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道德經”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解讀《道德經》(十)

當然,這個題目有點“拉大旗扯虎皮”的感覺,太唬人了,就好像我有親身體會似的,就好像我真懂得《道德經》似的。

雖然我不太懂,但是老子已經把懂得了《道德經》的人的特點給描述了一遍。這就是《道德經》第十五篇“善為士者”。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候那些善於運用道的人,或者懂得道的人,都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這話啥意思,就是那些得道的人,看見一點端倪,他們就通曉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是“微妙玄通”,他們“道”的造詣的精深程度,常人無法理解,不可見識。

懂得“道德經”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解讀《道德經》(十)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老子上文說到,對於常人來說,很難認識到“得道的人”是什麼樣子的,所以就是因為常人不太容易見識到,所以老子才勉強對這些得道的人進行描繪,也就是“夫唯不可識,故強之為容”。強,勉強的意思,容,描繪容貌的意思。

那“得道的人”或者說“善為士者”(都是一個意思),他們是什麼樣的呢?老子用了七個排比句,從各個方面進行描述:

豫兮若冬涉川,就是說“善為士者”行事很謹慎,就像冬天要度過結了冰的河道一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懂得“道德經”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解讀《道德經》(十)

猶兮若畏四鄰,就是說“善為士者”深謀遠慮,就像提防四方鄰國來攻那樣,未雨綢繆,善於謀劃。

儼兮其若客,就是說“善為士者”恭恭敬敬,就像賓客一樣,古語說的好啊“出門三里地,就把規矩立”。

渙兮若冰之釋,就是說“善為士者”和藹可親,這是跟上局對比,氣氛融洽起來就像冰河解凍一樣,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樸,就是說“善為士者”敦厚質樸,就像沒有雕琢過的原木一樣,看著沒什麼架子。

曠兮其若谷,就是說“善為士者”曠達開闊,就像空曠的山谷一般,指的是他們的境界、遠見、心胸。

懂得“道德經”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解讀《道德經》(十)

混兮其若濁,就是說“善為士者”他們也不是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樣,他們也都像週六一樣,看著跟普通人沒啥區別。

老子從上面幾個方面,對“善為士者”進行了描繪,當然這只是“善為士者”的冰山一角,老子只是極盡所能的儘可能描繪完善,以便讓我們對“善為士者”有個初步的印象。

老子用了極其普通的現象或者很常見的行為,來描述這些人,這一方面是對“善為士者”進行勾勒,一方面是給下文做鋪墊。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誰能在看似渾濁的狀態下,保持自我澄清,安靜多時之後能夠徐徐變清明,誰能保持長久的安靜,但是當運動起來的時候就帶來了徐徐生機?

老子用這兩個反問,凸顯了“善為士者”的強大能力,他們能夠自我澄清,也能夠自我勃發生機,通俗的將就是該安靜的時候就安靜,不吭聲,該出手的時候就出手,一點都不含糊。他們能夠把握時代的節拍,能夠調整自己,適應時代的節拍,並能掌控這個世界,真的是niubility!

懂得“道德經”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的解讀《道德經》(十)

老子最後總結,能夠保持這樣的規律的人,都不會把能力發揮到極致,看來“千年老二”的文化思想,就是源於這裡。

只有掌控並接近極致,但不達到極致,所以你才能永久的去追逐完美。如果這句按照這樣解釋的話,難免有點消極,我們都習慣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思想,不達到這個極致,更高的極致就不會到來!所以這一句,我持觀望態度!


說的還像那麼回事吧,你覺得還行就點贊或者關注行走的糖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