最明顯。

估計把孩子送去了幼兒園的家長最能感同身受,每天早上送到大門口,離開時,孩子是哭得不可控制的,感覺被父母拋棄了似的,看著那場面怎一個慘字了得!可是我們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大人要一起來幫助寶寶。

首先開學前一個月,要養成作息規律,早睡早起的習慣。

然後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一些包辦,孩子就會多一些成長,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的[玫瑰]

同時,給寶寶多說一些幼兒園好玩的事情,給予更正面積極的引導。可以提前帶寶寶去就讀幼兒園附近轉一圈,可以帶寶寶進去幼兒園裡面玩,熟悉環境,讓寶寶儘早愛上幼兒園。

下面來說一下父母應該怎麼做,提前把該教的都教會,例如有的寶寶上廁所不會把褲子提起來,在家父母要教會寶寶,在家讓寶寶坐在飯桌上一起吃飯,吃飽才能下去,寶寶能照顧自己,父母自然放心。

每天送到幼兒園,老師接手後,第一時間離開,不要覺得寶寶哭鬧就不忍心,老師會哄好的,她們有的是經驗,我們要相信幼兒園老師是專業的,如果寶寶哭,父母在旁邊,孩子會哭得更狠,因為他們覺得只要我哭,爸媽就會帶我回家,有這種想法的。所以老師怎麼說我們父母怎麼做就對了。

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要堅持送寶寶去幼兒園,一般上學兩週,逐漸開始適應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孩子的一日活動也正常開展了,學到更多的本領,在幼兒園也能交到更多好朋友的哦。

咋們一起努力,相信寶寶會越來越棒的!!


小宇媽育兒說


要說緩解分離的辦法,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幾十年前就告訴了我們。給孩子準備一個屬於母親,並且有母親味道的東西,例如母親用的手絹,小毛巾等,一定不能洗,必須有母親的味道。同時可以給孩子帶一個他在家裡最喜歡的玩具,必須讓孩子選。母親這邊,可以翻看手機裡的視頻或照片,也可以跟其他寶媽聊聊孩子的事情,用語言和頭腦中呈現出來的孩子影像來緩解焦慮。






未成年心理與家庭教育


隨著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更多的寶媽也加入了工作當中,孩子雖然小,但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不得不離開自己年幼的孩子,可是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肯定是非常依戀的,每次聽到孩子哭的聲音都是非常的撕心裂肺,所以首先我們避免孩子的這種焦慮,就必須下功夫去安慰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愛,同時要把他放在人多的小朋友裡,適度的分散他的注意力,因為孩子更願意跟同齡的孩子玩耍,時該關注孩子的平時語言,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