浭阳春:钢铁企业沿海布局的原因

钢铁产业布局,是资源依赖型的,哪里有铁矿就在哪里建厂,十大钢铁产业基地由此而来。但问题来了,钢铁产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大,是“大进大出型”产业,不管是矿石、精粉、焦炭、白灰、废钢、耐火材料等原料辅料,还是钢坯、宽窄带、线材、型材,对运输是一个考验,特别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综合成本考虑已经摆上案头。

于是,去产能,搬出山区、城区,到沿海布局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无论是美日的钢铁布局,还是宝钢的选址,无不考虑运输的便捷性。宝钢设计之初用O型布局,原料海上进,产品海上出,考虑到港口优劣,一度倾向于宁波北仑港,只不过上海的直辖市优势占了上风,北仑被弃用。所以,后来铁本、建龙都想在宁波规模化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宁波有一个钢铁梦,“钢铁+港口”双轮驱动,互为支撑和促进,一个很好的“CP组合”。只是生不逢时,如今只能向集装箱、重化工方向发展了。

唐山也不例外,曹妃甸要想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这个机遇。一方面,城市雾霾日趋严重,重工业需要搬出大城市,另一方面,港口初立,需要产业支撑和升级,两个因素直接促成首钢搬迁到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也被看做曹妃甸发展的里程碑。与国企讲政治不同,民企更多是对利润的追逐,民企搬迁曹妃甸,看重的是产业政策调整和对澳矿的依赖。2003年前后,“铁六”抓住时机,与国际矿业巨头签订长协合同,仅靠矿石进口就曾赚了几十亿,抢的就是进口矿石双轨制下的机遇。虽然现在取消了,但对进口矿石的需求没有取消,钢铁产品对出口市场的依赖没有取消,加之唐山产业政策要求“钢铁退城”,临港布局就成立唯一选择。所以,紧随首钢,河钢乐亭、唐山中厚、文丰钢铁、德龙钢铁、渤海钢铁、纵横钢铁等钢企都到海边谋发展。

即使是美国铁锈地带的匹斯堡,100多年前,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之所以揣着威士忌去和洛克菲勒谈判开展合作,也不仅是忌惮垄断了铁矿资源的洛克菲勒进军钢铁产业,更忌惮其以垄断铁路资源对付石油公司的作法对付自己,运输对他来说,是一个短板。

浭阳春:钢铁企业沿海布局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