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中國紀錄》記者 周海斌 許航 通訊員 張林 張芳 張大山 湖北蘄春報道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目前,湖北省蘄春縣有各個類型的志願者近二萬人,而獲得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的只有“他”一人。“他”就是2019年4月被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文聯、省殘聯、省民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國資委、省扶貧辦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表彰為“2018年度湖北省最美志願者”。他的名字叫陳華生,是蘄春縣劉河鎮人。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他是一位癌症患者。2014年9月,他被確診為瀰漫性星形細胞瘤膠質瘤晚期。瀰漫性星形細胞瘤膠質瘤,俗稱“腦癌”,這種病很難治癒,複發率百分之百。在武漢同濟醫院,他先後做了兩次開顱手術,命算是暫時保住了。出院時,醫生跟他說:“你最多隻能活一年”。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醫生對他的“死亡判決”,曾一度讓他感到焦灼、惶恐。他不是懼怕死亡,而是對家人的虧欠太多了,他不能把家庭的重擔丟給妻子,他不能拋下他的一雙兒女......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陳華生無法割捨的,除了妻子和兒女,還有他的公益事業。愛上公益,並且把公益當作一項事業去做,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40年前的那個夏天,陳華生出生在劉河鎮石鼓衝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母都是勤勞憨厚的農民,靠著勤扒苦做,勉強維持著一家8口人的生計。熱心善良的鄰居看到他家裡貧窮,常常接濟他們。父母經常告誡他:做人不能忘恩負義,要記住鄉親們的好。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由於兄妹眾多,家裡實在無力支付學費,陳華生讀完小學二年級,就被迫輟學,和村裡的大人一起外出打工,開始了漂泊異鄉的生活。從福建到江蘇,從浙江到安徽,幾經輾轉,最終在上海做了一名廚師,生活才漸漸安定下來。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讓陳華生懂得了感恩和回報;二十多年的異鄉漂泊,讓他學會了珍惜和奉獻。每當看到需要救助的人,他都會想到小時候的自己,便不自覺地掏出錢來,即使是在囊中羞澀的情況下,他也會借錢來捐助。在上海做廚師的那幾年,他和妻子在工作之餘,積極參加當地公益活動,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為“愛心大使”。

2014年,在同濟醫院做第二次開顱手術的前一天,他通過電視瞭解到一個名叫明平亮的小夥子,重度燒傷,急需手術,但貧寒的家庭不能承擔昂貴的手術費。他當即撥通欄目組的電話,給明平亮打去300元錢。妻子知道這件事後,平生第一次衝他吼道:“這是你的救命錢啊,你捐給了別人,自己怎麼辦?”他對妻子說:“我們沒錢可以再想辦法,可明平亮不能等啊!”妻子和他抱頭痛哭,說:“我不要你有事,你也不能有事,為了那些關心你和你關心的人,你必須要好好活下去!”

“為了愛我和我愛的人,必須要好好活下去!”妻子的話點醒了他,像一道陽光,驅散了他內心對死亡的惶恐。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誰都無法改變。既然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拓寬生命的寬度,在最後的時間裡,陳華生竭盡所能,多做些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公益事情。陳華生決心把公益做下去,堅持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湖北蘄春縣誌願者陳華生獲湖北省“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

出院後,陳華生時常到福利院去幫忙,經常參加蘄春縣誌願者協會的活動,和志願者們一起進深山,訪問貧困戶;到學校,看望貧困生。2015年的一天,陳華生到烏沙畈小學去走訪。他和志願者們來到查柳和查婷婷姐妹家時,老師介紹說:“這倆孩子挺可憐的,爸爸重病在床,媽媽離家出走,奶奶耳聾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和日常開銷,全靠年邁的爺爺打零工維持”。

查柳姐妹住的是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屋裡陰暗潮溼,地面坑坑窪窪。深入交流之後得知,查柳姐妹很聽話,很聰明,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只是因為家庭貧困,兩個孩子每個學期800元的生活費都交不起,陳華生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元錢。同時,陳華生把情況如實向蘄春縣誌願者協會反映,發起輕鬆籌,為查柳姐妹共募集到善款近萬元。

這些年來,陳華生一邊與癌症抗爭,一邊做著公益活動,愛心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縣15個鄉鎮辦。2014年12月,他與妻子張芳出資3000多元,為劉河鎮石鼓衝村和張鋪村20多位孤寡老人添置過冬棉衣; 2015年6月1日,陳華生個人為大同鎮何鋪小學留守兒童捐贈38個愛心書包; 2015年8月,當他得知劉河鎮湯畈村孤兒駱小旺患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動手術,手術費用無法籌措,他個人拿出1000元,併為其募集資金3000元。

2014年至今,陳華生先後為貧困家庭和孤寡老人募集物資共30多萬元。陳華生生病後,一直去找工作,他擔心自己是癌症病人,找工作是給他人添麻煩,他只好利用自己的人脈做一些安裝淨水器、推廣蘄艾產品、跑保險等等之類的業務來彌補家庭的開銷。為了給陳華生治病,家裡已欠債14萬餘元,妻子打工的微薄收入,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

陳華生非常慶幸娶到了一個好妻子,在他貧病交加的時候,妻子張芳不僅對他不離不棄,而且還支持和鼓勵他參加公益活動,她常說:“愛是無價的,我們不能給孩子攢錢,就給孩子積德吧!”讓他欣慰的是,在他們夫妻倆的影響帶動下,兒子和女兒也加入進來,成了小小志願者,他們常常利用節假日,去看望福利院的爺爺奶奶,幫他們洗洗頭,陪他們說說話,逗得老人笑哈哈。

經常有人問陳華生:“你這麼苦,這麼累,圖個啥?”是啊,他也常常想,在公益的道路上,堅持這麼多年,他到底圖什麼呢?當他看到“高位截肢媽媽”周桂林燦爛堅強的笑容;當福利院的一位老奶奶塞給他幾顆紅棗,用顫抖的聲音說:“小陳,吃了補補身子吧,我給你留了好幾天了”,那一刻,他終於找到了答案:沒有幫助過別人的人,永遠也體會不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如果非要問他圖啥,他圖的就是這份心安,這份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