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可以惯着!(上)

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家宝宝有一些“坏习惯”。如果你家宝宝也有以下“10大坏习惯”,你可千万别急着去纠正,这些其实都是好现象,说明宝宝的发育非常正常!让小编一一道来,教你如何正确引导,把“坏习惯”转变为“大发展”吧。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刚出生~1岁:吃手指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5个月~1岁:用手抓饭

5个月~1岁:爱尖叫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6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6个月:怕生

7个月:咬牙发狠

1岁~2岁:“乐此不疲”的搬运工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刚出生~1岁:吃手指

许多婴儿、刚学走路的宝宝,甚至是幼儿都喜欢吸吮手指。很多妈妈会经常阻止宝宝这样做,认为是一种坏习惯。

专家说:宝宝吃手是发育一大进步。

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会吮吸手指。手是宝宝探索外界的一个工具,宝宝在疲劳、沮丧、烦躁的时候吮手指能够进行自我安慰。宝宝的手已经可以准确地放进嘴里,说明宝宝的大脑开始控制手的动作了,这是宝宝发育的一大进步。

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宝宝吮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妈妈怎样应对

小宝宝吃手并非不良习惯,除非宝宝吃手的持续时间过长,吸吮力度非常大,让宝宝手指皮肤皲裂,并可能影响宝宝的嘴型或牙齿整齐时,才有必要进行干预。1岁以内,不必多加干涉。

喂奶时,满足宝宝吮吸欲:母乳妈妈适当延长喂奶时间,边喂奶边抚摸宝宝,和宝宝交流,让他感到爱和温暖;混合喂养的妈妈还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选择。奶嘴上的洞口不要太大,以免宝宝因太早喝完奶而吮吸欲未得到满足。

在卫生干净的前提下,让宝宝随便吃: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净,让Ta随便吮吸手指。

多让宝宝做一些用手的动作:如抓握、玩手铃等,促进宝宝的动作发育,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宝宝清醒时,多到户外活动,看看周围的环境,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温馨提示: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如果宝宝3岁以后依然对吃手指痴迷,那就需要坚决制止了。多陪伴宝宝,给宝宝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多赞美宝宝,少批评,减少心理焦虑;多让宝宝做运用手指的活动,转移宝宝注意力;严重的,可以咨询医生,采取心理治疗或行为矫正。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当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凡是触手可及的东西总爱放到嘴里咬一咬。妈妈们的心都漏掉了半拍:稍不注意,宝宝就把地上的东西放进了嘴里,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呢。

专家说:宝宝到处捡东西吃是处于口腔敏感期。

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他们会用嘴来探索世界,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这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

一般来说,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前完成。在此之前,强行阻止宝宝的口腔探索活动,可能引发以后的补偿性反应。很多大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爱咬人,就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些补偿行为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妈妈怎样应对

在宝宝想把脏东西塞进嘴里前,给他换上干净的物品。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

5个月~1岁:用手抓

宝宝开始吃辅食了,可是宝宝不喜欢用工具,喜欢直接用手拿来吃,拿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

专家说:用手抓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宝其实是很棒的。这是宝宝有了自我意识,想自己吃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妈妈怎样应对

把宝宝的手洗干净,穿上小罩衣,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5个月~1岁:爱尖叫

嘟囔的咕咕声,大笑的咯咯声,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多么可爱的调调儿!这是宝宝最迷人的年纪。但是突然间,宝宝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他是怎么了?病了吗?老这样尖叫,当妈的心都在颤抖啊!

专家说:这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5个月左右的宝宝,他们会发觉自己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宝宝尖叫的原因

也许尿湿了、饿了、累了、想睡觉了或者受伤了。也许是宝宝感觉到寂寞了,用尖叫来要求父母的靠近和爱抚。也许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显得烦躁不安。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回应宝宝的感受。你可以拥抱他、抚摸他或对他说话,令他安静下来。

宝宝在利用它锻炼自己的发音系统。宝宝会觉得自己竟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真是太有意思了!

妈妈怎样应对

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对任何人,尤其是对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叫喊。尊重宝宝的探索行为,让他尖叫吧。如果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尖叫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重点是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0-3岁孩子的这“10大坏习惯”,家长们可以惯着!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宝宝眨眼之间就到了6、7个月,你是不是发现这段时间宝宝尤其喜欢撕纸?卫生纸撕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地上还有宝宝身上,有时候宝宝还会往嘴里塞。不光是卫生纸,连图画书也不能幸免。妈妈们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忍不住制止宝宝。

专家说: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

6~7个月的宝宝,手眼动作已经协调,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这个时期的宝宝普遍会出现撕纸现象,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也反映了宝宝相关脑区的发展。

宝宝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并同时建立因果联系意识。当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小手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的声响时,会感到惊喜和快乐,乐此不疲!

所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机会,这样宝宝会越来越聪明的。

妈妈怎样应对

建议家长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张,增加触觉敏感性;通过“撕、抓、揉、拉、放”等动作,锻炼手指的协作能力以及指关节的灵活性;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以找一些带有图画的纸张,按图画边缘撕纸,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撕出不同形状,开发想象力;家长应注意避免给宝宝报纸之类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纸张,因为这类纸张有很多铅成分,对宝宝健康不利;注意看护宝宝,撕纸的同时不要误食;不要给宝宝太过锋利的纸张,避免划伤;撕纸之后及时给宝宝洗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