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與江華縣產學研合作協議進行正式簽約


中南大學與江華縣產學研合作協議進行正式簽約


中南大學-江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學研合作基地共建協議簽約儀式。


中國新報訊(通訊員 唐建國 彭丹)近日,中南大學在湖南江華高新區建設產學研合作基地,以基地為平臺,圍繞高新區主導產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中南大學商學院人才團隊與江華高新區就產業發展規劃、園區升級等內容進行戰略合作。同時,湘雅三醫院派出2名健康扶貧專家為江華縣人民醫院戰略升級長期提供專業指導,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與湖南豪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湖南貴德集團就產學研合作協議進行正式簽約。

這是江華人才工作的縮影。江華是國家級瑤族貧困縣。自2013年以來,中南大學按照國務院部署安排,把定點江華扶貧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充分發揮中南大學人才優勢,持續開展對口扶貧工作。江華縣以此為契機,全面深化與中南大學開展校縣合作,持續強化黨管人才舉措,打造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扶貧“三個平臺”,形成了全國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提升人才工作的“江華模式”,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力量。

引進平臺升級版堅持以校縣合作為載體,以柔性引進人才為重點,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擬計劃相繼建成一批批博士、博士後、院士工作站等。依託脫貧攻堅、中南大學定點扶貧等平臺,大力推行“人才+項目”“人才+基地”方式,完善產學研用、智力幫扶等協同育人模式。

近年來,全縣共有20餘家企業與中南大學等高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建立實習培訓基地10個,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藉助中南大學的師資資源,邀請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等多位校領導及專家200餘人先後到該縣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工作。中南大學重點在扶貧開發、產業發展、醫療衛生和教育、旅遊發展、電商扶貧等領域開展幫扶工作,吸引高端人才前來短期工作、兼職或開展智力服務,多方位為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2019年4月10日,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易紅帶隊,來自中南大學校商學院、湘雅三醫院的人才團隊約60餘人,前來江華縣開展調研活動,此行江華縣共引進人才團隊項目兩個、柔性引進專家2名。易紅書記在調研中表示,學校將進一步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突出學校專業特色,進一步提高幫扶實效。期間並藉此契機,舉辦健康扶貧系列活動,邀請湘雅三醫院的專家教授對縣人民醫院醫衛人才開展專題授課培訓等。

培訓平臺硬功夫不斷加強人才基地建設,中南大學江華青年電商人才培訓基地、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等相繼建成,為全縣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充分發揮中南大學各類專家人才引領帶動作用,通過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實地開展技術幫扶等途徑,助推優勢產業提檔升級。

2013年以來,中南大學重點在扶貧開發骨幹人員培訓、電商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幫扶工作,吸引高端人才前來短期工作、兼職或開展智力服務,取得新成效:

一是發揮教育資源優勢。利用“中南大學優秀生源基地”,舉辦“名校長工作室”“名校長專業素養提升培訓”“教師掛職培養”等活動,安排江華縣中小學校校長和教師跟班學習、集中培訓。設立研究生支教點、留學生英語支教團,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提升基層教師教學水平。多次選派優秀教師團隊,採用同課異構的方式對江華薄弱學校教師進行送教下鄉幫扶,並派出90多名教師及大學研究生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活動;邀請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專家團隊,為100餘名中小學校體育骨幹教師進行足球、運動專業專題培訓。

二是發揮醫療技術優勢。充分發揮湘雅三醫院對口支援單位的優勢,藉助遠程醫學平臺,進行遠程查房、病例討論和重大搶救手術指導等,為江華實現“大病不出縣”提供有力支撐。協助建立醫聯體,大力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組織黨外醫療專家送醫下鄉、國際救援隊應急拉練開展大型義診活動。開展鄉村醫生本土化培養、全科醫生轉崗培訓,選派醫院業務骨幹 30人次到上級醫院進修培訓;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派駐博士或知名主治醫師前來提供16個學科的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今年已培訓鄉村醫生100人次。

三是發揮黨管人才優勢。江華積極對接中南大學,計劃2019年為300名縣基層黨政幹部、企業管理人才提供培訓平臺,涵養骨幹人才力量。

扶貧平臺決勝負為深度推進江華精準脫貧工作,江華縣與中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全面發力推動江華脫貧攻堅。本著“資源互補、注重實效、共謀發展”的原則,在教育、經濟、科技、醫療等方面整合組建扶貧人才團隊,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圍繞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智力扶貧、醫療扶貧、駐村扶貧、社會扶貧等7個方面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創新推動江華扶貧新模式。

2013年來,中南大學派駐扶貧工作隊進駐江華縣原兩岔鄉和大圩鎮長山村等從教育、健康、電商、產業、旅遊、駐村幫扶等多方面著手,積極開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培育優質農業產業。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商業模式輔導,開展了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委託幫扶模式,發展特色種養殖和鄉村旅遊,走共同開發,共同致富的路子。目前紅薯粉年產量達到20萬斤以上,已成為江華縣享有盛譽的地方特色產品,系列紅薯粉產品正在申請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發展林下瑤香豬養殖規模近千頭,形成了集種植養殖加工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

二是創新發展瑤族文化產業。整合大藝術、大設計的文化傳播平臺,以教育部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為契機,啟動了“江華瑤族長鼓舞傳承”大學生實踐項目,對江華瑤族長鼓舞的動作套路、道具、音樂、服裝、民族歷史等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為江華縣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可行性方案。

三是創新人才扶貧切入點。利用中南大學校友資源優勢,邀請中南大學校友企業家或行業專家獻智獻策,提供各類資源,對接產業項目,推動招商引資,開展慈善捐贈等活動,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有近10家校友企業到江華尋求產業合作;學校先後投入100萬元立項支持 100 支大學生創業團隊赴江華開展電商創業實踐。87 個人才團隊通過微店、淘寶等建立線上營銷渠道,42 人才支團隊開始線上營銷,部分產品遠銷俄羅斯。募集312.9萬“我想有個家”安居工程,解決貧困戶易地搬遷後的資金困境。籌集產業扶貧資金1100萬,在村集體經濟、農業合作社等方面給予資金幫扶,確保貧困戶如期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